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苛細,繁重,煩瑣,使人難于忍受。
2.
形容詞
苛刻;過于嚴厲;刻薄;狠毒。
3.
名詞
(Kē)姓。
1.
小草。
1.出自《說文·草部》苛,小草也。從草,可聲。
2.
煩瑣;繁細。參見“苛法”、“苛細”。
1.出自《史記·高祖本紀》〔沛公〕還軍霸上。召諸縣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
2.出自《漢書·韓信傳》大王之入武關,秋豪亡所害,除秦苛法,與民約,法三章耳。
3.出自《后漢書·隗囂傳》故攻戰之所敗,苛法之所陷,饑饉之所夭,疾病之所及,以萬萬計。
4.出自《漢書·欒布傳》彭王病不行,而疑以為反,反形未見,以苛細誅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
5.出自《后漢書·宣秉傳》明年,遷司隸校尉。務舉大綱,簡略苛細,百僚敬之。
6.出自《新唐書·卓行傳·陽城》它諫官論事苛細紛紛,帝厭苦。
7.出自《飛花集·不盡鐵浪滾滾來》至禁例中的苛細,是不勝枚舉的。
3.
苛刻;狠虐;嚴厲。
1.出自《詩大序》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
2.出自《荀子·富國》重田野之稅以奪之食,苛關市之征以難其事。
3.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
4.
騷擾。
1.出自《國語·晉語一》皋落狄之朝夕苛我邊鄙,使無日以牧田野。
5.
重。參見“苛疾”。
1.出自《素問·至真要大論》夫陰陽之氣,清靜則生化治,動則苛疾起。
6.
通“疴”。疾病;疥瘡。參見“苛癢”、“苛殃”。
1.出自《積微居讀書記·讀〈呂氏春秋〉札記·知接篇》愚謂“苛”當讀為“疴”……苛以聲類同通假耳。
1.亦作"癡抹糊"。
2.眼屎。
1.亦作"癡男怨女"。
2.謂沉迷于愛情而有怨恨的男女。
1.癡漢;笨伯。
1.猶言癡兒騣女。
1.亦作"癡念"。
2.猶癡想。
1.謂愚拙而不隨流俗。
1.租房出的錢。
①癡心的愛情一片癡情|癡情女子負心漢。②多情達到癡心的程度癡情得難以自持|過于癡情。
1.亦作"癡求"。
2.癡心的請求。
1.亦作"癡人"。
2.愚笨或平庸之人。
3.天真而與世無爭的人。
比喻憑著妄想說不可靠或根本辦不到的話豈不是癡人說夢|別聽他癡人說夢。
1.猶言行尸走肉。比喻徒具形骸﹑糊涂度日的人。
1.比喻動物。
1.晉王湛兄弟﹐宗族皆以為癡。武帝(司馬炎)每見湛兄子王濟﹐常調之曰﹕"卿家癡叔死未?"后濟漸得湛實﹐因答曰﹕"臣叔不癡。"并推其才在山濤以下﹐魏舒以上。湛于是顯名。見《晉書.王湛傳》◇用以為典。
1.亦作"癡鼠拖姜"。
2.比喻不聰明的人自找麻煩。
1.猶戲弄﹐玩弄。
1.佛教語。指愚癡煩惱。
1.亦作"癡思妄想"。
2.猶言癡心妄想。
1.亦作"癡頭"。
2.傻瓜。
1.猶勇猛。
1.亦作"癡頑"。
2.謂藏拙﹐不合流俗。
3.愚蠢頑劣;愚蠢無知。有時亦用作謙詞。
1.見"癡頑老子"。
1.愚蠢遲鈍的老頭。多用為自嘲﹑自謙之辭。
1.亦作"癡妄"。
2.猶言癡心妄想。
1.亦作"癡望"。
2.呆看;注視。
1.譏稱妻子有外遇的人。
1.罵人的話。蠢人﹐笨東西。
2.指笨重的東西。
1.亦作"癡想"。
2.呆呆地想。
3.幻想。文學創作上的豐富想象。
4.不切實際﹐難以實現的想法。
1.幼稚;幼弱。
1.亦作"癡笑"。
2.傻笑。
一廂情愿地抱著不切實際的想法不努力而想成功,真是癡心妄想。
1.指秋蠅。
1.猶迂腐。
1.亦作"癡愚"。
2.愚昧﹐呆笨。
1.久雨。
1.亦作"癡云"。
2.停滯不動的云。語本唐李商隱《房中曲》"嬌郎癡若云﹐抱日西簾曉。"
1.見"癡云騣雨"。
1.形容男女沉迷戀情。
1.寒噤;發呆。
1.亦作"癡滯"。
2.呆滯。
1.謂愚劣的根性。
1.愚笨。
1.呆滯;呆板。
1.亦作"癡子"。
2.凡夫;愚人;無理智之人。
1.不慧;愚蠢。
1.呆坐。亦謂無變動。
1.獸名。果然的別名。亦以喻癡傻。
1.同"絺句繪章"。
1.葛布。
1.麻布短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