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阻擋;遮掩。
2.
名詞
用來遮擋、阻隔的東西。
1.
阻塞;阻隔。
1.出自《管子·法法》令而不行,謂之障。
2.出自《呂氏春秋·貴直》人主之患,欲聞枉而惡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水奚自至?
3.出自《進學解》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於既倒。
4.出自《徐霞客游記·江右游日記》壟北一崗橫障溪前,若為當關。
2.
阻擋;拒絕。
1.出自《后漢書·郅惲傳》惲曰:“孟軻以強其君之所不能為忠,量其君之所不能為賊。惲業已強之矣。障君於朝,既有其直,而不死職,罪也。”
3.
遮擋;遮蔽。
1.出自《普曜經·六年勤苦行品》〔佛〕不避風雨,不障頭首,塵土之患也,不起左右,行大小便。
2.出自《和炅法師游昆明池》密菱障浴鳥,高荷沒釣船。
3.出自《南海神廟碑》上雨旁風,無所蓋障。
4.出自《〈準風月談〉后記》這六十多篇雜文,是受了壓迫之后,從去年六月起,另用各種的筆名,障住了編輯先生和檢查老爺的眼睛,陸續在《自由談》上發表的。
4.
堤防;堤壩。
1.出自《國語·周語中》澤不陂障,川無舟梁。
2.出自《呂氏春秋·愛類》禹于是疏河決江,為彭蠡之障,乾東土,所活者千八百國,此禹之功也。
3.出自《罪言》國家因之,畦河修障。
5.
照墻;板壁。
1.出自《晉書·阮籍傳》壞府舍屏障,使內外相望。
2.出自《二刻拍案驚奇》方媽媽隨把房門拽上了,鏗的一聲下了鎖。隔著板障,大聲罵道。
6.
屏風;步障。
1.出自《晉書·石崇傳》愷作紫絲布步障四十里,崇作錦步障五十里以敵之。
2.出自《碧戶》詩小障明金鳳,幽屏點翠苔。
3.出自《河滿子·陪杭守泛湖夜歸》詞游舸已如圖障里,小屏猶畫瀟湘。
7.
古代邊境險要處用于戍守的小城。
1.出自《史記·酷吏列傳》復曰:“居一障閑?”山(狄山)自度辯窮且下吏,曰:“能。”
2.出自《擬古》詩晚節從世務,乘障遠和戎。
8.
白翳病。參見“障翳”。
1.出自《疑耀》及閱《晉書》,盛彥之母失明年久,嘗撻其婢,婢恨,以炙蠐螬啖之……然母從此目復明。則仲子之目既盲而復見者,以食螬之李也。因閱《本草》,亦云蠐螬汁滴目中,可去障翳。
9.
防范;防止。
1.出自《國語·周語上》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2.出自《呂氏春秋·上德》太華之高,會稽之險,不能障矣。
10.
保護;捍衛。
1.出自《左傳·定公十二年》將墮成,公斂處父謂孟孫:“墮成,齊人必至于北門。且成,孟氏之保障也。無成,是無孟氏也。”
2.出自《贈秘書王監丞》詩人生晚節良不易,頹波直下誰障東?
11.
佛教語。業障;煩惱。
1.出自《八關齋》詩因戒倦輪飄,習障從塵染。
2.出自《敦煌變文匯錄·維摩詰經菩薩品變文(乙)》況此之女等,三從備體,五障經身。
3.出自《建立宗教論》則以為我身而外,必有一物以牽逼我者,于是崇拜以祈獲福。此其宗教,則煩惱障實驅使之。
12.
通“嶂”。高險如屏障的山。
1.出自《晚出西射堂》詩連障疊??崿,青翠杳深沉。
2.出自《采菱歌》煙曀越障深,箭迅楚江急。
3.出自《念奴嬌》詞雙峰疊障,過天風海雨,無邊空碧。
13.
通“幛”。幛子。
1.出自《題李尊師松樹障子歌》握發呼兒延入戶,手提新畫青松障。
2.出自《太平廣記》遂月余圖一障,松石云物,移動造化,世莫睹之。
14.
通“瘴”。瘴氣。參見“障毒”、“障癘”。
1.出自《后漢書·楊終傳》且南方暑濕,障毒互生。
2.出自《文選·左思〈魏都賦〉》宅土熇暑,封疆障癘。
15.
通“漳”。參見“障澨”。
1.出自《藝文類聚》超崇岸之曾崖,厲障澨之雙川。
16.
指遮蔽物。
1.出自《孫子·行軍》眾草多障者,疑也。
17.
泛指邊陲地區。
1.出自《資治通鑒·晉孝武帝太元元年》初,秦人既克涼州,議討西障氐羌。
希臘神話中的主神。提坦神克洛諾斯之子。曾率眾神推翻以父親為首的提坦諸神,建立奧林匹斯神系。與波塞冬平分宇宙,成了天空的主宰,并得到凌駕于眾神之上的權力。威力無比,能隨意降禍賜福,并掌管雷電云雨。
1.猶天外。
1.形容衣服﹑紙張﹑皮膚等發皺。
1.織有皺紋的棉織品。
1.細葛布。
1.織有皺紋的綢子。
1.形容布滿皺紋。
1.織出皺紋的絲織品。
1.即皺紋。
1.見"縐褶"。
1.亦作"縐折"。
2.指衣服折疊的痕跡。
1.一種有皺紋的薄紙。
1.日夜思量。
1.午飯。
正午;中午晝分而食,夜分而寢。
1.白天隱蔽不動。
1.掌管起草誥命之意,后用作官名。唐初以中書舍人為之,掌外制。其后亦有以他官代行其職者,則稱某官知制誥。開元末,改翰林供奉為學士院,翰林入院一歲,則遷知制誥,專掌內命,典司詔誥。宋代因之,為清要之職。明代翰林學士或內閣學士,得兼此職。清代廢。
1.賞識;看重。
官名。宋代委朝臣為州一級地方行政長官,稱權知某軍州事”,簡稱知州。明清時成為州長官的名稱,為直隸州知州者,地位略低于知府;為散州知州者,地位與知縣同。
1.了解兒子的無過于父親。
1.見"知從"。
1.謂自知滿足,不作過分的企求。
1.見"知止不殆"。
1.自知滿足就不會招致羞辱。
1.謂自知滿足則心常快樂。語本《老子》"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織有貝殼花紋的綿。
1.織作絲織品。亦指已織成的絲織品。
1.用紗﹑線等依照織物原有的經緯交織規律把破處補好。
2.指編織補綴。
1.用織機將棉紗或絲縷織成布帛。
2.指已織成的布匹。
1.古代名貴的絲織物。以彩絲及金縷交織出花紋圖案,漢以來一般為帝王公卿大臣所服用。一說出自西域。
1.語本南朝梁沈約《郊居賦》"織宿楚以成門,籍外扉而為戶。"宿楚,指陳舊的荊條◇遂以"織楚成門"表示房屋簡陋。
1.古代傳說,三國時吳主趙夫人曾析發以神膠續之,織為羅縠,裁為幔,內外視之,飄飄如煙氣輕動,而房內自涼,時人謂之"絲絕"。見晉王嘉《拾遺記.吳》◇因稱趙夫人為"織發夫人",并用以贊美善于編織的婦女。
1.即織室。
1.指從事紡織勞動的婦女。
2.指織女星。
1.用各種紗線﹑絲縷在織機上織成帶有花紋的紡織品。亦謂用手工編織出帶有花紋的編織物。
1.一種工藝美術品。將羅紋紙剪成片﹑條,織成山水﹑人物﹑花鳥等。明代即已流行,并視為珍品。嘉靖時抄沒嚴嵩財產中即有"紙織"名目。
1.織造工具。其作用為將經線與緯線按一定規律織成布帛。《藝文類聚》卷六五有晉楊泉《織機賦》。
2.織作布帛。
1.織布與緝麻。指紡績織纴等女工之事。
1.織絹。
1.用金絲織出圖案的珍貴織物。古代多用作朝服。
在貴州省織金縣東北官寨鄉東街口。洞口位于山腰,高約15米,寬約20米,長達12千米,面積70多萬平方米。為喀斯特高位旱溶洞,洞內滿布鐘乳石,千姿百態。被譽為地下天宮”、巖溶博物館”。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1.織作錦緞。
2.見"織錦回文"。
3.織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參見"織錦緞"。
4.一種絲織畫幅。有彩色和單色兩種,為杭州﹑成都等地特產的工藝美術品。
1.古稱以織錦為業的人家。
1.見"織錦回文"。
1.用麻﹑草﹑絲﹑革等為材料編織鞋子。
1.螳螂的別名。
1.指南朝齊沈驎士。驎士少好學,家貧,織簾誦書,口手不息。隱居不仕,不與人物通。見《南齊書.高逸傳.沈驎士》。
1.見"織絡"。
1.織作布帛。
1.羅織。謂虛構罪名,陷害無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