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閩語、客家話)筷子。
1.
亦作“櫡”。
2.
筷子。
1.出自《荀子·解蔽》從山下望木者,十仞之木若箸。
2.出自《漢書·周勃傳》上居禁中,召亞夫賜食。獨置大胾,無切肉,又不置箸。
3.出自《陔余叢考·呼箸為快》俗呼箸為快子。陸容《菽園雜記》謂起於吳中。凡舟行諱住諱翻,故呼箸為快子。
4.出自《北國的微音》舉起箸來取菜,提起杯來喝酒。
3.
同“著”。
4.
顯明。
1.出自《荀子·強國》霸者之善箸焉,可以時托也。
2.出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剛藥入則動陽,陰病益衰,陽病益箸,邪氣流行,為重困於俞,忿發為疽。
5.
撰述;寫作。
1.出自《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及稍定漢諸儀法,皆叔孫生為太常所論箸也。
2.出自《與鄭嘉會書》此中枯寂,殆非人世,然居之甚安,況諸史滿前,甚可與語者也,箸書則未,日與小兒編排齊整之,以須異日歸之左右也。
3.出自《〈石鼓文〉研究》直至清末,震鈞箸《石鼓文集注》,辨為秦文公東獵時所刻;又于所箸《天咫偶聞》曾撮述其大略。
4.出自《笑笑錄·同塵先生》崔瑞已,字安道,善酒令,箸《庭萱譜》,稱同塵先生。
1.脫掉衣服。
2.《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使武涉往說韓王信﹐﹞韓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后因以"脫衣"喻慷慨施惠。
1.遺漏。
2.舍棄。亦謂超然物外。
1.謂大笑時下頜脫臼﹐即今所謂笑脫下巴。
1.輕率簡慢。
1.脫韁而奔。
1.中醫謂情志內傷﹐形體消瘦﹐血脈虛減。
1.語出《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后因以"脫穎"比喻人的才能全部顯示出來。
2.猶冒尖。
1.喻才能出眾者。
1.鳥類的羽毛在春秋兩季脫落﹐換新的羽毛。通稱脫毛。
1.越獄。
1.亦作"脫靴"。
2.脫掉靴子。
3.典出《舊唐書.崔戎傳》"將行﹐州人戀惜遮道至有解靴斷d者。"后來即用為故事﹐表示百姓對去任地方官的挽留。或脫去舊靴﹐換上新靴﹐以示遺愛。
1.見"脫簪珥"。
1.取下簪珥等首飾﹐表示自責請罪。
1.解物相贈。亦指以物相贈。
1.頹敗的風習。
1.猶馀響。
1.愁思。
1.見"頹響"。
1.衰老的形體。
1.破敗。
1.猶頹壞。
1.崩頹的巖石。
1.猶衰顏。容顏衰老。
1.落日。
1.廢棄學業。
1.垂頭倚靠。
2.坍塌傾側。
1.倦意。
1.指死者頹墜的遺影。
1.崩塌的城墻;敗垣。
1.頹敗幽暗。
1.形容醉后的體態,如玉山傾頹。亦用為對醉人的美稱。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
1.枯潭。
1.傾塌的墻。
1.猶言頹垣廢井。
1.猶言頹垣廢井。
1.猶言頹垣廢井。
1.亦作"頺垣廢井"。
2.倒塌了的墻﹐廢棄不用的井。形容荒涼破敗的景象。
1.猶言頹垣廢井。
1.頹靡怨恨。
1.柔軟的云。亦以喻指女子松柔的發髻。
2.墜落的云。參見"頹云駃雨"。
1.猶言崩云快雨。謂云層崩墜﹐大雨傾盆而下。
1.衰敗的命運。
1.猶頹喪。
1.頹基。
1.崩潰。
2.衰頹。
1.謂意志消沉。
1.墜落。
2.衰落。
1.猶頹放。
1.壯偉強悍。
1.亦作"魋結"。
2.結成椎形的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