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登;上升。
1.
升登,達到。
1.出自《易·震》躋于九陵。
2.出自《應詔詩》西躋關谷,或降或升。
3.出自《順宗實錄五》以皇帝天資仁孝,日躋圣敬。
4.出自《菊趣軒記》使數千里之民,樂生循禮,躋乎仁壽之域。
5.出自《大波》他們認為像一八六一年意大利和平統一的辦法很好,既合乎孔孟的“大一統”“定于一”的道理,而又輕輕松松地躋于富強。
2.
高而陡。
1.出自《詩·秦風·蒹葭》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2.出自《奉和景純十四丈三絕》藏春花木望中迷,水復山長道阻躋。
3.
逾越,超越。
1.出自《左傳·文公二年》八月丁卯,大事於大廟,躋僖公,逆祀也。
2.出自《新唐書·沈既濟傳》中宗嗣位在太后前,而敘年制紀反居其下,方之躋僖公,是為不智。
3.出自《酌定監司位置疏》臣非欲添設右轄一官,直謂閎中(沈閎中)破格歷階,未便越右躋左,故以右銜管左事,此較便也。
4.出自《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論外交之進化》物質之進化……而其形式亦早脫無機之界,則躐級而躋,亦非妄想。
4.
晉升。
1.出自《后漢書·韋彪傳》卿以輕好去就,爵位不躋。今歲垂盡,當選御史,意在相薦,子其宿留乎?
2.出自《舊唐書·裴行儉傳》張燕公有扶翊之勛,居講諷之舊,秩躋九命,官歷二端。
3.出自《甕牖余談·周軍門》一門之中,均躋極品,可謂榮矣。
5.
踐踏,踩。
1.出自《類說》一夜家具并躋破。
2.出自《危巢墜簡·解放者》他不提防在葦叢里躋著一個深水坑,全身掉在里頭,翻不過身來,就淹死了。
6.
跌倒;下墜。
1.出自《史記·宋微子世家》今女無故告子,顛躋如之何其?
7.
燈臺。唐時稱鐵燈臺為鐵躋。
1.出自《唐摭言·慈恩寺題名游賞賦詠雜紀》證(胡證)起取鐵燈臺,摘去枝葉,而合其跗,橫置膝上,謂眾人曰:“鄙夫請非次改令,凡三鐘引滿一遍,三臺酒須盡,仍不得有滴瀝。犯令者一鐵躋。(原注:自謂燈臺。)”……證舉躋將擊之,群惡皆起設拜,叩頭乞命,呼為神人。
8.
見“躋躋”。人物眾多貌。
1.出自《春蕪記·慶壽》喜孜孜補袞,躋躋臣鄰。
2.出自《〈奈何天〉總評》子見奈何天上,英雄躋躋,才子蹌蹌。
1.疾視貌。
1.以蓍草占卜休咎之術。
1.筮卜廟地的吉兇。
1.謂筮占所言理短﹐龜卜所言理長。
1.猶筮卜。
1.即《易經》中陽卦名"噬嗑"﹐離上震下。象征市集聚合天下貨物以交易。
1.謂卜問而吉。
1.以筮卜決定。
1.古官名。掌卜筮的人;司占卦的人。
1.行卜筮禮儀之當日。
1.筮人。
1.卜筮者。
1.古人將出做官﹐卜問吉兇。
2.指初出做官。
1.筮卜而計算其吉兇。
1.卜問。
1.行筮之席。
1.謂卜筮而獲應驗者。
1.筮卜而建造。
1.擇地而筮卜其可否。
1.埋葬時﹐筮卜墳墓位置的適當與否。
1.潛伏在蓍叢下的龜。
2.指占卜用的蓍草和龜甲。
1.指決心臣服的表章。
1.立誓不與仇敵共生存于人世間。形容雙方仇恨很深。
1.立誓以之為懲戒。
1.亦作"誓辭"。
2.誓言。
3.古代約束告戒將士的言辭。
1.見"誓詞"。
1.《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后以"誓帶"指功臣爵祿﹐世代永傳。
1.廁所的隱語。
1.一種便于移動的金屬小火爐,旁有一小門,上有兩孔,以置茶壺﹑小鑊,可供暖酒熱水之用。
1.謂無財物牽涉。形容為官清廉。語本《隋書.循吏傳.趙軌》"別駕在官,水火不與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壺酒相送。"
1.謂水災火災來勢兇猛,毫不留情。
1.烹飪賴水火而成,調味兼鹽梅而用。喻人之才性雖各異,而可以和衷共濟。
1.語出《莊子.逍遙游》"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指鵬飛將起,以翼擊水◇以喻遠大前程。
1.機關槍的一種。放射時要灌水以防爆裂,故稱。現已被淘汰。
1.亦作"水雞"。
2.水鳥名。
3.即青蛙。
1.水流矢飛,受阻則勁悍而去遠〉,通"悍"。喻因禍致福。
1.用以盛水的文具。
1.水邊。
1.猶水汪汪。
2.猶濕漉漉。
1.即水族。我國少數民族之一。詳"水族"。
1.水鑒。謂以水為鏡。監,通"鑒"。
2.古代掌管水利的官。亦指掌管水利的官署。
1.謂因水澇成災而谷物歉收。
1.又叫水銹。硬水煮沸后,所含礦物質附著在容器內,逐漸形成的白色塊狀或粉狀的東西。日常用以燒水的壺的底部和壁上,經常積有水堿。
1.亦作"水劔"。
2.謂從水路討伐。
3.水心劍的簡稱。
4.古代方士對菖蒲的隱稱。
1.填塞堤壩決口的柱樁。以竹﹑柳和土石等為之。
1.見"水鑒"。
1.臨水的欄桿。
1.喻急流。
2.五箭之一。舊時堪輿家謂水勢不利,招兇致災的惡地。
1.見"水劍"。
1.可以利用灌溉系統澆水的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