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特指為信封封口(常用在信封上寄信人姓名后)。
2.
動詞
封,閉。
3.
名詞
〈書〉書信。
4.
名詞
(Jiān)姓。
1.
扎束器物的繩。
1.出自《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趙皇后》帝與昭儀坐,使客子解篋緘。
2.
特指束棺之繩。參見“緘繩”、“緘縢”。
1.出自《禮記·喪服大記》咸讀為緘……今齊人謂棺束為緘繩。
2.出自《莊子·胠篋》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縢,固扃鐍。
3.出自《牛賦》皮角見用,肩尻莫保;或穿緘縢,或實俎豆。
4.出自《錢神問對》且又攝其緘縢,固其扃鐍。
3.
束縛;捆扎。
1.出自《墨子·節葬下》谷木之棺,葛以緘之。
2.出自《代古詩》貯以相思篋,緘以同心繩。
4.
閉藏;封閉。
1.出自《莊子·齊物論》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
2.出自《疑經錄序》金匱玉石同緘,卞和為之懷恥。
3.出自《梁書·賀琛傳》獨緘胸臆,不語妻子。辭無粉飾,削稾則焚。
4.出自《書信集·致許壽裳》頃已施以忠告,冀其一心於餒,三緘厥口,此后庶免於咎戾也。
5.
收;斂。
1.出自《采菱歌》緘嘆淩珠淵,收慨上金堤。
2.出自《秋浦感主人歸燕寄內》詩寄書道中嘆,淚下不能緘。
3.出自《西溪子》詞離思正難緘,燕喃喃。
6.
遮蔽。
1.出自《送僧游天臺》詩前程好景解吟否?密雪亂云緘翠微。
7.
書函。
1.出自《初與元九別后忽夢見之》詩開緘見手扎,一紙十三行。
2.出自《茶香室叢鈔·慎火停水》陳希夷將終,密封一緘,付其弟子,使候其死上之。
3.出自《書信集·致李秉中》十日以來,幾于日以發緘更正為事,亦可悲矣。
8.
為書信封口。
1.出自《答崔都水》詩常緘素札去,適枉華章還。
2.出自《舊唐書·辛秘傳》將歿,又為書一通,命緘置幾上。
9.
量詞。用于信件等裝封套之物。猶封,件。
1.出自《劇談錄·道流相夏侯譙公》將去復來,情甚懇至,審知張意不回,頗甚嗟惜,因留藥數粒并黃紙書一緘而別去。
2.出自《堅瓠秘集·狡僧》﹝李某﹞守湖州時,一日出行,有僧持十金一緘,闌告道左,謂得之拾遺,故上獻,以憑示給。
1.解下。
1.方言。脫位。
1.脫下頭巾﹐改戴官帽。指開始入仕。
1.病名。即脫位。
1.抜掉雞距。比喻去其利器而挫敗之。語出唐韓愈《元和圣德詩》"四軍齊作﹐殷其如阜﹐或拔其角﹐或脫其距﹐長驅洋洋﹐無有齟齬。"
1.謂脫落散佚。
1.比喻用計謀脫身。
1.喪葬所用或廟宇所供的偶像。因須脫出胎心﹐僅有中空的外殼﹐故名。
2.落空;沒有著落;弄虛作假。
1.率意出口。
1.出口便成文章。喻才思敏捷。
1.不加思索﹐隨口說出。
1.蒙古語。兔的譯音。
1.猶偷懶。
1.脫去負累。
2.拖累。
1.離開;斷絕。
1.收割下的莊稼經過碾軋和摔打﹐或用機器使子實脫落下來。
1.脫離牢籠。
2.指虛詐欺騙。
3.方言。猶起來。
1.遺漏;漏掉。
1.脫落錯亂。
1.輕慢不拘。
2.脫去;省略。
1.脫掉;落下。
2.指文字遺漏。
3.猶輕慢;疏闊。
1.謂脫去粗衣﹐開始出仕。
1.指不識字的人經學習后脫離文盲狀態。
1.脫羽的通稱。
2.鳥獸身上的毛脫落。
3.指皮裘衣物質量差或保存不善﹐以致其毛脫落。
1.榫頭離開卯眼。喻事物脫節或失誤。
1.表示認罪。
2.表示恭敬。
3.形容豪放﹐無所檢束。
4.謂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等經過改造而改變成分。因為原來定成分稱為"戴帽子"﹐故云。
1.解悶。
1.脫身免禍或免罪。
1.謂脫逃得命。
1.亦作"脫繆"。
2.脫漏﹑錯誤。
1.見"脫謬"。
1.脫離患難。
1.比喻人的才能全部顯露出來。
1.喻去職。
1.用模子把泥制成土磚。
1.喻廢物。某些丸藥必須裹以蠟皮﹐脫落即無用處﹐故以為喻。
1.猶欺騙。
1.堤壩等水利建筑物的斜坡被水沖塌。
1.延誤預定的日期。多指期刊出版延期。
1.泄氣;沒有本事。
2.病名。中醫謂元氣耗損所致。
1.見"脫棄"。
1.翻刻﹐翻印。
1.唱走了調﹐不合板眼。比喻言行不合規矩。
1.猶開脫。使脫離干系。
1.逃走;擺脫。
2.脫掉。
1.脫掉。
1.《后漢書.方術傳上.王喬》"﹝王喬﹞為葉令。喬有神術﹐每月朔望﹐常自縣詣臺朝。帝怪其來數﹐而不見車騎﹐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臨至﹐輒有雙鳧從東南飛來。于是候鳧至﹐舉羅張之﹐但得一只舃焉。乃詔尚方?視﹐則四年中所賜尚書官屬履也。"后用為高隱逃世之典。
1.舒適貌。多指疾病脫體。
2.超越尋常貌。
3.超脫無累。
1.中醫指墮胎后出血﹐面黃唇白。
1.倘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