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引導;疏導。
2.
動詞
傳導。
3.
動詞
啟發;開導。
4.
動詞
導演。
5.
名詞
擔任導演工作的人。
6.
名詞
(Dǎo)姓。
1.
引導。
1.出自《國語·周語中》敵國賓至,關尹以告,行理以節逆之,候人為導。
2.出自《孟子·離婁下》諫行言聽,膏澤下於民,有故而去,則使人導之出疆。
3.出自《南溪始泛》詩鷺起若導吾,前飛數十尺。
4.出自《聊齋志異·霍女》已而導入別院,俾夫婦同處。
2.
教導;勸導;誘導。
1.出自《墨子·非儒下》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學不可以導眾。
2.出自《孟子·盡心上》所謂西伯善養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樹畜,導其妻子,使養其老。
3.出自《韓非子·說林下》孔子謂弟子曰:“孰能導子西之釣名也?”子貢曰:“賜也能。”乃導之,不復疑也。
3.
引申為引誘。
1.出自《淮南子·要略》齊景公內好聲色,外好狗馬……梁丘據子家噲導於左右,故晏子之諫生焉。
2.出自《申鑒·雜言上》人臣有三罪:一曰導非;二曰阿失;三曰尸寵。以非引上謂之導。
4.
疏浚;疏導。
1.出自《書·禹貢》導岍及岐,至于荊山。
2.出自《淮南子·地形》河水出昆侖東北陬,貫渤海,入禹所導積石山。
3.出自《贈衛尉少卿司馬府君墓表》鄉人導涑水以溉田。
4.出自《故事新編·理水》禹心里想,但嘴上卻大聲的說道:“我經過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確是錯誤了。以后應該用‘導’!不知道諸位的意見怎么樣?”
5.
開發。
1.出自《國語·周語上》夫王人者,將導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無不得其極。
6.
發源。
1.出自《水經注·巨洋水》丹水有二源,各導一山。
7.
指水源。
1.出自《水經注·淮水》淮水與醴水同源俱導,西流為醴,東流為淮。
8.
表達;傳達。
1.出自《國語·晉語六》夫成子導前志以佐先君。
2.出自《因話錄·商下》令功曹所厚之人導意,請於蕭君所居側僧舍一見。
3.出自《舊五代史·晉書·鄭云叟傳》尋入少室山,著《擬峰詩》三十六章,以導其趣。
9.
傳導。參見“導體”。
1.出自如:導熱;導電。
10.
攝養。參見“導引”、“導養”。
1.出自《文選·嵇康<養生論>》至於導養得理,以盡性命,上獲千余歲,下可數百年,可有之耳。
2.出自《中國小說史略》﹝葛洪﹞少以儒學知名,究覽典籍,尤好神仙導養之法。
11.
引頭發入冠幘的器具。櫛的一種,常以玉為之,亦作為首飾。
1.出自《釋名·釋首飾》導,所以導櫟鬢發,使入巾幘之里也。
2.出自《晉書·桓玄傳》益州督護馮遷抽刀而前,玄拔頭上玉導與之。
3.出自《椰子冠》詩規模簡古人爭看,簪導輕安發不知。
12.
參見“導官”。官名。掌御用和祭祀的米食干糒。漢置,少府屬官,東漢時改屬大司農。
1.出自《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少府﹞屬官有尚書、符節、太醫、太官、湯官、導官……
13.
參見“導擇”。精選稻米。
1.出自《后漢書·光武帝紀上》往年已敕郡國,異味不得有所獻御,今猶未止;非徒有豫養導擇之勞,至乃煩擾道上,疲費過所。其令太官勿復受。
14.
姓。北魏有導龍。
1.出自《萬姓統譜·皓韻》導氏,南北(朝)導龍,華州刺史。時伏德與梁景睿反關中,龍討平之。
1.古代兵器,矛屬。
1.猶刺鬧。
1.除草。
1.探伺偵察;監察。
1.長刺的叢生灌木。
1.刺剔牙齒。
1.征調充任。
1.刺激;影響。
1.見"刺船"。
1.撐船。
2.傳說春秋時,成連教伯牙學琴三年,伯牙情志仍未能專一,于是用船把伯牙送到荒僻無人的島上,讓他從自然界的音響中悟得琴理。事見《樂府古題要解》◇因以"刺船"為使人移情之典。
1.多言貌。
2.猶絮絮。
3.象聲詞。
4.連續相刺。
1.多言貌。語出唐韓愈《送殷員外序》"出門惘惘,有離別可憐之色。持被入直三省,丁寧顧婢子,語刺刺不能休。"
1.雜碎貌。
1.忙碌急迫,勞碌不休。
2.惶恐不安。
1.刺繡成皺紋形狀。
1.拜訪答問。
1.方言。猶斥責。
1.見"刺殺旦"。
1.用于劈刺的一種尖刀。
2.今指裝在步槍上部的一種短刀,用于近戰中刺殺敵人。
1.也稱"四角釘"。有四個刺,用于軍事的金屬障礙物。有大小兩種大者多撒在交通要道上,用以刺破敵軍車輛輪胎;小者多撒布在陣地前和縱深內,用以妨礙敵人步兵和空降兵的行動。
1.傳統戲曲武打程式。指以兵器刺向對方腹部。一方"刺肚",另一方則以"封腰"招架。
1.刺字定罪。
1.古代的一種酷刑,以鐵器刺人身體。
1.尖銳象針的東西。喻含有譏刺意味。
2.喻差錯,缺點,毛病。
1.即小薊。
①形容聲音尖利難聽刺耳的喇叭聲。②形容話語刻薄,令人不舒服。
1.猶言偵察。
1.見"刺蜚繡"。
1.喻交錯用兵。
1.謂刺繡。
1.諷刺冒犯。
1.戰國時魏人蘇秦說秦王,十次上書不用,資用乏絕,歸家發憤讀書。欲睡,則引錐自刺其股。見《戰國策.秦策一》◇因以刺股指勤學苦讀。
1.形容極其窮困。
1.中肯﹑深刻之言。
1.指摘,規勸。
1.古代夜有急報,投刺于宮門以告警。閨,宮中小門。南朝梁戴暠《從軍行》"長安夜刺閨,胡馬白銅韑。詔書發隴右,召募取關西。"《陳書.世祖紀》"一夜內刺閨取外事分判者,前后相續。"唐皎然《同薛員外誼久旱感懷兼呈上楊使君》詩"戎寇夜刺閨,民荒歲傷國。"明楊慎《丹鉛總錄.刺閨》"刺閨,夜有急報,投刺于宮門也。"清錢謙益《五芳井歌》"丙子之秋虜再入,旁午軍畫刺閨急。"一說,"刺即鉆刺之刺。如云'穴門以入'耳。"參閱明焦竑《焦氏筆乘.刺閨》。
1.刺探偵察。
1.名片上所寫的姓名。
1.殺虎。戰國時陳畛說秦惠王,引卞莊子刺虎為喻,先待齊楚交戰,乘其兩敗俱傷時進兵。見《戰國策.秦策二》及《史記.張儀列傳》◇因以"刺虎"為一舉兩得之典實。
2.中草藥名。
3.昆劇傳統劇目。清傳奇《虎口馀生》之一出(一般多誤為《鐵冠圖》之一出)。寫明將周遇吉兵敗代州,回寧武關別母,其母責令再戰,并先令媳﹑孫自盡,然后放火自焚。周出戰,被闖王部將射傷,后自盡。
1.喻待機行事,一舉兩得。
1.一種毒瘡。
1.落葉喬木。枝上有刺,羽狀復葉,花白色,有香氣,結莢果。亦稱洋槐。
1.宋代黥刑之一。在耳后刺環形。
1.亦作"刺幾"。
2.猶言譏刺。
1.刺槍擊劍。
2.猶刺激。
1.戰國時趙襄子姊前為代王妻,襄子欲并代,約代王在句注之塞相會,暗令工人作長尾金斗,用以擊人。宴飲中廚人進斟羹,因反斗而擊殺代王及從官,遂興兵平代地。趙王姊聞之,泣而呼天,摩笄自刺。代人憐之,將所死地名為摩笄之山。事見《戰國策.燕策一》,又見《史記.趙世家》。
與反應”相對。作用于有機體并引起其狀態變化的物質動因。有來自外界的,也有來自有機體內部的。有機體的各種感受器都有其特定的刺激,稱為適宜刺激。刺激是否引起反應,取決于刺激的性質、強度和有機體本身的特性。感受刺激的能力在生物界普遍存在,但隨動物的不斷進化而高度發展。
1.能刺激植物生長發育的藥品,如赤霉素等。也叫生長素。
1.見"刺譏"。
1.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