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美味。
2.
名詞
意義;用意;目的。
3.
名詞
舊指帝王的命令。
1.
味美;美味。
1.出自《詩·小雅·魚麗》君子有酒,旨且多。
2.出自《禮記·學記》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3.出自《論語·陽貨》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
4.出自《山棲志》春鱉旨擅碧雞,冬蕈味珍霜鵽。
2.
美;美好。
1.出自《書·說命中》王曰:“旨哉!說乃言惟服。”
2.出自《漢書·翟義傳》率寧人有旨疆土,況今卜并吉。
3.出自《與李睦州論服氣書》流聲譽於無窮,垂功烈而不刊,不亦旨哉!
3.
意思;意義。
1.出自《宋書·謝靈運傳論》妙達此旨,始可言文。
2.出自《答陳商書》辱惠書,語高而旨深,三四讀尚不能通曉,茫然增愧赧。
3.出自《文學呈臆編·把藝術從社會學的框子里解放出來》《西游記》,顧名思義是西天取經的故事,西行求經是小說的主旨。
4.
意圖;宗旨。
1.出自《論衡·卜筮》人將卜筮,告令蓍龜,則神以耳聞口言。若己思念,神明從胸腹之中聞知其旨。
2.出自《三國志·吳志·魯肅傳》肅徑迎之,到當陽長坂,與備會,宣騰權旨。
3.出自《舊五代史·梁書·寇顏卿傳》好書史,復善伺太祖旨。
4.出自《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
5.出自《革命軍》吾今大聲疾呼,以宣布革命之旨於天下。
5.
上級的命令;尊長的指示。
1.出自《后漢書·曹褒傳》今承旨而殺之,是逆天心,順府意也。
2.出自《集異記·李清》清曰:“茍爾輩志不可奪,則從吾所欲而致之,可乎?”皆曰:“愿聞尊旨。”
3.出自《水滸傳》我兩個奉著知縣臺旨,叫拿你父子二人。
6.
皇帝的詔書、命令。
1.出自《漢書·孔光傳》數使錄冤獄,行風俗,振贍流民,奉使稱旨。
2.出自《東軒筆錄》太宗惻然念其功,即日有旨召赴闕,稍復金吾將軍,蓋江南之役翰為先鋒也。
3.出自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廣州新軍起義清方檔案·宣統二年正月初四日軍機處寄兩廣總督袁樹勛電旨》奉旨:袁樹勛電奏悉。
見標準特許銀行”(783頁)。
1.方言。垃圾箱。
1.猶豎起。
1.碎片;碎屑。
1.碎屑。
2.渣滓。
①物品提取出精華后的殘余部分微有些渣滓去不盡。②比喻品質惡劣無益于社會的人社會渣滓。
國民黨反動派囚禁、屠殺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的集中營。1939年在重慶磁器口設立。1943年后改為中美合作所第二看守所。1949年11月底重慶解放前夕,囚禁于此的二百多位革命志士被殺害。
1.指剛長出來的須發。
2.指不正當的男女關系。
1.山楂榚。
1.女子發式的一種。將頭發盤至額角兩邊,打成髻,似"丫"形。舊時丫環﹑婢女多用此發式。
1.錯雜不齊貌。
1.象聲詞。鵲鳴聲。
1.糕點名。
1.落葉小灌木,莖高一二尺,葉倒卵形,春日開花,黃赤色,實圓,色微黃,甚酸,一名木桃。
1.亦作"齄靤"。
2.鼻有紅色斑點。
1.亦作"齄鼻"。
2.酒糟鼻。
1.鼻長紅皰,容顏丑陋。
1.亦作"?奴"。
2.南朝宋廢帝罵其父孝武帝為"?奴"。見《南史.宋紀中.前廢帝》。
1.北魏王氏數世齄鼻,人稱齄王。見《魏書.王慧龍傳》。
1.猶眨巴。謂不斷眨著眼睛。
1.成捆的草把。
1.曲藝藝人表演時用來打拍子的竹板。
1.打扮。
1.捆在腰間的長布。
1.亦作"扎布"。
2.軍人用的綁腿布。
1.從困頓中解脫出來。
1.方言∠適。
1.裝束;準備。
1.結束停當,準備好。
1.湊在一起。
1.刺耳。謂話不中聽。
1.見"扎筏子"。
1.見"扎筏子"。
1.亦作"扎罰子"。亦作"扎伐子"。
2.謂借題發揮。
3.出氣。
1.捆扎;包扎。
1.指植物根系向土壤里生長。
2.比喻深入到人或事物中去打下基礎。
1.深入群眾并將分散的群眾串連起來。
1.掛鉤。
1.見"扎古"。
1.方言。亦作"扎固"﹑"扎姑"﹑"扎顧"。治療。
2.方言。亦作"扎固"﹑"扎姑"﹑"扎顧"。制作。
3.方言。亦作"扎固"﹑"扎姑"﹑"扎顧"。對付;懲治。
1.方言。搶劫。
1.見"扎古"。
1.見"扎古"。
1.打扮,裝扮。
1.書信。
1.大聲喊叫。
1.繡花。
1.設騙局詐取財物。
1.受賞賜;賞賜。
1.牽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