

1.
泛指粒狀物。
1.出自《題郡中荔枝》詩燕脂掌中顆,甘露舌頭漿。
2.出自《菩薩蠻》詞牡丹含露真珠顆,美人折向簾前過。
3.出自《未開海棠》詩翠葉輕攏豆顆勻,胭脂濃抹蠟痕新。
4.出自《溫柔制造者》這會兒她的嘴唇正釘在她眼睛下面,這兒有三粒雀斑,這下面呢,有兩個淡紅的小顆子。
2.
量詞。計小而圓的物體。
1.出自《野人送朱櫻》詩數回細寫愁仍破,萬顆勻圓訝許同。
2.出自《食荔支》詩日啖荔支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3.出自《我們的力量是無敵的》一顆子彈正打到高陵坐著的碉垛上,冒起一點煙。
3.
量詞。計塊狀物。
1.出自《水滸傳》與我一顆金印,重八百余斤。
2.出自《儒林外史》假雕印信若干顆。
3.出自《顏氏家訓·書證》北土通呼物一凷,改為一顆。
4.
量詞。棵。用于植物。
1.出自《西游記》你去把那崖邊柳樹伐四顆來。
2.出自《故事新編·非攻》﹝墨子﹞走了三天,看不見一所大屋,看不見一顆大樹。
5.
量詞。頭。用于獸、牲畜。
1.出自《夜談隨錄·戴監生》次日白諸館吏,同往發冢,有黑狐十余顆,奔逸而出。
6.
量詞。支。用于槍械。
1.出自《暴風驟雨》你別忙走,張班長,拿一顆大槍給趙玉林使喚。
7.
通“堁”。土塊。
1.出自《漢書·賈山傳》使其后世曾不得蓬,顆蔽冢而托葬焉。
8.
用同“款”。參見“顆恰”。
1.出自《一枝花·雜情》套曲收拾得所事兒溫柔,妝點得諸余里顆恰。
1.散播食物。
2.宋大內進膳時的警戒措施。
1.甩動。
1.挑破。
1.面頰豐滿貌。
1.剔除。
2.猶撥冗。
1.開啟天門。喻本領非凡。
1.唐代一種戴假面具的樂舞﹐來自西域。又名拔頭﹑缽頭。
1.同"撥萬論千"。
1.形容財產眾多﹐花錢以萬千計。
1.以手撥麥芽。喻事易為。
1.同"撩云撥雨"。
1.喻沖破黑暗﹐見到光明。
1.即蝤蛑。蟹的一種。
2.唐教坊曲名。
1.猶言曲直。
2.治之使正。
1.廢置;擱置。
2.挑撥。
1.猶整修。
1.掉轉。
2.轉動;回心轉意。
1.彈奏弦樂器的用具。
2.高撥子的簡稱。徽劇主要曲調之一。京劇也用高撥子。
3.量詞。群﹐批。
1.拌嘴弄舌。
2.猶噘嘴。
1.謂挑撥是非。
1.奔走;奔逃。
1.用竹籬圍成的池塘。
1.英語poppy的音譯。罌粟。
1.奔波。
2.寒顫聲。
3.食品名。即饆饠。餑餑。
1.猶波波劫劫。
1.見"波波劫劫"。
1.見"波波碌碌"。
1.本指困苦﹑桅◇泛指艱辛;磨折。
2.嘆詞。
1.亦作"波查"。
2.辛苦。
1.坎坷不平貌。
2.猶廝纏。
波在一個振動周期內傳播的距離。等于相鄰的兩個振動位相相同的點之間的距離。相同頻率的波在不同介質中傳播時的波長不同。
1.浪潮。
1.指水族。古人設想江海的水族也有君臣,其被統治的臣隸稱為"波臣"◇亦稱被水淹死者為"波臣"。
1.池塘。波,通"陂"。
德國東北部城市。人口137萬(1984年)。有精密機械、光學儀器等工業。多宮殿、教堂等古跡。1945年8月2日,《波茨坦協定》在此簽訂。
1945年7月蘇、美、英三國領導人斯大林、杜魯門、丘吉爾在德國柏林西南的波茨坦舉行的首腦會議。主要討論對德占領的原則、歐洲一些國家疆界的劃分、戰爭罪犯的處理以及參加聯合國等問題。并簽訂、發表《波茨坦協定》。會議期間,中、美、英三國還發表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1.猶言滾滾波濤。
1.亦作"波蕩"。
2.水波搖蕩;蕩漾。
3.動蕩,不安定。
4.鼓動;影響。亦指受鼓動;受影響。
5.奔競,追逐名利。 6.流離遷徙。
在微波段用來傳輸電磁波的空心金屬管。通常為矩形或圓形截面。內壁鍍有高導電率金屬,如銀。由于電磁波集中在波導管內,輻射損耗極小;因管內為空氣,介質損耗也小。但加工精度要求高。
即中歐平原”(858頁)。
物理學的基本原理之一。介質中同時存在幾列波時,每列波能保持各自的傳播規律而不互相干擾。在波的重疊區域里各點的振動的物理量等于各列波在該點引起的物理量的矢量和。
比喻不安定;起伏不定情緒波動|引起工商界的波動。
1.無線電廣播中,把無線電波按波長不同而分成的段。如長波﹑中波﹑短波﹑超短波。
電路的一種接插元件。用來轉換波段或選接不同電路。可按規格,以刀數、位數和絕緣片層數來分;按結構則分撥動式、旋轉式、推鍵式、琴鍵式等。
1.迷信傳說稱陰間的一種似豬非豬的怪獸。
在任一確定時刻,在一個波長范圍內,波所到達的各點都處于不同的振動狀態,振動達到正向位移最大值的位置。振動達到負向位移最大值的位置稱為波谷”。如水面波,凸起的最高處是波峰,凹下的最低處是波谷。
1.波峰。
見波峰”。
1.水神。
1.水波反射出來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