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清除。
1.出自《書·禹貢》九山刊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
2.出自《儀禮·大射》前射三日,宰夫戒宰及司馬。射人宿視滌。
3.出自《漢書·路溫舒傳》滌煩文,除民疾。
4.出自《與嵇茂齊書》平滌九區,恢維宇宙,斯亦吾之鄙愿也。
5.出自《珍珠船》滌煩銷渴,所謂茶也。
2.
打掃。參見“滌場”。
1.出自《詩·豳風·七月》九月肅霜,十月滌場。
2.出自《丙午東宮壽詩》史賀星同軌,農歌稼滌場。
3.出自《九日荔軒招泛虎丘觀獲》詩吾儕野人輩,想見滌場福。
4.出自《鶯啼序·蘭陵邵子湘有畫像五幀索余題詞》詞其一江村,滌場納稼,彷髴柴桑里。
5.出自《觀堂集林·肅霜滌場說》《詩·豳風》:“九月肅霜,十月滌場”……肅霜、滌場,皆互為雙聲,乃古之聯綿字,不容分別釋之……滌場即滌蕩。
3.
洗去臟東西。
1.出自《韓非子·說林下》宮有堊器,有滌,則潔矣。
2.出自《齋居紀事》筆用訖亦當滌之。
3.出自《秋日雨晴過張星文草草堂》詩夜雨滌空翠,朝云散清冷。
4.
指滌宮。
1.出自《公羊傳·宣公三年》帝牲在于滌三月。
2.出自《春秋繁露·郊事對》帝牲在滌三月,牲貴肥潔,而不貪其大也。
3.出自《宋郊祀歌》有牷在滌,有絜在俎。
5.
見“滌濫”。指音樂節奏疾速短促。
1.出自《禮記·樂記》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淫亂。
6.
見“滌暢”。通暢。
1.出自《潛夫論·德化》德政加於民,則多滌暢姣好,堅強考壽;惡政加於民,則多罷癃尪病,夭昏札瘥。
7.
見“滌蕩”。蕩洗;清除。
1.出自《遂初賦》心滌蕩以慕遠兮,回高都而北征。
2.出自《游宦紀聞》自唐及今,流潦巨浸之所漂嚙,震風凌雨之所滌蕩,不知其幾,而墨色爛然如新。
3.出自《御夷論一》滌蕩叢弊,胥與更始。
4.出自《長江組歌·長江的浪花啊》長江的浪花,你滌蕩了多少污濁泥沙!
8.
見“滌蕩”。猶搖動。
1.出自《禮記·郊特牲》殷人尚聲,臭味未成,滌蕩其聲。
9.
見“滌蕩”。急促不順貌。參見“條暢”。
1.出自《史記·樂書》感滌蕩之氣而滅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賤之也。
2.出自《讀書雜志·淮南子二十》“圣人之治天下,非易民性也,拊循其所有而滌蕩之。”滌蕩與條暢同,《文子》作條暢。
10.
見“滌蕩”。寬免;寬恕。
1.出自《策林一·美謙讓》搜揚俊乂,猶畏賢之遺逸;滌蕩罪戾,猶念獄之非辜。
2.出自《舊唐書·韋處厚傳》有罪猶宜滌蕩,無辜豈可終累?
11.
見“滌滌”。形容草枯水干,山川蕩然無存貌。
1.出自《詩·大雅·云漢》旱既太甚,滌滌山川。
2.出自《憂旱》詩山川滌滌赤日烈,昊天降酷同燔燒。
3.出自《擬水部車龍除水陸轉運使誥》旱魃滌滌,蘊隆蟲蟲,孰慰“兢兢”之念;小子????,老夫灌灌,共歌“板板”之詩。
12.
見“滌滌”。漸溫貌。
1.出自《歲華紀麗·正月》風惟滌滌,木漸欣欣。
13.
見“滌滌”。使干枯。
1.出自《耕祿稿·擬水部車龍除水陸轉運使誥》旱魃滌滌,藴隆蟲蟲,孰慰“兢兢”之念;小子蹻蹻,老夫灌灌,共歌“板板”之詩。
1.不正當的請托。語出《詩.周南.卷耳序》﹕"《卷耳》﹐后妃之志也。又當輔佐君子求賢審官﹐知臣下之勤勞﹐內有進賢之志﹐而無險诐私謁之心。"孔穎達疏﹕"無險诐不正私請用其親戚之心。"
1.猶言奇裝異服。
1.崎嶇與平坦。
2.艱難與順利。
1.吉兇。
2.險阻與平坦。
3.治亂。
4.偏指艱難困厄。
1.謂言論奇特透辟。
1.奸詐諂媚。
1.聳人聽聞的話。
1.謂道路險阻遙遠。
1.險僻難押的詩韻。
1.輕薄浮躁。
1.崎嶇而狹窄。
2.比喻艱難險阻。
3.陰險邪惡。
4.猶生澀﹐不常見。
1.陰險奸詐。
1.陰險狡詐。
1.險峻狹窄。
2.指作詩以僻字押韻。
1.險要之地的戰斗。
1.險峻的棧道。
1.險阻曲折。
1.危險的征兆。
1.危險的病癥。
1.陰險忌刻。
1.險峻。
1.陰險兇狠。
1.奇異的裝束。
1.艱難。
2.謂遭逢艱難者。
1.輕薄放縱。
①指路途險惡而有阻礙崎嶇險阻|山林險阻|逾越險阻。②比喻險惡困難的處境艱難險阻,備嘗之矣。
1.險峻狹窄。
1.陰險刻薄。
1.陰險狠毒。
1.險峻。
1.亦作"崄阸"。
2.險要;險阻。
1.見"崄厄"。
1.陰險狠毒。
1.險阻。
1.亦作"?絶"。
2.陡險。
1.險峻,山勢高而險。
2.指險峻的山嶺。
1.險阻而遙遠。
1.形容山崖險峻。
2.指險峻的崖壁。
1.同"崄阻"。
1.險要的地方。
1.見"崄澀"。
1.猶險峻。
1.亦作"崄?"。
2.險峻崎嶇。
3.指險峻崎嶇的山地。
4.喻人事艱險或人心險惡。
5.比喻心地險惡的人。
1.亦作"?些兒"。
2.即險些兒。差一點。
1.險峻不平。
2.比喻人心險惡。
1.險要。地勢險峻而處于要沖。
1.指危險。
1.險阻僻遠。
1.陰險狡猾。
1.險詐。陰險奸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