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代溫酒器。有三足,兩柱,圓口,平底。也有少數體方而四角圓,下有四足,帶蓋。主要盛行于商代。也用作祭祀時盛酒灌地降神的禮器。
1.
亦作“斚”。
2.
古代青銅制貯酒器,有鋬(把手)、兩柱、三足、圓口,上有紋飾,供盛酒與溫酒用。盛行于殷代和西周初期。后借指酒杯、茶杯。
1.出自《詩·大雅·行葦》或獻或酢,洗爵奠斝。
2.出自《禮記·禮運》醆斝及尸君,非禮也。是謂僭君。
3.出自《饗神歌》瓊斝既飾,繡簋以陳。
4.出自《廣絕交論》分雁鶩之稻粱,沾玉斝之余瀝。
5.出自《晉公后土醮詞》奉斝陳詞,言興涕??。
6.出自《紅樓夢》文瓠爬以為觶斝兮,灑醽醁以浮桂醑耶?
1.說行幫使用的隱語。
1.簽訂誓約。
1.指精于技擊﹑勇敢善戰的人。
2.邪惡勢力豢養的用以直接欺壓人民群眾的爪牙。
1.見"打手勢"。
1.亦作"打手式"。
2.用手作出姿勢,以代替或輔助語言表達意思。
1.按上指紋。
1.收拾,準備。
1.形容禮物微薄。
1.打瞌睡;睡覺。
1.附和別人的言語,沒有自己的主見。
1.比喻抨擊已失威勢的人。
1.見"打死虎"。
1.方言。甜高粱。上海俗稱甜蘆粟。
1.計算;核算。
2.考慮;計劃。
1.人工流產。
1.宋元時代稱在街市演唱或說書。
1.打聽,探聽。
1.即打球。遼金風俗,在五月里舉行打球﹑射柳的武藝比賽。因球形如桃,故稱。
1.遲延不進貌。
1.亦作"打滴溜"。
2.方言。謂人或物因懸空掛起而晃動。
1.用武力奪取政權。
2.比喻創立事業。
1.用手工鍛造鐵器。
1.比喻做事抓緊時機,加速進行。
1.探問。
1.方言。指頭頸用力向后仰,胸部和腹部挺起。
1.除去阻隔使相貫通。
2.戲曲術語。參見"打鬧臺"。
1.筵席上跟在座的人順次劃拳,贏則通過,輸則再劃,每輸一次,飲酒一杯,直到全體通過為止,故稱。
1.申遞向上呈轉的狀子。
1.帶頭;領先。
2.起初;開頭。
3.從頭。
4.頂頭。謂風浪阻礙前進。
5.指當頭。 6.碰頭。 7.謂抽頭。
1.逆風。
1.開第一炮。比喻帶頭,領先。
1.在先頭作戰。
2.比喻臨事當先。
1.下跪。
1.古時官吏打鼓退堂。
2.比喻中途退縮。
1.即瓦卜。古代一種占卜方法擊瓦而視其裂紋以定吉兇。
2.指兒童擲瓦的游戲。
3.方言。倒楣,家業破落。
1.彎轉。
1.撒網。
2.猶言敲竹杠。
1.打獵。因須多人合圍,故稱。
2.四面圍起來。
3.古代一種兒童游戲◇亦用以稱玩骨牌。
1.問;審問。
2.打聽;探詢。
1.見"打諢"。
1.摜家具,發脾氣。
1.賀喜。
1.做細作。
1.攻克。
2.奠定。
1.謂一開頭就給對方以拷打或威脅,使之易于屈服。
1.比喻帶頭,沖在前面。
1.謂因無事可做而閑著。
1.開火。
2.引申指某項行動開始。
3.比喻事情初見成效。
1.亦作"打銷"。
2.消除,取消。
1.見"打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