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用刀子等在竹、木、玉、石、金屬等物品上雕成花紋、文字。
2.
量詞
古代指計時器漏壺立箭上一個刻度表示的時間。
3.
名詞
時間;時候(多指較短的時間)。
4.
形容詞
形容程度極深。
5.
形容詞
冷酷;不寬厚。
6.
同“克”。
7.
名詞
經過雕刻的物品。
8.
量詞
用鐘表計時,以十五分鐘為一刻。
1.
雕鏤。
1.出自《春秋·莊公二十四年》刻桓宮桷。
2.出自《論衡·須頌》故夫古之通經之臣,紀主令功,記于竹帛;頌上令德,刻于鼎銘。
3.出自《文心雕龍·銘箴》昔帝軒刻輿幾以弼違,大禹勒筍簴而招諫。
4.出自《石犀行》君不見秦時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
5.出自《田寡婦看瓜》秋生院里放著十來個老南瓜,有兩個上邊刻著十字。
2.
指刻在器物上的文字。
1.出自《漢書·郊祀志上》已而按其刻,果齊桓公器。
3.
指刻本,版本。
1.出自《〈封氏聞見記〉序》唯《聞見記》獨存,然流傳絕少,故《稗海》《秘笈》諸刻,罕津逮焉。
2.出自《古籍序跋集·〈嵇康集〉跋》惟黃刻帥意妄改,此本遂得稍稍勝之。然經朱墨校后,則又漸近黃刻。
4.
修飾;潤色。
1.出自《新序·雜事一》引商刻角,雜以流征,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
5.
刻薄;苛刻。
1.出自《呂氏春秋·處方》齊令周最趣章子急戰,其辭甚刻。
2.出自《史記·酷吏列傳》用法益刻,蓋自此始。
3.出自《陳州糶米》你只要錢財,全不顧百姓每窮,一味的刻。
4.出自《死水微瀾》但她想來,顧三娘子平日多刻,一點不為人,在她林盤里撈點落葉,也要遭她咒罵半天。
6.
嚴格要求。
1.出自《韓非子·安危》人主不自刻以堯,而責人臣以子胥,是幸殷人之盡如比干。
2.出自《答元侍御書》刻身立行,勤己足取。
7.
減損。
1.出自《荀子·禮論》刻死而附生謂之墨,刻生而附死謂之惑。
2.出自《南齊書·顧憲之傳》山陰一縣,課戶二萬,其民貲不滿三千者,殆將居半,刻又刻之,猶且三分余一。
3.出自《上皇帝書》惟所部將校,乃敢出息錢與之歸,而刻其糧賜。
8.
傷害。
1.出自《書·微子》我舊云刻子。
2.出自《新唐書·杜佑傳》黨項小蕃,與中國雜處,間者邊將侵刻,利其善馬子女,斂求繇役。
3.出自《革命軍》若輩受田主土豪之虐待不足,而滿洲人派設官吏,多方刻之。
9.
割。參見“刻截”、“刻漆”。
1.出自《北史·奚康生傳》行刑人注刀數下,不死,於地刻截。
2.出自《抱樸子·詰鮑》剝桂刻漆,非木之愿;拔鹖裂翠,非鳥所欲。
10.
計時單位。古代以漏壺計時,一晝夜分為百刻。漢哀帝建平二年分晝夜為百二十刻。梁武帝天監年間,以八刻為一辰,晝夜十二辰共得九十六刻。
1.出自《漢書·哀帝紀》漏刻以百二十為度。
2.出自《賓退錄》至梁武帝天監六年,始以晝夜百刻布之十二辰,每時八刻,仍有余分。故今世歷家,百刻舉成數爾,實九十六刻也。
11.
指較短暫的時間。
1.出自《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恪〕還坐,頃刻乃復起。
2.出自《早夏游宴》詩榮落逐瞬遷,炎涼隨刻變。
12.
今;現在。
1.出自《官場現形記》刻接制憲電稱,所事尚未出奏。
2.出自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關于停戰的清方檔案》刻雖停戰議和,成否尚不可定。
13.
通“剋”。克制;制勝。
1.出自《論衡·物勢》以四獸驗之,以十二辰之禽效之,五行之蟲以氣性相刻,則尤不相應。
14.
引申指碑刻。
1.出自《唐銀青光祿大夫平陽路公神道碑銘》明年,葬京兆萬年少陵原,夫人滎陽鄭氏祔。既,其子臨漢縣男貫與其弟賞貞謀曰:“宜有刻也。”
15.
形容程度極深。
1.出自《陳太孺人墓志銘》每刻于檢身而和于御物。
16.
計時單位。清代始有以鐘表計時,十五分鐘為一刻,四刻為一小時。
17.
通“剋”。限定。
1.出自《晉書·陶侃傳》已勒國臣修遷改之事,刻以來秋。
2.出自《水經注·鮑丘水》遣謁者樊晨更制水門,限田千頃,刻地四千三百一十六頃。
3.出自《古今小說·張道陵七試趙昇》與子刻期,千日之后,會於閬苑。
1.亦作"氈席"。
2.氈制的鋪墊用具。
1.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統治者所居大型氈帳。借稱其王廷。
1.亦作"氈鄉"。
2.指我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所居的地區。因其以氈帳為居室﹐故稱。
1.西漢蘇武出使匈奴﹑匈奴脅迫蘇武投降﹐不從﹐幽囚于空窖中﹐絕其飲食。天降雨雪﹐蘇武以雪與旃(氈)毛并咽之﹐艱難備嘗﹐終不肯屈。事見《漢書.蘇武傳》◇用為堅貞不屈之典。
1.亦作"氈g"。亦作"氈羪"。亦作"氈g"。
2.氈和毛毯。
3.借指以氈羪為服的北方少數民族。
1.亦作"氈帳"。
2.氈制的帳篷。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以為居室。
3.氈制帷幔。
1.即氈。多指用于鋪墊的塊片氈。
1.見"氈羪"。
1.亦作"旜帛"。
2.紅旗。
1.亦作"?車"。
2.氈篷車。
1.指鳥獸毛制成的衣服。
2.指我國古代北方地區住氈帳衣毳衣﹑以畜牧業為主的民族。
1.氈帳。
1.指粗衣。
1.泛指赤色旗幟。
1.指男色。
1.十干中乙的別稱。古代用以紀年。
1.通帛制的冕冠。
1.軍旗。
1.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用獸毛等制成的衣服。
2.指古代北方游牧民族。
3.席氈衣裘﹐比喻富貴。
1.指軍旅。
1.指毛﹑蒲之類制成的墊子。
1.即檀香。
1.見"旃檀瑞像"。
1.檀香木刻的釋迦牟尼像。
1.梵語。義譯嚴熾惡業。古印度種姓制度下社會地位最卑微的受壓迫最深的階層。
1.氈席;毛氈。
1.語本《漢書.王吉傳》"夫廣夏之下﹐細旃之上﹐明師居前﹐勸誦在后﹐上論唐虞之際﹐下及殷周之盛﹐考仁圣之風﹐習治國之道……其樂豈徒銜橛之間哉!"后因以"旃廈"指帝王讀書學習之所。
1.氈﹑毯一類毛織品。
1.以毛氈等制成的衣服。
1.氈制的褥子或坐墊。
1.北方游牧民族所用的氈制帳篷。猶蒙古包。
1.梵文"栴檀那"(candana)的省稱。即檀香。
2.指山茶科紫莖屬一類植物。
1.修補。
1.也叫行軍蟲﹑剃枝蟲﹑夜盜蟲﹑五色蟲等。是稻﹑麥﹑高粱﹑玉米等的主要害蟲。
1.濃厚而帶粘性。
1.黏連牽掛。
1.漿糊狀的粘性物質。
1.一種頂端涂上粘質,用以捕鳥的竹竿。
1.粘米或粘米粉做的糕餅。
1.粘貼膠合。
2.引申為聚合。
1.使兩個物體互相黏合的物質,如各種膠﹑水玻璃以及賽璐珞的丙酮溶液等。
1.見"粘糊"。
1.亦作"粘糊糊"。亦作"粘乎乎"。
2.形容東西具有粘性。
3.形容行動遲緩,不爽利,或精神不振作。
1.見"粘糊"。
1.舊時禮俗正月初一為雞日,畫雞貼有門上,以示謹始。
1.用天然纖維素經氫氧化鈉﹑二硫化碳處理制成的人造纖維。是制造人造絲﹑人造棉﹑人造毛的原料。
1.謂黏合連結的作用。
1.黏結牢固。
1.粘合在一起。
2.現代醫學上特指體內的粘膜或漿膜由于發炎而粘在一起。
1.謂膠著在一起,糾纏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