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演奏,依照曲調吹彈樂器。
2.
動詞
發生;取得(功效等)。
3.
動詞
古代臣子向君主上書或面陳意見。
4.
名詞
(Zòu)姓。
1.
進;進獻。
1.出自《書·益稷》予乘四載,隨山刊木,暨益奏庶鮮食。
2.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酒酣,臨邛令前奏琴曰:“竊聞長卿好之,愿以自娛。”相如辭謝,為鼓一再行。
3.出自《新唐書·岑文本傳》太宗既借田,又元日朝群臣,文本奏《借田》、《三元頌》二篇,文致華贍。
4.出自《櫟園周公墓碣銘》百姓皆扶老攜幼,頂香迎道左,爭奏酒食。
2.
臣子對帝王進言陳事。
1.出自《書·舜典》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
2.出自《論衡·實知》魏都牧淳于倉奏:“方不學,得文能讀誦。”
3.出自《讀東方朔雜事》詩頷頭可其奏,送以紫玉珂。
4.出自《兒女英雄傳》那一向適值國子監衙門有幾件應奏的事,他連次赴園,都蒙召見。
3.
臣子上帝王的文書。
1.出自《獨斷》凡群臣上書於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駁議……奏者亦需頭。其京師官,但言“稽首”,下言“稽首以聞”。
2.出自《文選·陸機〈文賦〉》奏平徹以閑雅。
4.
指書以陳事的簡牘。
1.出自《太平廣記》矩至長沙,見一人長丈余,著白布單衣,將奏在岸上。呼:“矩奴子過我!”矩省奏,為杜靈之。
5.
演奏,吹奏。
1.出自《書·胤征》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
2.出自《楚辭·離騷》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偷樂。
3.出自《秦州雜詩》城上胡笳奏,山邊漢節歸。
4.出自《水落石出》吹鼓手奏著凄涼的哀樂。
6.
節奏,引申為風格、格調。
1.出自《辨詩》世言江左遺彥,好語玄虛。孫許諸篇,傳者已寡。陶潛皇皇,欲變其奏,其風力終不逮。
7.
建立;取得。
1.出自《平淮西碑》乃敕顏、胤、訴、武、古、通,咸統於弘,各奏汝功。
2.出自《酌中志·累臣自敘略節》若非金英、興安主持,鎮定于內,恐于忠肅諸君子不能奏奠安宗社勛也。
3.出自《田家會大捷》這次很可能想乘“掃蕩”剛結束,我軍面臨困難之際,奔襲我晉綏領導機關,以奏大功。
橫貫在湖南、江西、廣東、廣西四省區間的一系列東北參髂舷(或東西向)山脈的總稱。中國主要山脈之一。從西向東主要有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和大庾嶺,故又稱五嶺。一般海拔1000米,最高峰貓兒山海拔2142米。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界。地形破碎,嶺間谷地為南北交通要道。
1.南邊的陵墓。
2.專指漢代薄姬之陵。
3.指南陵戍。晉置,故城在今安徽省繁昌縣西北。
1.指太陽。《文選.曹植》之二"愿為南流景,馳光見我君。"張銑注"南流景,日也。"一說指月亮。見黃節《曹子建詩注》卷一。
1.四川閬中的別稱。
1.猶南畝。
1.在南面的樓。南朝宋謝靈運有《南樓中望所遲客》詩。聞人倓注"靈運《游名山志》'始寧又北轉一汀,七里,直指舍下園南門樓,自南樓百許步對橫山。'"
2.古樓名。在湖北省鄂城縣南。又名玩月樓。
3.古樓名。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昌黃鶴山頂。一名白云樓,又名岑樓。清乾隆中毀,畢沅重修之。
4.古樓名。在湖南潭州(今長沙市)。
5.古樓名。在湖北省江陵縣東南。唐張九齡嘗登此樓賦詩。宋張栻重修,改名曲江樓。 6.古樓名。在廣西省宜山縣南,有宋黃庭堅所書《范滂傳》刻石。宋嘉熙中毀去。參閱《明一統志》及《慶遠府志》。 7.古樓名。在云南省昆明市南。明西平侯沐英駐節此處,題曰"南樓望遠",劉有年有記。
1.南方,南方大地。
1.見"南徐"。
1.古代樂律調名。十二律之一,屬陰律。
2.陰歷八月的異名。古人以十二律配十二月,南呂配在八月,故以之代八月。
套曲篇名。元代關漢卿作。曲中用詼諧、夸張的語言,描寫作者的浪漫生活和多才多藝,表明決不與黑暗現實妥協的決心。作者自稱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顯示了狂放高傲的個性。
1.南行;南征。
1.古稱南方的民族及其居住的地方。
2.舊時小說中遼﹑金人對宋及宋人的稱呼。
1.對南方人的謔稱。
1.屋脊的南面。
2.引申指房屋南面的門戶,即屋南門。
1.南方各省漕糧的總名,舊時的一種實物稅。自南方征得糧米,經漕運至京師等地,供官軍食用。
①面向南。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帝王、諸侯見群臣,皆面南而坐,故用以指居帝王、諸侯之位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稱孤矣。②泛指居尊位或官位南面稱師|和他比肩而南面共治。
1.泛指王侯。謂最高統治者。
1.清代科舉北闈鄉試朱卷,以滿﹑蒙編作滿字號;直隸編作貝字號;貢﹑監生編作皿字號;又以南北省人編為南﹑北﹑中三類。"貝"系"貢"的省寫;"皿"系"監"的省寫,故"南貝"指南省的貢生;"南皿"指南省的監生。參閱《清會典事例.禮部﹑貢舉.錄送鄉試一》。
1.見"南冥"。
1.見"南無"。
1.南面的道路。
1.謂農田。南坡向陽,利于農作物生長,古人田土多向南開辟,故稱。
1.唐代長安的興慶宮。原系玄宗為藩王時故宅,后為宮,位于大明宮(東內)之南,故名。
2.南宋皇帝居住的地方。
3.明代皇城中的小南城。
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因發展中國家大多地處南半球,故稱。20世紀60年代形成的不結盟運動以及七十七國集團”的成立,標志著南南合作”的開始。目的是為了打破發達國家對世界經濟的控制和壟斷,進而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
1.南宗慧能,北宗神秀,是唐代佛教禪宗的兩大禪師,合稱為南能北秀。慧能與神秀同事東山寺僧弘忍(禪宗五祖)。慧能接受弘忍衣缽,傳教于嶺南,故稱南能‰忍死后,武則天征神秀入京,傳教于北方,故稱北秀。參閱《景德傳燈錄》卷四﹑卷五。
1.在陜西省延安市南。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三五九旅曾在此墾荒生產,開展大生產運動,被譽為邊區"發展經濟的前鋒"。
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在區境南部、西江支流邕江沿岸、湘桂鐵路線上。1946年設市。人口122萬(1995年)。為邕江流域物資集散地,水陸交通便利,內河航運西達百色、龍州,東通梧州、廣州。為南防和南昆鐵路的起點。有南湖、青山、大王灘等游覽勝地。有廣西大學、廣西民族學院等高等學校。
1.指書法中的南派。詳"南北書派"。
1.用南方烹飪方法做出的飯菜。
1.縣名。秦置。今屬河北省『末建安中,魏文帝曹丕為五官中郎將,與友人吳質等文酒射雉,歡聚于此,傳為佳話◇成為稱述朋友間雅集宴游的典故。
1.里名。
2.五代時十國之一。也叫荊南。唐朝末年,高季興為荊南留守,后唐封為南平王。占有今湖北荊州一帶地方。至高繼沖,歸降宋朝。公元907-963年。《新五代史》有《南平世家》。
1.山名。在浙江省杭州市,為西湖勝景之一。
南面的水邊。《楚辭·河伯》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后因稱送別之地送君南浦,傷如之何|西風晴十日,南浦別經年。
1.在福建廈門市五老山下。始建于唐代,初名普照寺,清康熙年間,靖海將軍施瑯重建,改名南普陀,自是成為閩南佛教勝地。
1.南朝朝代名。公元479年蕭道成(南齊高帝)建,都建康(今南京),統治的地區西到現在的四川,北到淮河﹑漢水,史稱南齊。公元502年為南朝梁所滅。
1.遷都南方。
2.被貶謫﹑流放到南方。
指人說話夾雜南北方言,語音不純他說話南腔北調,我聽起來很費勁。
1.地名。在今安徽滁縣西南。南朝梁在漢全椒縣地僑置南譙州,北齊移治新昌郡,隋改為滁州。見《舊唐書.地理志三》。
1.指來來往往。
1.南方人。
2.金代對漢人的稱呼。
3.元代對南宋人的稱呼。
1.房屋的南檐。榮,屋檐兩頭翹起的部分。
2.南方之地。
3.復姓。周有南榮趎。見《莊子.庚桑楚》。
1.即南宮括。孔子的學生。
2.古之美婦。亦借指所愛的女子。
1.晉阮籍與其侄阮咸同負盛名,共居道南,合稱"南阮"。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貧。"后因借指侄輩。
1.指終南山,屬秦嶺山脈,在今陜西省西安市南。
2.指祁連山。
3.指南屏山。
4.指荊南山,亦名君山﹑銅官山。三國吳孫皓封為南岳,在今江蘇宜興縣南,即所謂南山白額虎﹑長橋蛟﹑并周處為三害者。
5.泛指南面的山。 6.《詩經》詩篇名。《詩.齊風.南山》。 7.《詩經》詩篇名。《詩.小雅.南山有臺》之簡稱。
1.即商山四皓。
1.即律宗。我國佛教五大宗派之一。唐釋道宣所創,弘揚《四分律》,撰《四分律行事鈔》等。謂律戒是佛教之根本,解脫之要道。因道宣住終南山,創設戒壇,故稱"南山律宗"。
1.指春秋時齊國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勇士。
1.典出《詩.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孔穎達疏"天定其基業長久,且又堅固,如南山之壽。"后用為人祝壽之詞。
1.在福建省漳州市南。唐開元24年(公元736年)建。寺內大雄寶殿巍峨莊嚴。東殿凈業堂,中有一尊用天然的石筍雕琢成的一丈八尺高的彌陀佛。寺內還有一只大銅鐘,系元朝延佑年間鑄造。又有來自印度的《貝葉經》和頒自清廷的《全藏經》等珍貴文物。
2.在廣西貴縣南山公園內。建于北宋。宋太宗賜御書,宋仁宗題"景佑禪寺"額匾。元文宗即位削壁,雜樹間生,傳南山有"不老松"三字。登山可覽貴縣全城風光。
3.佑國寺﹑極樂寺﹑善德堂的合稱。在山西省東北部五臺山臺懷鎮南三公里山腰。元元貞二年(公元1296年)創建,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重建,清代增修,將三寺合并,改稱今名。
1.典出《新唐書.李元纮傳》"元纮早修謹,仕為雍州司戶參軍。時太平公主勢震天下,百司順望風指,嘗與民競碾硙,元纮還之民。長史竇懷貞大驚,趣改之,元纮大署判后曰'南山可移,判不可搖也。'"后以"南山鐵案"稱已經判定﹑不可改變的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