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躑躅”。以足擊地,頓足。
1.出自《荀子·禮論》今夫大鳥獸,則失亡其群匹,越月逾時,則必反鉛過故鄉,則必徘徊焉,鳴號焉,躑躅焉,踟躕焉,然后能去之也。
2.出自《宣和遺事》帝止之不可,但躑躅於地,大哭而已。
3.出自《古今小說·游酆都胡母迪吟詩》須臾,烈焰亙天,皆不勝其苦,哮吼躑躅,皮肉焦爛。
4.出自《東周列國志》魏犨騰身跨在那獸身上,雙手將他項子抱住,那獸奮力躑躅。
2.
見“躑躅”。徘徊不進貌。
1.出自《樂府詩集·雜曲歌辭十三·焦仲卿妻》躑躅青驄馬,流蘇金鏤鞍。
2.出自《答張士然》詩逍遙春王圃,躑??千畝田。
3.出自《小車行》叩門無人室無釜,躑躅空巷淚如雨。
4.出自《畫夢錄·墓》以后他的影子就躑躅在這兒的每一個黃昏里。
3.
見“躑躅”。杜鵑花的別名。又名映山紅。
1.出自《題元十八溪居》詩晚葉尚開紅躑躅,秋房初結白芙蓉。
2.出自《肇璜歿后其子以君手植杜鵑一本見貽》詩一枝躑躅贈留貽,老瓦盆經手澤滋。
3.出自《杜鵑》聲是滿腹鄉思,血是遍山躑躅。
4.
跳躍。
1.出自《行路難》詩蟠龍吐耀虎喙張,熊蹲豹躑爭低昂。
2.出自《題河上亭》詩亭亭河上亭,魚躑水禽鳴。
5.
蹬踢。
1.出自《牛賦》喜則齊鼻,怒則奮躑。
1.很多世代。形容時代久遠。
1.形容年代久遠。
1.萬世才有這么一個時機。形容機會難得。
1.一切事。
1.一切事情都很圓滿順利。
據《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記載,赤壁之戰前,周瑜見曹操兵強勢盛,憂急成病。諸葛亮去看望他,寫了一張十六字的方子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看了,病霍然而愈◇用來比喻樣樣都準備好了,只缺最后一個重要的條件。
1.什么事情都通曉的人。多含譏諷意。
1.女真族婦女上衣。
2.元朝北方漢族婦女的禮服。
1.圓形有柄的扇子。古代宮內多用之,又稱宮扇。
2.樂府歌曲名。指《團扇郎歌》。
3.樂府歌曲名。指漢班婕妤所作《怨歌行》。因詩中有"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等詩句,故名。
1.樂府吳聲歌曲,也稱《團扇郎歌》。
1.通知聚會的請柬。
1.唐代新進士及第,負責籌辦同年游宴及糾察諸事的機構。主其事者亦稱為"團司"。
1.猶凝脂。多形容梅花。
1.組織起來,團結為一體。
2.指目的和志趣相同的人們以一定的組織形式所組成的集體。
田徑運動團體項目之一。預先規定各隊參賽名額和計分隊員人數以及各名次相應的得分數,然后以各隊得分總和決定名次。或以計分隊員到達終點的成績計算各隊成績的總和,少者為勝。
1.形容非常親密地相聚在一起。
1.形容體形圓胖。
1.圓貌。
2.引申為肥胖。
3.指圓月。
4.簇聚貌。
5.圍繞﹑旋轉貌。 6.猶慱慱。憂苦不安貌。 7.全部;到處。 8.猶層層。 9.球狀物。
1.不停地旋轉。常用來形容忙碌﹑焦急的樣子。
團的基層委員會”的簡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基層組織。由團員大會或團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任期兩年或三年。一般設書記、副書記及委員。一般團員超過一百人以上的單位可設立團委。團委下設若干總支或支部。
1.即團茶。
1.比喻玩狎女性。
1.即團扇。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組織內最小的活動單位。
1.宋代行會組織。為便于官府斂派和防止同業競爭而立。
1.樂曲名。唐蔡南史等作。
1.唐代考中的進士,放榜后大宴于曲水亭,相聚慶賀,故稱。又稱曲江宴。
1.尖音的對稱。又,戲曲咬字分別尖團,以舌抵腭之音謂之團音,如"沖"﹑"川"之類。
1.明自土木之役后,京軍三大營(五軍﹑三千﹑神機)損失殆盡。景泰中,于謙從三營中選精兵十萬,分十營集中操練,稱為團營。嘉靖時罷團營,恢復舊制。
1.團練兵。
1.鱉的俗稱。
1.北京地方稱中秋祭月畢而食或留至除夕而食的月餅為團圓餅。
1.舊俗稱農歷八月十五日為團圓節。
1.團圓。
1.妓女的別稱。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團的最高領導機關。受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領導。由團的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在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執行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領導團的全部工作。
1.繞著周圍轉。
2.方言。猶言四處﹑到處。
1.用米或粉等做成的球形食品。
1.圍坐。
1.捏飯成團。
2.指團成的飯。
1.盤旋地向上高飛。
1.《莊子.逍遙游》"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扶搖﹐旋風◇因稱乘風捷上為"摶風"。
2.旋風。
3.屋翼。我國傳統建筑的亭﹑臺﹑樓﹑閣﹑廟宇﹑宮殿屋檐角端翹起的部分。也叫飛檐。
1.猶摶風。
1.聚集國力。
1.亦稱"摶丸"。
2.一種髹漆脫胎的塑法。
1.集聚凝結。
1.集中精神。
1.堆積成團。
1.集聚。
1.猶言捕風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