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閉上;合攏。對攏,(跟”開“相對)。
2.
動詞
共同,協同,結合到一起;湊到一起;共同(跟“分”相對)。
3.
形容詞
總共,全。
4.
動詞
相合,符合,合乎。
5.
動詞
折合;共計,等于,總計,折算。
6.
動詞
〈書〉應當;應該。
7.
量詞
舊小說中指交戰的回合。
8.
名詞
當行星與太陽、地球運行在同一直線上,并且地球不在太陽與該行星之間的位置時,叫作合。
9.
名詞
姓。
10.
名詞
我國民族音樂階上的一級,樂譜上用作記音符號,相當于簡譜的“5”。參見“工尺”。
11.
動詞
配合。
12.
動詞
投合;融洽。
13.
名詞
〈書〉匹配,配偶。
1.
閉;合攏。
1.出自《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
2.出自《戰國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
3.出自《醒世恒言·薛錄事魚服證仙》〔薛少府〕方才把口就餌上一合,還不曾吞下肚子,早被趙干一掣,掣將過去。
4.出自《寒夜》隨后他合上書,懶洋洋地站起來。
2.
會集;聚合。
1.出自《易·噬嗑》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
2.出自《國語·楚語下》於是乎合其州鄉朋友婚姻,比爾兄弟親戚。
3.出自《水經注·江水三》大江又東,左合子夏口。
4.出自《龍川別志》五更,市方合而雨作,入五局觀避之。
5.出自《四世同堂》它一定不是面粉,因為它不棉棉軟軟的合在一處。
3.
和睦;和諧。
1.出自《詩·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出自《呂氏春秋·古樂》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以比黃鐘之宮,適合。
3.出自《史記·蘇秦列傳》齊秦不合,天下無變,伐齊之形成矣。
4.
投契。
1.出自《還舊園作見顏范二中書》詩偶與張邴合,久欲還東山。
2.出自《賀新郎·寄辛幼安和見懷韻》詞樹猶如此堪重別,只使君、從來與我,話頭多合。
3.出自《儒林外史》先生如此談詩,若與我家葦蕭相見,一定相合。
5.
同,相同;一致。
1.出自《易·乾》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
2.出自《韓非子·奸劫弒臣》夫取舍合而相與逆者,未嘗聞也。
3.出自《三國演義》郭奉孝十勝十敗之說,正與愚見相合。
6.
符合;適合。
1.出自《孫子·九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2.出自《新唐書·沈傳師傳》慎重刑法,每斷獄,召幕府平處,輕重盡合乃論決。
3.出自《范增》詩誰合軍中稱亞父,直須推讓外黃兒。
4.出自《初刻拍案驚奇》及問他宮中舊事,對答來皆合。
5.出自《山鄉巨變》這還不是正合一句老話所說的,“有錢四十稱年老,無錢六十逞英雄”。
7.
統一;合并。
1.出自《荀子·儒效》合天下,立聲樂,於是《武》《象》起,而《韶》《護》廢矣。
2.出自《史記·張儀列傳》且夫秦之所以不出兵函谷十五年以攻齊趙者,陰謀有合天下之心。
3.出自《安集兩淮申省狀》兩漢以后,裂為南北,中原不合者凡數百年。
4.出自《致蔣經國先生信》合則對國家有利,分則必傷民族元氣。
8.
全部;整個。
1.出自《齊民要術·果蓏》裴淵《廣州記》曰:“羅浮山有橘,夏熟,實大如李;剝皮啖則酢,合食極甘。”
2.出自《天工開物·養忌》若風則偏忌西南,西南風太勁,則有合箔皆僵者。
3.出自《老字號》合街上有誰不敬重三合祥的?伙計們晚上出來,提著三合祥的大燈籠,連巡警們都另眼看待。
9.
成。參見“合室”。
1.出自《與劉原父書》方今萬事所以難合而易壞,常以諸賢無意耳。
10.
匹配;配偶。
1.出自《詩·大雅·大明》文王初載,天作之合。
2.出自《楚辭·天問》女岐無合,夫焉取九子。
3.出自《荀子·富國》男女之合,夫婦之分,婚姻娉內送逆無禮,如是,則人有失合之憂,而有爭色之禍矣。
4.出自《池北偶談·談異五·邵進士三世姻》董病且死,與邵訣曰:“……君幾年后訪我於此,與君當再合,生二子。”
11.
交配;交媾。
1.出自《禮記·月令》是月也,乃合累牛騰馬,游牝於牧。
2.出自《新論·命相》慶都與赤龍合,而生唐堯。
3.出自《七修類稿·義理一·惡俗》近聞湖廣邊方,多有子方十余歲,即為娶年長之妻,其父先與婦合,生子則以為孫也。故每每父年二十時,有子已十余歲矣。
4.出自《聊齋志異·伍秋月》夜夢女郎,年可十四五,容華端妙,上床與合,既寤而遺。
12.
結合;聯合。
1.出自《莊子·達生》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合則成體,散則成始。
2.出自《戰國策·秦策二》楚王不聽,遂舉兵伐秦。秦與齊合,韓氏從之。
3.出自《漢書·晁錯傳》夫卑身以事強,小國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敵國之形也。
4.出自《唐故江南西道觀察使王公神道碑》〔王公〕與陽城合遏裴延齡不得為相。
5.出自《文心》信呢,我同你兩個合起來寫。
6.出自《醒世恒言·張廷秀逃生救父》張廷秀本是良家之子,被人謀害,虧你們救了,暫為戲子。如今我已收留了,你們另自合人罷。
7.出自《水滸記·謀成》那崗下有個白勝,專以賣酒為生,待小弟去合他入伙。
13.
謂對應互協。
1.出自《春秋繁露·基義》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此皆其合也。
2.出自《淮南子·時則訓》六合:孟春與孟秋為合;仲春與仲秋為合;季春與季秋為合……
3.出自《宋史·樂志三》陽律必奏,陰呂必歌,陰陽之合也。順陰陽之合,所以交神明、致精意。
14.
回答。
1.出自《左傳·宣公二年》〔華元〕見叔牂,曰:“子之馬然也。”對曰:“非馬也,其人也。”既合而來奔。
2.出自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自殺者必先有故,問其同居,以合(答)其故。
3.出自《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自趙獻書于齊王章》奉陽君合(答)臣曰:“簏有私義(議),與國不先反而天下有功(攻)之者,雖知不利,必據之。”
15.
對付;抵擋。參見“合衆”。
1.出自《戰國策·秦策一》一可以合十,十可以合百,百可以合千,千可以合萬,萬可以勝天下矣。
16.
交鋒;交戰。
1.出自《孫子·行軍》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2.出自《史記·高祖本紀》淮陰先合,不利,卻。
3.出自《三國志·魏志·武帝紀》時太祖兵少,設伏,縱奇兵擊,大破之
17.
連同,連帶。
1.出自《齊民要術·柰林檎》作林檎??法……不去蒂,則太苦;合子,則不度夏;留心,則太酸。
2.出自《齊民要術·笨曲餅酒》蜀人作酴酒法……合滓餐之,甘、辛、滑,如甜酒味,不能醉人。
18.
接連;接近。
1.出自《送王孝廉覲省》詩彭蠡將天合,姑蘇在日邊。
2.出自《發浙江》詩海曙霞浮日,江遙水合天。
19.
制作。
1.出自《漢書·律歷志上》蓋聞古者黃帝合而不死,名察發斂,定清濁,起五部,建氣物分數。
2.出自《水滸傳》〔知府〕一面分付教合陷車,商量差人解發起身。
3.出自《〈且齊亭雜文末編〉附集·死》所以年紀一到五十上下,就給自己尋葬地,合壽材。
4.出自《山鄉巨變》不過,我是閻老五點名的人了,我屋面前的那幾根杉木,要留著合料。
20.
調制。
1.出自《抱樸子·尚博》雖有起死之藥,猶謂不及和鵲之所合也。
2.出自《代淮南王》詩琉璃作碗牙作盤,金鼎玉匕合神丹。
3.出自《魔合羅》俺嫂嫂有奸夫,合毒藥藥殺俺哥哥。
4.出自《中國通史》宰相皇甫镈薦山人柳泌,說是能合長生藥。
21.
共計;總共。
1.出自《后漢二十八將傳論》永平中,顯宗追感前世功臣,乃圖畫二十八將於南宮云臺,其外又有王常、李通、竇融、卓茂,合三十二人。
2.出自《吊武侍御所畫佛文》於是悉出其遺服櫛佩合若干種,就浮屠師請圖前所謂佛者。
3.出自《和蕭判官東夫韻寄之》歸路新詩合千首,幾時乘興更三吾。
22.
核驗;對合。
1.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馮歡〕召諸取錢者,能與息者皆來,不能與息者亦來,皆持取錢之券書合之。
2.出自《兒女英雄傳》姐姐要說不放心,此時必得把倆八字兒合一合。
3.出自《剪輯錯了的故事》這就合上榫了。
23.
計算;折合。
1.出自《紅樓夢》上面小小三間房舍,兩明一暗,里面都是合著地步打的床幾椅案。
2.出自《二馬》合多少中國錢?六十來塊?冤人的事,六十來塊買個茶壺?
3.出自《銅墻鐵壁》米一百零五斤,合三斗五升。
24.
共商。
1.出自《國語·魯語下》天子及諸侯,合民事於外朝。
2.出自《列女傳·魯季敬姜》自卿大夫以下,合官職於外朝,合家事於內朝。
25.
覆蓋;籠罩。
1.出自《齊民要術·種韭》種法:以升盞合地為處,布子於圍內。
2.出自《宣室志》忽見一缶合于地,光(柳光)即啟之,其缶下有泉,周不盡尺。
3.出自《水滸傳》彤云密布,罩合天地,未晚先黑。
26.
倒覆;俯伏。
1.出自《齊民要術·漆》世人見漆器暫在日中,恐其炙壞,合著陰潤之地,雖欲愛慎,朽敗更速矣。
2.出自《紅樓夢》尤氏等用絹子握著嘴,笑的前仰后合。
27.
應該;應當。
1.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然則受命之符,合在於此矣。
2.出自《與元九書》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3.出自《追韓信》他不合燒阿房三十六宮,殺降兵二十萬人。
4.出自《莫斯科吟》那是過去的,那是不可挽回的,只合永遠埋在被忘記的深窟里!
28.
盛物之器。即盒子。
1.出自《齊民要術·種槐柳楸梓梧柞》〔梓〕十年后……車、板、盤、合、樂器,所在任用。
2.出自《宮詞》黃金合里盛紅雪,重結香羅四出花。
3.出自《寒秀草堂筆記》瑪腦面丸一兩三錢,一圓合。
29.
堅密。
1.出自《周禮·考工記·弓人》秋合三材,則合。
30.
舊體詩文章法結構術語。指結語部分。
1.出自《紅樓夢》甚么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
31.
猶合掌。指詩文中對偶句意義相類者。參見“合掌”。
1.出自《閑中今古錄》此聯措詞固善,但“聞”字與“聽”字一合耳。
32.
經穴分類名。中醫指五腧穴之一。為十二經脈流注會合處。五臟、六腑、手足均有合穴。
1.出自《素問·咳論》治府者治其合。
33.
我國傳統音樂工尺樂譜中的一個音階。參見“合頭”。
1.出自《宋史·樂志十七》蔡元定嘗為《燕樂》一書……今采其略附于下:黃鐘用“合”字,大呂、太簇用“四”字,夾鐘、姑洗用“一”字,夷則、南呂用“工”字。
2.出自《遼史·樂志》大樂聲:各調之中,度曲協音,其聲凡十,曰: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近十二雅律。
34.
天文學名詞。太陽、內行星、地球在宇宙運行中形成一條直線時稱之為“合”。當太陽在地球和內行星之間時稱“上合”;當內行星在太陽和地球之間時稱“下合”。
1.出自《宋史·天文志九》隆興元年十一月庚寅,與太白合。
2.出自《遼史·歷象志上》木星:初與日合。
35.
猶言似、類、好像。
1.出自《從軍行》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劍文。
36.
連詞。同“和”。表示聯合。
1.出自《月夜江行寄崔員外宗之》詩月隨碧山轉,水合青天流。
2.出自《紅樓夢》今日你合太太都在我這邊吃了晚飯再過去罷。
3.出自《浙案紀略》我合陳伯平站在房門外,聞有槍聲。
37.
介詞。向。
1.出自《紅樓夢》可不都吃了!他愛的什么兒似的,又不好合你再要。
38.
量詞。猶副。指事物之成對或成套者。
1.出自《封氏聞見記·大魚鰓》海州土俗工畫,節度令造海圖屏風二十合。
39.
通“盍”。何。
1.出自《晏子春秋·外篇下十二》公曰:“合色寡人也,殺之。”
2.出自《漢宮秋》況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合無遣官遍行天下,選擇室女。
3.出自《雙劍誃諸子新證·晏子春秋二》合即盍之音假。《爾雅·釋詁》:盍,合也。
40.
通“給”。足夠。
1.出自《晏子春秋·問上二》莊公將伐晉,問于晏子。晏子對曰:“不可,君得合而欲多,養欲而意驕。得合而欲多者危,養欲而意驕者困。”
2.出自《論語·子路》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茍合矣。”少有,曰:“茍完矣。”富有,曰:“茍美矣。”
3.出自《諸子平議·晏子春秋》按合與給通。《說文·糸部》:“給,相足也。”
41.
姓。春秋宋向戌為左師,食采於合,謂之合左師,后世以為姓氏。見《左傳》。
1.出自《古今姓氏書辯證?合韻》宋向戍為左師,食采於合,謂之合左師,后世氏焉。
42.
全;總共。
1.出自《乞改稿二》伏乞臺臺憫吳合縣之生民,續職垂絕之殘命。
2.出自《桃花扇·閑話》或一身殉難,或合門死節。
43.
閉合。
1.出自《把一切獻給黨·第三次負傷》剛一合眼,隊伍又要出發了。
44.
“閤”(hé)的簡化字。
45.
引申為爭執,爭吵。參見“合口”、“合氣”。
1.出自《西廂記諸宮調》思量定不必閑合口,且看當日把子母每曾救。
2.出自《貨郎旦》咱兩個合口唱叫,[唱]你中間里圖甚么?
3.出自《水滸傳》官人,休要坐地!娘子在廟中和人合口!
46.
引申為邀約。
1.出自《醒世恒言·張廷秀逃生救父》張廷秀本是良家之子,被人謀害,虧你們救了,暫為戲子。如今我已收留了,你們另自合人罷。
2.出自《水滸記·謀成》那崗下有個白勝,專以賣酒為生,待小弟去合他入伙。
47.
特指考試合格。
1.出自《天長米君墓志銘》數就進士試,不合。乃嘆曰:”與其屈於人,孰若肆吾志哉!“因不復言仕。
48.
量詞。古代交戰的回合或次數。
1.出自《七國春秋平話后集》齊陣袁達出馬,打話不定,約戰四五十合,勝負未分。
2.出自《明史·忠義傳二·杜槐》一日戰十三合,斬三十余人。
49.
引申為戴。
1.出自《色盲》何教官將皮包挾在腋下,聳了聳肩膀,拿起帽子來合在頭上。
50.
指以盒盛物。
1.出自《西游補》只見一只水磨長書桌上,擺一個銀漆盒兒,合著一盒月殿奇香粉。
1.將要失傳的學問。
2.謂學識淺陋的士人。
1.將要失傳的學問典籍。
1.獨秀的花。亦借指俊才。
1.指獨秀的花。
1.見"孤鴈"。
1.亦作"孤雁"。
2.離群的孤單的雁。
1.見"孤雛"。
1.孤單而簡陋。
1.指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
1.指無父母的子女。
1.獨到的修養。多指品德學識。
1.孤寂的驛站。
1.孤高灑脫。
1.指家境敗落的子孫后代。
1.謂成年而未婚嫁者的獨身生活。
1.獨特的音律;孤獨的聲音。
1.獨自吟詠。
1.獨自隱居。
1.孤單的黃鶯。
1.孤墳,無人祭掃的墳墓。
1.孤單的影子。
1.即藩垣。蕃,通"藩"。宣,通"垣"。本指藩籬與垣墻。引申為藩屏護衛。語本《詩.大雅.崧高》"四國于蕃,四方于宣。"
1.蕃,通"番"。宋朝所設供外族或異國人讀書的學校。
2.蕃,通"番"。謂宋代西夏國創建的學校。
同‘繁衍’。
1.舊時中原人對外族或異國人的統稱。蕃,通"番"。
1.亦稱"蕃踏"。
2.魚名。即海鷂魚。
1.繁衍。
1.猶蕃育。繁殖。
1.護衛輔助。蕃,通"藩"。
1.古代對諸侯王的代稱。蕃,通"藩"。
1.滋生;繁育。
1.繁殖。
1.繁殖。
1.多福。
1.繁殖增益。
1.古代祭天儀式。將玉帛﹑犧牲等置于積柴上而焚之。
2.燒火用的柴。
1.燒光;焚毀。
1.古祭天時焚柴祝告。
1.炙肉中的骨頭。
1.燒柴祭天。泛指禮祭。
2.指祭祀所用之牲體。
1.燒毀。
1.燒荒。
1.亦作"燔尞"。
2.燒柴祭天。
3.謂酷熱如焚。
1.見"燔燎"。
1.《詩.大雅.生民》"誕我祀如何……載燔載烈,以興嗣歲。"毛傳"傅火曰燔,貫之加于火曰烈。"孔穎達疏"傅火曰燔,謂加火燒之。《商頌》曰'如火烈烈',則烈是火猛之意。不可近燒,故云貫之加于火上曰烈,即今之炙肉也。"后因以"燔烈"指祭祀時燔燎牲體。
1.燒毀。
1.謂陷于水火之中。喻指受暴政迫害。
1.亦作"燔炰"。
2.燒烤。語出《詩.小雅.瓠葉》"有兔斯首,炮之燔之。"
3.泛指焚燒。
1.見"燔炮"。
1.燒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