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加倍,把兩份并在一起。
2.
副詞
同時涉及或具有幾種事物。
3.
名詞
(Jiān)姓。
4.
動詞
兼任。
1.
同時具有或涉及幾種事物或若干方面。
1.出自《易·系辭下》《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
2.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宰我、子貢善為說辭,冉牛、閔子、顏淵善言德行。孔子兼之。
3.出自《苦寒》詩四時各平分,一氣不可兼。
4.出自《玉堂漫筆》漢制以本官任他職者曰兼,常惠以右將軍兼典屬國是也。
5.出自《東方》大媽找到村長兼代理支部書記李能的門上。
2.
并吞;兼并。
1.出自《左傳·昭公八年》孺子長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
2.出自《水經注·河水四》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以為郡縣。
3.出自《本朝政要策·屯田》故能服狄夷,兼鄰國,或定南面之業焉。
3.
盡;竭盡。
1.出自《荀子·解蔽》圣人縱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
4.
全部;整個。
1.出自《商君書·畫策》兼天下之眾,莫敢不為其所好,而辟其所惡。
2.出自《金鳳釵》誰想四海之內皆兄弟,兼朝廷中舉枉錯諸直。
5.
兩倍或兩倍以上。參見“兼丁”、“兼毫”、“兼金”。
1.出自《曾國藩》大廳里上百雙眼睛一齊盯著曾國藩手中的兼毫玉管筆,轅門外幾千雙耳朵一齊豎起聆聽傳出的大名。
2.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前日於齊,王饋兼金一百而不受。
3.出自《贈馮文羆》詩愧無雜佩贈,良訊代兼金。
4.出自《酬賀四贈葛巾之作》詩野巾傳惠好,茲貺重兼金。
5.出自《粵東雜感》詩有盡兼金傾海去,無端奇貨挾山來。
6.出自《唐大詔令集·帝祭九宮壇大赦天下敕》自今以后,應差行人,家無兼丁,不在取限。
7.出自《續夷堅志·孝順馬》此卒無兼丁,每上直,馬自負臥具繼至。
8.出自《元典章·刑部六·拳手傷》部擬舊例,諸犯徒應役,而家無兼丁者,徒一年,加杖一百二十。
6.
副詞。俱,同時。
1.出自《荀子·解蔽》萬物可兼知也。
2.出自《韓非子·五蠹》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禮之,此所以亂也。
3.出自《銅墻鐵壁》石永公負責草站,兼管簡單的草賬。
4.出自《三戒·永某氏之鼠》[鼠]晝累累與人兼行。
7.
連詞。表示并列關系。和,與。
1.出自《書·康王之誥》賓稱奉圭兼幣。
2.出自《玉壺清話》金烏兼玉兔,年歲奈君何?
8.
通“縑”。雙絲的細絹。
1.出自《玉壺清話》俄而開篋,二青衣舉一箱至庭,則紫袍兼衣也。
9.
通“謙”。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雌雄節》夫雄節者,浧之徒也;雌節者,兼之徒也。
10.
副詞。表示程度高。頗;很。
1.出自《秋深閑興》詩此心兼笑野云忙,甘得貧閑味甚長。
2.出自《西廂記諸宮調》聞語紅娘道:“踏實了地,兼能把戲,你還待要跳龍門,不到得恁的。”
11.
連詞。表示進層關系。而且,并且。
1.出自《穀梁傳·閔公二年》鄭棄其師,惡其長也,兼不反其眾,則是棄其師也。
2.出自《飲酒》詩余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
3.出自《揮麈前錄》御寶已足備,兼自艱難以來,華靡之物,一無所用,令彥舟不須投進。
1.根據考績遷調官職。
1.衡量評定。
1.衡量測度。
1.鹽﹑任用官吏的條例。
1.謂鹽﹑審察人才。
1.見"銓試格"。
1.鹽推薦。
1.見"銓管"。
1.編排連綴。
1.評量考核。
1.衡量輕重的器具。
2.品鑒衡量。
3.考核﹑鹽(人才)。
4.指主管鹽官吏的職位。亦指主管鹽官吏的部門之長。
1.評量鹽。
1.評選鑒別。
1.考核鹽。
1.謂鹽和統領官吏。
1.指有關選任官吏事項的簿書。
1.衡量。
1.銓選錄用。
1.謂鹽人才并擬定官職。
1.評選鑒別。
1.權衡調度﹔統籌安排。
1.衡量評論。
2.猶鹽。
1.鑒別選取。
1.猶銓政。
1.通過考試進行鹽。
1.銓試的規章制度。
1.鹽任命(官吏)。
1.主管選授官職的官署。
1.鹽與淘汰。
1.指吏部。吏部專司考核﹑鹽官吏﹐故稱。
1.謂受領封地。
1.政府設置的鹽官吏的考試場所。
1.評量文章。
1.主管鹽官吏的職位。
1.選授官職的等級﹑界限。
1.審核﹔審查。
1.見"銓敘"。
1.見"銓敘"。
1.選才授官。古代舉士與選官相一致。士獲選﹐即為官。至唐﹐試士屬禮部﹐試吏屬吏部﹐以科目舉士﹐以銓選舉官。舉官又分兩途﹐吏部主文選﹐兵部主武選。唐以后﹐銓政代有更易﹐然大抵不外集吏考試量人授官之義。清中葉后﹐銓選又分為外補與部選兩途﹐而選政遂成具文﹐但循例掣簽而已。
2.指負責銓選的官員。
1.鹽引薦。
1.鹽任用。
1.評量鑒別。
1.評量選擇。
1.謂掌管選才授官。
1.指鹽﹑任用﹑考核官吏的政務。
1.猶衡軸。比喻中樞要職。
1.謂對官吏的考選登錄。
1.鹽起用。
1.謂鹽羅致人材。
2.權衡和綜合。
1.猶銓綜。
2.指吏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