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捶或砸東西時墊在底下的器具,有鐵的(即砧鐵)、石頭的(即砧石)、木頭的(即砧板)。
2.
見“砧木”。嫁接植物時把接穗接在另一個植物體上,這個植物體叫砧木。
1.
亦作“碪”。
2.
搗衣聲。
1.出自《搗衣》詩軒高夕杵散,氣爽夜砧鳴。
2.出自《秋興》詩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3.出自《晚泊七里灘》詩江村平見寺,山郭遠聞砧。
4.出自《秋夜翟家莊作》詩鄰砧休太急,衣褐典皆完。
3.
切物用的砧板。
1.出自《雜纂·失本體》不闌腰,不持刀砧,失廚子體。
2.出自《醒世恒言·鄭節(jié)使立功神臂弓》只見那漢就籃內取出砧、刀,借個盤子,把塊牛肉來切得幾片,安在盤里。
3.出自《人民文學》家家戶戶響著有節(jié)奏的刀砧聲。
4.
古代用于斬首或腰斬的刑具,犯人伏其上以受刑。參見“砧斧”、“砧鑕”。
1.出自《元和圣德詩》解脫攣索,夾以砧斧。
2.出自《張益州畫像記》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令,於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賴之身,而棄之于盜賊。
3.出自《運甓記·蔣山致奠》不謂變發(fā)一朝,竟膏奸邪砧斧,父子死於非命,忠孝萃於一門。
4.出自《書歐陽永叔〈答尹師魯書〉后》又謂往時砧斧鼎鑊,皆是烹斬人之物。然士有死不失義,則趨而就之,與衽席無異。
5.出自《蔡州再乞致仕第二表》將再干於冕旒,宜先伏於砧锧。
6.出自《長城》詩祖龍跋扈侈心開,牛豕生民付砧礩。
5.
泛指物體的基墊部分。
1.出自《農政全書》當砧之心而立之柱。三分其砧之徑,以其一為柱之徑。
6.
鍛捶金屬用的墊座。
1.出自《長白山錄》鍛砧峰形如鍛砧。
2.出自《天工開物·冶鐵》先鑄鐵成砧,以為受錘之地。
3.出自《鐵匠》詩砧上的鐵,閃著血也似的光。
7.
方言。觸著硬的或凸起的東西,感到不舒服或疼痛。
1.出自《沒有花的春天》唉,年歲一老骨頭就“牙叉叉”的了,睡在地上砧得合不下眼。
8.
搗衣石。
1.出自《搗素賦》於是投香杵,扣玟砧,擇鸞聲,爭鳳音。
2.出自《和崔舍人詠月》牖光窺寂寞,砧影伴娉婷。
3.出自《望遠行》詞遼陽月,秣陵砧,不傳消息但傳情。
4.出自《密云》詩日暮行人尋堠館,涼砧一片古檀州。
1.見"山菌子"。
1.竹雞的別名。
1.指偏僻的郡縣。
1.山上的佛龕。
1.偏僻的山村。
1.隱士。
2.居住在山中的人。
3.躑躅的雅稱。
1.山岡,山崖。
1.山與山交會的隘口。
2.山中洞口。
3.琵琶﹑三弦之類樂器上端架弦處。簫管的吹竅也稱"山口"。
日本電影演員。女。十四歲始走紅日本歌壇。1970年底從影,參加松竹電影公司《妙齡》演出。先后與三浦友和合作主演《伊豆的舞女》、《潮聲》、《絕唱》、《霧之旗》等影片。1980年拍攝《古都》后息影。
1.謂山中草木枯萎。
1.極言年代久遠。
1.五代時一種用膠泥燒制而成的劣質錢。
1.《書.旅獒》"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的節(jié)縮。喻功敗垂成。
1.傳說中的山中獨腳怪獸。
1.山柰的別名。
1.山間的聲音。
1.山中的霧氣。
1.漢代宿衛(wèi)郎。凡能出錢供宮中財用者,則給以文書,允許出宮購物。此郎官稱為"山郎"。
1.山中人家釀造的濁酒。
1.見"山樂官"。
1.鳥名。
1.古代刻有山云圖紋的盛酒的祭器。也稱"山尊"。
1.山腰。
1.山楂的變種。其果實比山楂略大。
1.象高山一樣屹立不動。
1.偏僻地區(qū)的小吏。
1.晉山濤為吏部尚書,善甄拔人才◇以"山吏部"借稱善于甄拔人才之官。
1.舊時西南山區(qū)民間約定的懲處條例。
1.栗的一種。子實較板栗稍小,可食。
1.山中棚屋。
1.指登山穿的木屐。
1.泛指封建時代以描述山林景物為主的講求駢偶格律﹑堆砌典故詞藻﹑內容晦澀的文學作品。
1.山神。
2.山間出產的珍異食物。
3.昆蟲名。
1.連綿的高山。亦泛指山岳。
1.山岳。
2.帝王或皇后的墳墓。
3.借指本朝先帝。
1.諸侯帝王死亡的委婉語。
1.亦作"山溜"。
2.山間向下傾注的細小水流。
1.杜鵑花的別名。
1.指古代袞服或旌旗上的山﹑龍圖案。
2.借指繡有山﹑龍圖案的袞服。
1.蜥蜴的異名。
1.盛茶葉果品之類山貨的竹器。
1.山丘。
2.古代指祁連山和隴西一帶地方。
1.山丘。
1.山間樓房。
2.高樓。
3.臨時搭建的彩飾樓棚。
1.山中的計時器。晉慧要在廬山立十二葉芙蓉于泉水中,因流轉動,以定十二時。見南朝梁慧皎《高僧傳.釋道祖附錄.慧要傳》。
1.山地。
1.羭的別名。
1.駱駝的謔稱。
1.山間村落。
由若干條線狀延伸的相鄰山嶺組成的山體。如中國的陰山山脈、昆侖山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