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以禮相慶;祝賀。
1.出自《詩·大雅·下武》受天之祐,四方來賀。
2.出自《雉帶箭》詩將軍仰笑軍吏賀,五色離披馬前墮。
3.出自《山中雜記·雞雛》我掉身回去,夕陽好像賀了我一杯喜酒。
2.
嘉獎;犒勞。
1.出自《晏子春秋·外篇上二十》晏子對曰:“臣請改道易行而治東阿,三年不治,臣請死之。”景公許。於是明年上計,景公迎而賀之曰:“甚善矣!子之治東阿也。”
2.出自《儀禮·覲禮》予一人嘉之
3.出自《吳越春秋·夫差內(nèi)傳》故使賤臣以奉前王所藏甲二十領(lǐng),屈盧之矛、步光之劍以賀軍吏。
3.
贊許;附和。
1.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賀曰:“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
2.出自《楚國夫人墓志銘》夫人入門,上下莫不贊賀。
3.出自《水滸傳》雷橫道:“我怎地不是曉事的?”白玉喬道:“你若省得這子弟門庭時,狗頭上生角。”眾人齊賀起來。
4.出自《吳下方言考》《北史》:“溫子升詣梁客館曰:‘文章易作,逋峭難為。’齊文襄館客元僅曰:‘諸人當(dāng)賀推子升,合陳辭。’子升久忸怩。”案逋峭,波俏也。賀,眾并之辭。因在梁客館,故皆作吳語。吳中以眾人齊聲贊嘆為賀伙。
4.
增加,增益。
1.出自《儀禮·士喪禮》帶用??賀之,結(jié)于后。
2.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老子·德經(jīng)》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賀人。
3.出自《積微居小學(xué)金石論叢·釋贈》凡與贈同義之字皆有增益之義矣……《說文》云:“賀,以禮物相奉慶也,從貝,加聲。”按《說文》十三篇下“力”部云:“加,語相增加也。”加訓(xùn)增加,賀從加聲,亦有增加義矣。賀有加義,故《儀禮·士喪禮》曰“賀之”,注即訓(xùn)賀為加,此猶毛傳之以增訓(xùn)贈矣。
5.
古方術(shù)家稱錫為賀。
1.出自《本草綱目·金石一·錫》錫,方術(shù)家謂之賀,蓋錫以臨賀出者為美也。
2.出自《廣東新語·貨語·連》賀縣出錫,故名賀。賀,錫也。
6.
姓。
1.出自《通志?氏族略》賀氏,即慶氏也。姜姓,齊桓公之支庶也。自齊慶父之后皆以慶為氏。至后漢,汝陰令慶儀,即慶普之裔也。儀之孫酺,酺子侍中質(zhì),避安帝父諱,改為賀氏。又后魏賀蘭氏、賀賴氏,并改為賀氏。
1.求榮。
1.亦作"儌幸"。
2.謂希求獲得意外的成功。
3.謂以不正當(dāng)?shù)氖侄稳〉贸晒蛞蚺既坏脑蛎庥跒?zāi)難。
1.截?fù)簟?/p>
1.企求福祉。
1.邊界外;域外。儌,通"徼"。
1.見"僥幸"。
1.攔截。儌,通"邀"。
1.巡邏警戒的道路。
1.求取恩寵。
1.祈福,求福。
1.希求。徼,通"僥"。
1.攔截。
1.見"徼"。
1.謀利,求利。
1.謀求名聲。
1.謂博得有才能的名聲。
1.求取;攫取。
1.邊民。
1.謂窺伺希冀。徼,通"僥"。
1.求天賜福。猶言天佑。
1.邊境的哨所。
1.塞外,邊外。
1.徼,通"僥"。作非分企求。
2.徼,通"僥"。希望獲得意外成功;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得到成功或免去災(zāi)害。
1.巡查。
1.巡查。
1.迎合。
1.招怨。
1.邊境;邊塞。
1.攔截。
2.指反復(fù)核實,排除虛妄的成分。
1.亦作"徼■"。亦作"徼?"。亦作"徼豤"。
2.謂伺其疲頓而加以攔截。
1.駁還。唐宋時特指門下省駁正制敕之違失而封還章奏。
2.駁議。
1.糾纏;纏繞。
2.猶繳裹。生活費用。
1.交付。
1.交給公家。
1.方言。即澆裹。指日常開支。
見〖嚼裹兒〗。
1.唐時給事中,宋時給事中及中書舍人認(rèn)為制敕有違失,得駁正而將章奏封還,稱"繳還"。
2.交還。
1.交上。
1.應(yīng)試的人考完后交出試卷。亦比喻完成任務(wù)。
交納~公糧 ㄧ~稅款。
1.交納憑限。清朝官員被分派到某地之前,由吏部發(fā)給寫明上任期限的文書,叫"憑限"。到任時即須交納憑限,稱"繳憑"。
1.謂封還制命而停止其事。
1.謂說理﹑行文或問題﹑事情等糾纏不清。
2.纏擾不休。
3.圍繞;纏繞。
4.引申為曲折迂回。
1.繳獲沒收。
1.納還。
1.見"繳銷"。
①迫使敵人交出武器把敵人~ㄧ繳了敵人的械。②被迫交出武器~投降。
1.交納憑照。
1.謂給事中行使職權(quán),駁正制敕之違失而封還章奏。
1.光明貌。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