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價格高;價值大(跟“賤”相對,下同)。
2.
形容詞
評價高;值得珍視或重視。
3.
動詞
以某種情況為可貴。
4.
形容詞
地位顯要(跟“賤”相對)。
5.
形容詞
敬辭,用于稱跟對方有關的事物。
6.
名詞
(Guì)姓。
7.
名詞
(Guì)指貴州。
1.
價格高。
1.出自《左傳·昭公三年》國之諸市,履賤踴貴。
2.出自《漢書·食貨志下》錢益多而輕,物益少而貴。
3.出自《大麥行》只今米價貴如玉,并日舉家才食粥。
4.出自《苦辛》找房子不容易呢,而且非常貴。
2.
貴重;重要。
1.出自《孟子·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2.出自《天馬賦》寶不自貴,以人而貴;物不自異,以人而異。
3.出自《莆田陳府君墓銘》維古之士不以位,世降俗偷位斯貴。
4.出自《墳·摩羅詩力說》夫如是,則精神界之戰士貴矣。
3.
崇尚;重視;以為寶貴。
1.出自《書·旅獒》不貴異物賤用物,民乃足。
2.出自《座右銘》無使名過實,守愚圣所臧;在涅貴不淄,曖曖內含光。
3.出自《辭免館伴札子》伏望圣慈矜察,于兩制中別選差才敏之人,館伴北使,貴無闕誤。
4.出自《薛文清公從政錄》法立貴乎必行,立而不行,徒為虛文,適足以啟下人之玩而已,故論事者當永終知弊。
5.出自《秀露集·讀〈蒲柳人家〉》寫作手法,并不求同,而貴有新的創造。
4.
尊重,敬重。
1.出自《韓非子·五蠹》富國以農,距敵恃卒,而貴文學之士。
2.出自《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向壽如楚,楚聞秦之貴向壽,而厚事向壽。
3.出自《送侯十一》詩時無魏公子,豈貴抱關人。
5.
地位顯要。
1.出自《論語·里仁》子曰: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2.出自《漢書·金日?傳》日?兩子貴,及孫則衰矣。
3.出自《劉昌祚加恩制》貴當益恭,老當益壯。
4.出自《記陳散樗》富莫樂於濟貧乏,貴莫樂於拔孤寒。
6.
使顯貴。
1.出自《慎子·內篇》此固國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后國之良士亦將可得而治也。
2.出自《漢紀·宣帝紀一》初,霍光夫人顯有小女,欲貴,皇后當產疾,顯陰使醫淳子衍行毒藥。
3.出自《駙馬昌王世德碑》何以寵之,國姻世聯;何以貴之,王爵世延。
7.
地位顯要的人。
1.出自《管子·禁藏》故明王慎之,不為親戚故貴易其法。
2.出自《顏氏家訓·風操》齊朝有一兩士族文學之人,謂此貴曰:“今日天下大同,須為百代典式,豈得尚作關中舊意?明公定是陶朱公大兒耳!”
3.出自《潛書·卿牧》夫刑自貴始,自寵始,自近始,刑乃威,威則民畏。
8.
欲;想要。
1.出自《戰國策·東周策》謂周最曰:“魏王以國與先生,貴合于秦以伐齊。”
2.出自《與吳季重書》過屠門而大嚼,雖不得肉,貴且快意。
3.出自《青瑣高議后集·隋煬帝海山記下》帝乃泣下曰:“卿為我陳成敗之理,朕貴知也。”
9.
敬辭。
1.出自《敦煌變文集·孟姜女變文》勞貴遠道故相看,冒涉風霜捐氣力。
2.出自《致沙濱先生書》候少遐必勉效一章,或此別之序,或貴號之詩,二者必居一也。
10.
貴州省的簡稱。
1.出自《本草綱目·金石一·赤銅》赤銅出川、廣、云、貴諸處山中。
2.出自《步履艱難的中國》幾個常跑云貴的個體戶,過去來回皆住軟臥包廂,大不了多塞幾個錢給車長。
11.
姓。漢有廬江太守貴遷。見《通志·氏族五》引漢應劭《風俗通》。
12.
指價高的貨物。
1.出自《報孫會宗書》惲幸有余祿,方糴賤販貴,逐什一之利,此賈豎之事,污辱之處,惲親行之。
1.突然。
1.獸名。
1.指體碩大而性兇猛的獸類。
2.指猛虎。唐避太祖李虎諱﹐改稱猛虎為猛獸或猛武。
1.猛烈而迅速。
1.勇猛剛毅。
2.兇暴嚴酷。
1.突然。
1.嚴酷的政治。
1.猛禽,指鷹。
2.兇猛;勇猛。
1.大蠟燭。
1.勇猛雄壯。
1.以頭栽入水中的泅水法。
1.幼稚不明事理。
1.以蒙騙手法保舉人員。
1.遭受;受到。
2.頭和身體蒙蓋于被中。
1.愚昧鄙陋。
1.隱瞞包庇。
掩蓋事實真相,使人上當蒙蔽群眾|蒙蔽真相|不受謊言所蒙蔽。
蒙受風塵,古代稱指王公大臣逃亡在外蒙塵離京。
1.古代戰船名。以生牛皮蒙船覆背,兩廂開掣棹孔,左右有弩窗﹑矛穴。
1.迷糊;糊涂。
烏拉圭首都和最大城市。人口近140萬(1993年)。全國75%的工業集中于此,以食品、紡織、煉油等為主。南大西洋上重要港口,鐵路、公路樞紐。市內多公園、廣場和草坪。灘風光秀麗,為旅游勝地。
1.糊涂;不明事理。
2.指景物凝不明。
1.愚昧遲鈍。
1.愚鈍;頑劣。
1.受恩惠。
1.上面畫有花紋的盾牌。蒙,通"厖"。
1.沖冒,冒犯。指不顧危險﹑惡劣環境等。
1.蒙昧無知的人。
1.覆蓋;掩蔽。
1.指秦名將蒙恬。曾率兵三十萬人擊退匈奴,收河南地,并筑長城。
2.即旄頭騎。古代皇帝儀仗中一種先驅的騎兵。
1.受罪。
1.中國蒙古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的牧民在游牧時居住的傘頂圓柱形帳篷,用氈子做成,又稱"氈包"。我國古代文獻稱穹廬或氈帳。
1.明清商人稱呼銀子的隱語。
也稱亞美人種”、黃色人種”。居住在太平洋沿岸的種族群。共同特征是頭發黑色或棕黑色,皮膚桔黃到黃黑色,身材中等,面部較寬,黑眼睛,鼻梁較低,體毛少。
也稱亞美人種”、黃色人種”。居住在太平洋沿岸的種族群。共同特征是頭發黑色或棕黑色,皮膚桔黃到黃黑色,身材中等,面部較寬,黑眼睛,鼻梁較低,體毛少。
1.我國少數民族之一。480萬馀人。分布在內蒙古和遼寧﹑吉林﹑新疆﹑黑龍江﹑青海﹑河北﹑河南﹑甘肅等省區。正史始見于《舊唐書.北狄傳》,稱"蒙兀室韋"。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其后,忽必烈建立元朝(公元1271-1368年)。1947年建立了內蒙古自治區。建國后,又相繼建立了自治州﹑聯合自治州﹑自治縣。
1.亦作"蒙谷"。
2.山名。古代傳說日入之處。
1.盲人。
2.樂官。古代多以盲人充任,故名。
1.舊時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地方。
1.見"蒙頌"。
2.貓的別名。
1.又瞎又聾。喻不明不白的狀態或境界。瞶,通"聵"。
1.糊涂人。
1.即蒙汗藥。一種置人飲食中使之昏倒的藥。
戲曲、小說中常見的一種麻醉性質的東西,能使人失去知覺酒里放有蒙汗藥。
1.用虛偽的手段騙人。
1.混沌貌。
2.謂酒醉貌。
1.廣大無涯。
2.混沌。
1.忠厚。蒙,通"厖"。
1.受教化。
1.迷茫昏暗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