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計算長短的器具或單位。
2.
名詞
表明物質的有關性質所達到的程度,如硬度、熱度、濃度、濕度等。
3.
名詞
計量單位名。①圓周的1/360的弧為1度。②平面角單位,1度圓弧所對的圓心角是1度,1度合60分。③經緯度單位,參看“經”、“緯”。④電量單位,1度即1千瓦小時。⑤眼鏡焦度的單位,1度等于0.01米-1。
4.
名詞
事物所達到的程度。
5.
名詞
限度。
6.
名詞
法則;標準。
7.
名詞
哲學范疇,指一定事物所保持的自己質的數量界限。在這個界限內,量的變化不會引起質變;超出這個界限,就要引起質變。
8.
名詞
對人對事寬容的程度。
9.
名詞
外貌;儀表。
10.
名詞
(Dù)姓。
11.
量詞
量詞。用于動作的次數。
12.
動詞
越過(空間);經歷(時間)。
13.
動詞
佛教道教用語,指使眾生從生死煩惱中解脫出來,到達自在的境界。也指僧尼道士勸人出家。
14.
名詞
一定范圍內的時間、空間。
15.
名詞
所打算或考慮的。
1.
計量長短的標準。
1.出自《書·舜典》同律、度、量、衡。
2.出自《漢書·律歷志上》度者,分、寸、尺、丈、引也。
2.
程度;限度。
1.出自《國語·周語下》用物過度,妨於財。
2.出自《淮南子·時則訓》貢歲之數,以遠近土地所宜為度。
3.出自《閑情偶寄·頤養·調飲啜》饑飽之度,不得過於七分。
3.
法度;規范。
1.出自《左傳·昭公三年》公室無度。
2.出自《后漢書·班固傳下》鋪觀二代洪纖之度,其賾可探也。
3.出自《后漢書·清河孝王慶傳》蒜為人嚴重,動止有度。
4.
師法,效法。
1.出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君子〕進退可度,周旋可則。
2.出自《孝經·圣治》〔君子〕容止可觀,進退可度。
5.
胸襟;器量。
1.出自《史記·高祖本紀》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
2.出自《詠懷》詩細故何足慮,高度跨一世。
3.出自《〈梁父吟〉序》自量其材,非有超世之度者,亦莫能用也。
4.出自《潛書·思憤》偉於貌者,人敬之;美於度者,人愛之;辯於言者,人服之。
6.
讀,句讀。
1.出自《晉書·樂志上》其辭既古,莫能曉其句度。
2.出自《答李生第二書》讀書未知句度,下視服鄭。
3.出自《文學說例》有韻之文,或以數字成句度,不可增損。
7.
改;遷。指地區的歸屬和官職的遷轉。
1.出自《宋書·州郡志一》開陽令,前漢屬東海,章帝建初五年屬瑯邪。晉僑立,猶屬瑯邪,安帝度屬彭城。
2.出自《宋書·沈攸之傳》父叔仁,為衡陽王義季征西長史,兼行參軍,領隊,又隨義季鎮彭城,度征北府。
3.出自《南史·恩幸傳·茹法亮》法亮便僻解事,善於承奉,稍見委信。建元初,度東宮主書。
4.出自《新唐書·張嘉貞傳》瓜步舟艫津湊,而遙系江南,延賞請度屬揚州,自是行無稽壅。
8.
授與;給與。
1.出自《太平廣記》於是乞食得物,即度與貧人。
2.出自《厚德錄》曹彬侍中討蜀,初克成都,有獲婦女者,彬悉閉於一第,竅以度食,曰:“是將進御。”
3.出自《論詩》詩鴛鴦繡了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
4.出自《武王伐紂平話》令一宮人取過來,度與妲己。
5.出自《水滸傳》那新官取出中書省更替文書來,度與府尹。
9.
誕生;生育。
1.出自《楚辭·離騷》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2.出自《蜃中樓·惑王》我若替他度個龍種出來,將來的王后就該是我做了。
10.
古指諸侯之孝。
1.出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且是人也,居喪而不哀,在戚而有嘉容,是謂不度。
2.出自《禮記·祭統》天子之孝曰就,諸侯曰度。
11.
打算;計較。參見“度外”。
1.出自如: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2.出自《東觀漢記·光武帝紀》天下悉定,惟獨公孫述隗囂未平。帝曰:“取此兩子置度外。”
3.出自《鶴林玉露》大軍一動,萬命所懸,乃可置於度外乎?
4.出自《聊齋志異·賈奉雉》汝既來,須將此身并置度外,始得。
12.
量詞。次;回。
1.出自《朝野僉載》謠曰:“嵩山凡幾層,不畏登不得,只畏不得登。三度征兵馬,傍道打騰騰。”
2.出自《天邊行》九度附書向洛陽,十年骨肉無消息。
3.出自《青玉案·元夕》詞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4.出自《大海浩歌》詩正月十五的月亮,又有兩度下山崖。
13.
佛教語。使人出家。意謂引其離俗出生死。
1.出自《舊唐書·睿宗紀》天下濫度僧尼、道士、女冠并依舊。
14.
作曲;按曲譜歌唱。參見“度曲”。
1.出自《石林燕語》〔劉幾〕旋度新聲,自為辭,使女奴共歌之。
2.出自《聊齋志異·綠衣女》卿聲嬌細,倘度一曲,必能消魂。
15.
殳。古代一種竹制的兵器。
1.出自《周禮·地官·司市》凡市入,則胥執鞕度守門。
16.
即連枷。打谷的農具。
1.出自《方言》僉,宋魏之間謂之欇殳,或謂之度。
17.
哲學名詞。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質的穩定性的數量界限。在此界限內,量變不會引起事物的質變,超過這一界限,就會引起質的飛躍。例如,在標準大氣壓下,液態水的溫度的增減只能在0℃到100℃之間,這就是液態水的度。超出了這個度,水就要凝固成冰或沸騰汽化。
18.
“千瓦·小時”的俗稱,測量電能的單位。
19.
通“鍍”。
1.出自《南齊書·高帝紀上》不得以金銀為箔,馬乘具不得金銀度。
20.
通“渡”。過江湖。
1.出自《漢書·賈誼傳》若夫經制不定,是猶度江河亡維楫。
2.出自《南史·恩幸傳·孔范》長江天塹,古來限隔,虜軍豈能飛度?
21.
通“??”。閉。
1.出自《書·盤庚》自今至于后日,各恭爾事,齊乃位,度乃口。
22.
姓。漢代有度尚。見《后漢書》本傳。
1.出自《廣韻?暮韻》度,姓。
23.
泛指按一定計量標準劃分的單位。
1.出自如:躔度;溫度;濕度;濃度;弧度;角度;經緯度。
2.出自《素問?離合真邪論》故天有宿度。
3.出自《后漢書?顯宗孝明帝紀》正儀度。
24.
指能點斷句讀。
1.出自《隋書·李德林傳》〔德林〕年數歲,誦左思《蜀都賦》,十余日便度。
25.
泛指過。用于空間或時間。
1.出自《史記·田儋列傳》漢將韓信已平趙燕,用蒯通計,度平原,襲破齊歷下軍,因入臨淄。
2.出自《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木蘭詩一》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3.出自《水經注·江水一》鑿山崖度水,結諸陂池。
4.出自《南齊書·王僧虔傳》弟書如騎騾,骎骎恒欲度驊騮前。
5.出自《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6.出自又如:度日如年;光陰沒有虛度。
7.出自《朱子語類》諸友只有個學之意,都散漫,不恁地勇猛,恐度了日子。
8.出自《誤入桃源》甘分山林之下,修真煉藥,以度春秋。
9.出自《水滸傳》兄長未可急性,且再尋思計策,度嶺未遲。
1.《論語.子路》"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邢昺疏"言因羊來入己家﹐父即取之。"后以"攘羊"謂揚親之過。
1.抗拒異族入侵。
1.排除抑止。
1.斥責揶揄。
1.《左傳.僖公四年》"攘公之羭。"杜預注"攘﹐除也。羭﹐美也。"本謂有損美名◇多以"攘羭"為掠美之意。
1.拒捕。
1.禳除災禍。攘﹐通"禳"。
1.謂禳除不祥﹐擇取吉事。攘﹐通"禳"。
1.謂宰牲祈禳。攘﹐通"禳"。
1.猶爭奪。
1.喪冠。
1.退讓避開。
1.古代辭讓官職的奏章。
1.謂向對方稍示寬容。亦謂在爭執中作一些退讓。
1.禮讓長者﹔退讓。
1.對年長者謙讓。齒﹐年齡。
1.猶連累﹔帶累。
1.謙讓之道。
2.讓路。
1.遜讓于有德之人。語本《書.舜典》﹕"舜讓于德﹐弗嗣。"蔡沈集傳﹕"讓于有德之人也。"
2.將自己的德行歸功于他人。
3.謙讓的品德。
1.搶著登上。讓﹐通"攘"。
2.讓別人先登。
1.指唐李憲。李憲因其弟李隆基有平韋氏之功﹐懇讓儲位于李隆基﹐后謚"讓皇帝"。見《舊唐書.讓皇帝憲傳》。
1.即讓表。
1.讓出移轉。
1.猶讓畔。
1.將國家或封地的統治權讓給賢者。
1.形容兄弟之間謙讓﹑友愛。
1.讓人說話。
1.辭讓﹑退還。
1.在討價還價中賣方同意降低原先提出的價格。
1.請人喝酒。
1.辭讓爵位。
1.讓出空檔﹔避讓開。
1.《三國志.吳志.陸抗傳》"故得將士歡心"裴松之注引晉孫盛《晉陽秋》﹕"抗與羊祜推僑札之好﹐抗嘗遺祜酒﹐祜飲之不疑﹐抗有疾﹐祜饋之藥﹐抗亦推心服之。"后以"讓抗"謂交友不遜于陸抗﹑羊祜。
1.禮讓賓客。語出《禮記.曲禮上》﹕"凡與客入者﹐每門讓于客。"
1.謂互相推讓而不敢貿然開口。
1.比喻以禮相讓﹐事雖微而獲益必大。語出《太平御覽》卷四二四引三國魏曹操《禮讓令》﹕"里諺曰﹕'讓禮一寸﹐得禮一尺。'斯合經之要矣。"
1.明清兩代享受官府膳食津貼的生員叫廩生◇來名額增多﹐增多者稱增生﹐無廩米或廩餼銀。經歲﹑科兩試成績優秀者﹐增生可依次升廩生﹐稱補廩。如將名額讓與別人,叫讓廩。
1.猶讓居。
1.把利祿讓給別人。
1.行路者互相給對方讓開道路。形容禮讓成風。
2.指給對方讓開通路。
3.比喻為保證主要工作的順利進行﹐放棄或暫緩其他工作。
1.把名譽讓給別人。
1.楠樹的別稱。
1.讓位于有才能的人。
1.古代傳說由于圣王的德化﹐種田人互相謙讓﹐在田界處讓對方多占有土地。《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又《周本紀》﹕"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后遂用作稱頌君王德政的典故。
1.可以遜讓的品秩﹐高級官爵。
1.謙讓。
1.責讓譏誚。
1.讓路。
1.把權力讓給別人。
1.謂客氣﹑拜候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