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書〉君主;君位。
2.
名詞
(Bì)姓。
3.
動詞
〈文〉排除。
4.
〈書〉同“避”。
5.
動詞
〈書〉帝王召見并授予官職。
1.
天子;君主。
1.出自《書·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無作福,作威,玉食。
2.出自《詩·大雅·文王有聲》豐水東注,維禹之績;四方攸同,皇王維辟。
3.出自《后漢書·張衡傳》仲尼不遇,故論六經(jīng)以俟來辟,恥一物之不知,有事之無范。
4.出自《舊唐書·太宗紀下》末代已來,明辟蓋寡,靡不矜黃屋之尊,慮白駒之過,并多拘忌,有慕遐年。
2.
諸侯。
1.出自《書·周官》六服群辟,罔不承德。
2.出自《詩·大雅·假樂》百辟卿士,媚于天子。
3.
彰明;顯明。
1.出自《詩·大雅·抑》辟爾為德,俾臧俾嘉。
2.出自《禮記·祭統(tǒng)》對揚以辟之。
3.出自《漢書·揚雄傳上》惟天軌之不辟兮,何純潔而離紛!
4.
征召;薦舉。
1.出自《管子·輕重乙》滕魯之粟釜百,則使吾國之粟釜千;滕魯之粟四流而歸我,若下深谷者,非歲兇而民饑也。辟之以號令,引之以徐疾,施平其歸我若流水。
2.出自《漢書·鮑宣傳》大司馬衛(wèi)將軍王商辟宣,薦為議郎,后以病去。
3.出自《舊唐書·韋思謙傳》古者取人,必先采鄉(xiāng)曲之譽,然后辟於州郡;州郡有聲,然后辟於五府;才著五府,然后昇之天朝。
4.出自《續(xù)資治通鑒·宋孝宗淳熙三年》初,湯邦彥敢為大言,虞允文深器之。允文出為四川宣撫也,辟邦彥以行。
5.出自《莊年丈七十壽序》唐時方鎮(zhèn)得自辟幕職。
5.
績麻。參見“辟纑”。
1.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曰:“是何傷哉。彼身織屨,妻辟??,以易之也。”
2.出自《浣紗記·游春》夜夜辟??,常向鄰家借燈火。
3.出自《鄭氏節(jié)母傳》間則辟??,或為諸孫補紉,針縷不去手。
6.
聚集。參見“辟萃”。
1.出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夫悍藥入中,則邪氣辟矣,而宛氣愈深。
7.
除去;消除。
1.出自《詩·大雅·皇矣》啟之辟之,其檉其椐。
2.出自《墨子·尚賢上》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舉公義,辟私怨,此若言之謂也。
3.出自《楚辭·遠游》風伯為余先驅(qū)兮,氛埃辟而清涼。
4.出自《新語·慎微》除天下之患,辟殘賊之類。
8.
退避;躲避。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師直為壯,曲為老。豈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報也。
2.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古者不為臣不見。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閉門而不納,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見矣。
3.出自《圣武記》六月,進圍賊陳家壩,賊傾巢死斗,不辟銃炮。
9.
避免;防止。
1.出自《墨子·辭過》室高足以辟潤濕,邊足以圉風寒。
2.出自《隸釋·漢楚相孫叔敖碑》辟患害於無刑。
10.
避忌。
1.出自《禮記·雜記下》唯父母之喪,不辟涕泣而見之。
2.出自《春秋繁露·郊祀》郊不辟喪,喪尚不辟,況他物。
11.
通“躄”。瘸腿。
1.出自《荀子·正論》王梁、造父者,天下之善馭者也,不能以辟馬毀輿致遠。
2.出自《淮南子·說山訓》畏馬之辟也不敢騎,懼車之覆也不敢乘,是以虛禍距公利也。
12.
通“椑”。內(nèi)棺,貼身之棺。
1.出自《左傳·哀公二年》若其有罪,絞縊以戮,桐棺三寸,不設屬辟,素車樸馬,無入于兆,下卿之罰也。
13.
通“壁”。墻壁。參見“辟帶”。
1.出自《逸周書·時訓》小暑之日,溫風至,又五日,蟋蟀居辟。
14.
通“臂”。手臂。
1.出自《送殷侍御赴同州》詩猶來交辟士,事別偃林扃。
15.
通“襞”。襞積。衣服上的褶子。參見“襞積”。
1.出自《漢書·司馬相如傳上》襞積褰縐。
2.出自《感皇恩·賦疊羅花》詞漢額妝秾,楚腰舞怯,襞積裙余舊宮褶。
3.出自《兩幅手繪土偶等圖的說明》偶人像一,圓領披風而小袖,其裙之襞積系紅色顏料所繪,尚可辨。
16.
通“嬖”。逢迎,邀寵。
1.出自《書·冋命》慎簡及僚,無以巧言令色,便辟側(cè)媚。
2.出自《荀子·儒效》隨其長子,事其便辟,舉其上客,??然若終身之虜而不敢有他志:是俗儒者也。
17.
通“璧”。參見“辟雍”。本為西周天子所設大學,校址圓形,圍以水池,前門外有便橋。東漢以后,歷代皆有辟雍,除北宋末年為太學之預備學校(亦稱“外學”)外,均為行鄉(xiāng)飲、大射或祭祀之禮的地方。
1.出自《白虎通·辟雍》天子立辟雍何?所以行禮樂宣德化也。辟者,璧也,象璧圓,又以法天,於雍水側(cè),象教化流行也。
2.出自《水經(jīng)注·谷水》又逕明堂北,漢光武中元元年立,尋其基構(gòu),上圓下方,九室重隅十二堂,蔡邕《月令章句》同之,故引水于其下,為辟雝也。
3.出自《送賈彥臨訓導霍邱》詩承恩自合歸宣室,論道安能老辟雍?
4.出自《履園叢話·碑帖·周石鼓文》高宗純皇帝以乾隆庚戌親臨辟雍,見石鼓漫泐,為立重欄,以蔽風雨。
18.
通“弼”。輔佐。參見“辟拂”。
1.出自《晏子春秋·諫上五》公出舍,損肉撤酒,馬不食府粟,狗不食飦肉,辟拂嗛齊,酒徒減賜。
2.出自《雙劍誃諸子新證·晏子春秋一》辟,輔也,與弼義相因……辟拂猶言輔拂。
19.
通“卑”。參見“辟耳”。古山名。一作卑耳。在今山西平陸西北。
1.出自《國語·齊語》懸車束馬,逾太行與辟耳之溪拘夏。
20.
指就君王之位。參見“辟位”。
1.出自《史記·五帝本紀》堯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喪父母。
2.出自《跋高宗所書〈神女賦〉》此卷乃辟位后所書,時春秋已高而猶弗之廢,誠可謂勤也已。
21.
泛指臣下,職官。
1.出自《西京賦》正殿路寢,用朝群辟。
2.出自《送胡邦衡之新州貶所》詩百辟動容觀奏牘,幾人回首愧朝班。
3.出自《野獲編·內(nèi)閣三·貂帽腰輿》宰相為百辟師表。
22.
特指驅(qū)除。
1.出自《呂氏春秋·舉難》桓公郊迎客,夜開門,辟任車。
23.
通“壁”。壁壘。
1.出自《左傳·成公二年》齊侯以為有禮。既而問之,辟司徒之妻也。
24.
通“臂”。臂狀物。
1.出自《墨子·備城門》城上二步一渠,渠立程,丈三尺,冠長十丈,辟長六尺。
25.
通“襞”。重復;反復多次。
1.出自《建安諸序》魏太子丕造百辟寶劍,長四尺三寸,選茲良金,令彼國工,精而煉之,至於百辟。
2.出自《文選·張協(xié)〈七命〉》楚之陽劍,歐冶所營……銷逾羊頭,鏷越鍛成。乃煉乃鑠,萬辟千灌。
26.
通“襞”。折疊。
1.出自《齊民要術·雜說》以竿掛油衣,勿辟藏。
27.
通“襞”。閉合。
1.出自《莊子·田子方》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
28.
通“璧”。參見“辟廱”。即辟雍。
1.出自《詩·大雅·靈臺》於論鼓鐘,於樂辟廱。
2.出自《禮記·王制》大學在郊,天子曰辟廱,諸侯曰頖宮。
3.出自《文選·潘岳〈閑居賦〉》其東則有明堂辟廱,清穆敞閑,環(huán)林縈映,圓海回淵。
4.出自《燕翼詒謀錄》徽宗創(chuàng)立辟廱,增生徒共三千八百人。內(nèi)上舍生二百人,內(nèi)舍生六百人,教養(yǎng)于太學;外舍生三千人,教養(yǎng)于辟廱。
5.出自《對策》又有學宮等具在城中,而別建明堂、辟廱於郊外,以存古制,如祭天之壇,冠冕之市也。
1.用來點燃火藥﹑爆竹的引線。
2.帶藥的紙捻或紗布條,外科治療時用來放入傷口或瘡口內(nèi)。
1.中醫(yī)碾藥用的工具,由鐵制的碾槽和像車輪的碾盤組成。
1.以種植或采集藥用植物為主的農(nóng)民。
1.藥物和化學試劑的總稱。
1.出售中藥的商店。主要按中醫(yī)藥方配藥,現(xiàn)在有時兼售西藥。
1.見"藥劑"。
1.配有中藥做的菜肴或食品,如參芪雞﹑蟲草鴨﹑銀耳羹等。
1.傳說能采藥治病之獸。
1.液態(tài)的藥。
1.處方單。
1.藥物之俗稱。
2.指火藥。
1.舊時民間奉神農(nóng)﹑扁鵲等為"藥王"。
2.佛教菩薩名。梵語為"穰麌梨"。
1.中醫(yī)所用藥物的總稱。
2.指藥物的氣味或滋味。
1.能防治疾病﹑病蟲害等的物品。
指藥物引起的嚴重功能紊亂和器質(zhì)損害的嚴重不良反應。除個別過敏體質(zhì)外,藥物劑量過大、用藥時間過久是重要因素。如過量過久用鏈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等,對第八對顱神經(jīng)有明顯毒性,可致耳鳴、眩暈、耳聾。氯霉素、合霉素和多數(shù)抗癌藥物對造血系統(tǒng)有毒性,可抑制骨髓造血,出現(xiàn)白細胞、血繡減少等。
1.指藥物的性質(zhì)與功能。
1.見"藥煙"。
忠告的話,謂對人有益,有如藥可治病進此藥言|就該把藥言規(guī)諫他才是,怎么反助紂為虐起來?
1.中藥方劑中附加的藥味,能調(diào)節(jié)藥性,增強藥效。
1.指農(nóng)歷立冬后小雪前所下的雨。
1.用藥玉制成的酒杯。石料經(jīng)藥物煮煉后,色澤光潤,稱藥玉,猶今之料玉。
1.由藥物引起的皮疹。長期大量地使用某種藥物,或患者對某種藥品過敏,都會引起藥疹。
1.亦作"要末"。
2.連詞﹐表示兩種意愿的選擇關系。
險而扼要的關口在古代,敦煌是通往西域的要隘。
1.要旨;根本。
1.大體總是;總歸。
1.見"一坐盡驚"。
1.謂滿座皆驚服。
1.猶言一舉一動。
1.猶一疊。柞,約為拇指和食指伸開的距離。
一捧泥土。也借指墳墓但見一fda3M粒慘然傷我心。
1.指一家人口。
1.漢魏樂府歌辭中的襯詞,無義。
希臘神話中的忒薩利亞王子。叔父珀利阿斯篡奪王位后,令伊阿宋去科爾喀斯覓取金羊毛。伊阿宋得赫拉之助,與赫拉克勒斯、珀爾修斯等英雄,乘坐阿耳戈快艇,歷經(jīng)艱險取得金羊毛。
阿拉伯旅行家。1325年開始離鄉(xiāng)旅行,到過北非、敘利亞、阿拉伯半島、小亞細亞以及波斯、中亞、印度等地,遍訪伊斯蘭教各國,據(jù)稱到過錫蘭(今斯里蘭卡)和中國◇出使西班牙和西非。他的旅行見聞被記錄成書,稱為《伊本·拔圖塔游記》。
歐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也稱比利牛斯半島”。面積約58.4萬平方千米。岸平直,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有鐵、錫等礦藏。
1.彼輩,他們。
1.亦作"伊?"。
2.伊水與瀍水。位于河南,均入洛水。也指該兩流域地區(qū)。
1.猶彼輩﹑其類。
1.古地名。指伊水所流經(jīng)的伊河流域。
2.宋程頤的別號。參見"伊川先生"。
1.宋理學家邵雍的自號。雍字堯夫,后徙居河南洛陽,臨伊川,故稱。
1.宋理學家邵雍的別號。雍字堯夫。
2.宋理學家程頤的別號。頤字正叔,宅于河南嵩縣東北耙耬山下,地處伊川,故稱。
1.即伊尹和周公。周公名旦,與伊尹并稱伊旦。
1.見"伊甸園"。
蒙古四大汗國之一。1256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從中亞向西遠征,1258年攻入巴格達,滅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建立汗國。定都大不里士(在今伊朗)。因統(tǒng)治者自稱伊兒汗”,意為藩王”,因而稱伊兒汗國”。疆域主要包括伊朗、伊拉克、小亞細亞等地。13世紀末以伊斯蘭教為國教◇國土分裂,1353年滅亡。
1.近,將近,不遠。
1.伊尹和傅說的合稱。均為商代的賢相。相傳傅說曾筑于傅巖之野,武丁訪得,舉之為相。
1.亦作"伊皋"。
2.伊尹,商代名相,皋陶,舜之大臣,掌刑獄之事◇常并稱,喻指良相賢臣。
1.商伊尹的尊稱。
1.見"伊瀔"。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