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襍”。亦作“雑”。
2.
組合;配合。
1.出自《周禮·考工記·畫繢》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
2.出自《文心雕龍·原道》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
3.出自《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歌》其余七匹亦殊絕,迥若寒空雜霞雪。
4.出自《〈五雜俎〉序》五行雜而成時,五色雜而成章,五聲雜而成樂,五味雜而成食。
3.
混雜;參雜。
1.出自《逸周書·程典》士大夫不雜於工商。
2.出自《采蓮賦》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
3.出自《老學庵筆記》有楠木版揭梁間,甚大,書杜詩,筆亦雄勁,體雜顏柳,不知何人書。
4.出自《書影》廋辭隱語,雜以詼諧者,非文也。
5.出自《干校六記·下放記別》我先在學部大門口的公共汽車站等待,看見默存雜在人群里出來。
4.
駁雜;不精純。
1.出自《莊子·刻意》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惔而無為,動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
2.出自《與陳伯之書》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3.出自《答呂毉山人書》又自周后文弊,百子為書,各自名家,亂圣人之宗,后生習傳,雜而不貫。
4.出自《上皇帝言事書》夫人之才,成於專而毀於雜。
5.出自《我的修養要則》加緊學習,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
5.
紊亂;使紊亂。
1.出自《墨子·非攻下》日月不時,寒暑雜至。
2.出自《后漢書·趙咨傳》至於戰國,漸至頹陵,法度衰毀,上下僭雜。
3.出自《秋雨排悶十韻》螢飛明暗廡,蛙鬧雜疏更。
4.出自《盛世危言·商務三》再由各府、州、縣札飭各工商設立商務公所。須如王君紫詮所云:毋恃官勢,毋雜紳權……當聽工商仿西法投筒自舉高董。
6.
多;繁多。
1.出自《荀子·性惡》齊給便敏而無類,雜能旁魄而無用。
2.出自《諭河南河北租米折留本州詔》今歲屬和平,時遇豐稔,而租米所入,水陸運漕,緣腳錢雜,必甚傷農。
3.出自《白毛女》人多眼雜,說話不方便。
7.
裝飾。
1.出自《楚辭·離騷》為余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
2.出自《子虛賦》被阿裼,揄纻縞,雜纖羅,垂霧縠。
8.
兼及。
1.出自《孫子·九變》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2.出自《楚辭·離騷》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茝?
3.出自《薛君妻崔氏墓志》恩其故他姬子雜己子,造次莫能辨。
9.
共同,一起。
1.出自《國語·越語下》逆節萌生,天地未形,而先為之征,其事是以不成,雜受其刑。
2.出自《漢書·雋不疑傳》公交以聞,詔使公卿將軍中二千石雜識視。
3.出自《新唐書·顏師古傳》詔公卿博士雜定其儀,而論者爭為異端。
10.
一種詩體。參見“雜詩”。
1.出自《札樸·雜詩》案《文選》王仲宣、劉公干、魏文帝、陳思王、嵇叔夜、傅休奕、張茂先、棗道彥、左太沖、張季鷹、張景陽、王景立皆有雜詩。
11.
古代雜劇、傳奇中生、旦、凈、丑以外的一種行當,一般扮演各種臨時上場、無關重要的人物。
1.出自《陳州糶米》雜扮糴米百姓三人同上云。
2.出自《鸞鎞記·途逅》丑同雜急推車下。
3.出自《桃花扇·哄丁》雜扮監生四人上。
12.
通“集”。集合;聚集。
1.出自《易·繫辭下》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
2.出自《荀子·禮論》文理情用,相為內外表里,并行而雜,是禮之中流也。
3.出自《漢書·谷永傳》三難異科,雜焉同會。
4.出自《〈文選〉序》若其贊論之綜緝辭采,序述之錯比文華,事出於沈思,義歸乎翰藻,故與夫篇什,雜而集之。
5.出自《奉和裴相公東征》旗穿曉日云霞雜,仙倚秋空劍戟明。
13.
通“匝”。圓周。
1.出自《易·繫辭下》《恒》,雜而不厭。
2.出自《墨子·雜守》塹再雜,為縣梁。
3.出自《淮南子·詮言訓》以數雜之壽,憂天下之亂。
1.兵部。古代封建王朝中主管軍事的部門。
1.亦作"武材"。
2.軍事才干。
1.見"武才"。
1.即武昌柳。
1.即武昌柳。
1.《晉書.陶侃傳》"﹝侃﹞嘗課諸營種柳,都尉夏施盜官柳植之于己門。侃后見,駐車問曰'此是武昌西門前柳,何因盜來此種?'施惶怖謝罪"◇泛稱楊柳為"武昌柳"。
1.《晉書.陶侃傳》"及王敦平,﹝陶侃﹞遷都督荊雍益梁州諸軍事,領護南蠻校尉﹑征西大將軍﹑荊州刺史……時造船,木屑及竹頭悉令舉掌之,咸不解所以◇正會,積雪始晴,聽事前余雪猶濕,于是以屑布地。及桓溫伐蜀,又以侃所貯竹頭作丁(釘)裝船"◇以"武昌剩竹"比喻可以利用的材料。
1.三國吳嗣主孫晧從建業遷都武昌,丞相陸凱進諫,疏中引童謠"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見《三國志.吳志.陸凱傳》。武昌魚指武昌附近所產的團頭魴。
1.威猛的兵車。
1.武官;武將。主管軍事的官員。
1.勇武的聲名。
1.謂軍事上的勝利。
1.周代太公望的封號。唐開元十九年于西京及各州設太公廟,至上元元年又追封太公望為武成王,太公廟改武成王廟。參閱宋王溥《唐會要.武成王廟》。
1.《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朱熹集注"因言其治小邑,何必用此大道也。"后以"武城雞"喻微小之物。
1.見"武城雞"。
1.《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朱熹集注"弦,琴瑟也。時子游為武城宰,以禮樂為教,故邑人皆弦歌也"◇借指禮樂教化。
1.《論語.雍也》"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武城宰,武城的長官◇借指孔子弟子言偃(字子游)。
1.古代的一種戰車。又名沖車。
1.傳統戲曲腳色行當。丑行的一支。扮演擅長武藝而性格機警﹑語言幽默的男性人物。著重翻跳武技,也講究口齒清楚有力,俗稱"開口跳"。如京劇《三岔口》中的劉利華﹑昆劇《擋馬》中的焦光普。
1.武官中的顯貴。
1.傳統戲曲中用武術表演的搏斗。
1.山名。在四川省成都市城內西北隅。
戲曲腳色行當。旦行的一支。扮演擅長武藝的女子。又有刀馬旦和武旦之分。前者多扎靠”(表示鎧甲),注重身段功架,如《穆柯寨》中的穆桂英、《戰金山》中的梁紅玉等;后者重跌撲翻打,如《十字坡》的孫二娘、《泗州城》中的水母等。
在湖北省西北部。為大巴山分支。西北東南走向,長260多千米。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巖、二十四澗。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為道教名山,宮觀眾多,有金殿以及紫霄、太和、玉虛、南巖、五龍、遇真六宮和復真、元和二觀。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1.武道。運用武力所應遵守的準則。如平定禍亂等。
2.指《武德舞》。
1.雅舞名。多用于宗廟祭禮。
1.科舉時代,皇帝對武科會試錄取的武舉,在殿廷親自進行的考試。
1.商代國王名◇世稱為高宗。盤庚弟小乙之子。相傳少時生活在民間,即位后,重用傅說﹑甘盤為大臣,力求鞏固統治。在位五十九年。
2.古代傳說中仙人名。姓成,名武丁。
1.習武的風尚。
①武士,勇武的人糾糾武夫。②軍人一介武夫。
1.即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屬兵權和調發軍隊的信物。唐人避唐高祖之祖李虎諱改。
1.亦作"武干"。
2.指軍事才干。
1.古代戰車名。
1.武術功夫。多指戲曲中的武術表演。
1.見"武裝工作隊"。
1.軍事方面的功績。
2.指武事。
3.指武力。
4.武術功夫。
1.漢武帝時,為籌集軍費,令民買爵而設的賞官之稱。
1.唐詩人姚合,曾授武功主簿,世稱姚武功。所作詩篇多寫個人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喜為五律,刻意求工。其詩為南宋永嘉四靈和江湖派所師法,稱為"武功體"。
1.習武的處所。
2.收葬敵軍尸體以顯示武功的高壘。
3.廟名。魯武公廟。
4.廟名。晉武公廟。
日本九段圍棋手。八歲學棋。十五歲在重大棋賽中取勝九段棋手。1976年獲本因坊”戰冠軍。1985-1988年連獲四屆本因坊”戰冠軍。1988、1989年獲第一、二屆富士通杯”世界職業錦標賽冠軍。1989-1992年間,連續四次獲得亞洲電視快棋賽冠軍。
1.地名。在陜西商南縣西北。楚懷王三十年,秦昭襄王遺書誘楚王,約會于此,執以入秦。公元前207年劉邦由此入秦。
1.古代武官戴的一種帽子的名稱。相傳戰國趙武靈王效胡服始用。
1.舊時民間教習武藝的處所。
中國的多科性綜合大學。校址在武漢。創辦于1893年,初名湖北自強學堂,后校名幾經更改,1928年改現名。設有研究生院、法學院、經濟學院、外語學院等以及法律學、經濟學、工商行政管理、政治學、化學、數學等系。
湖北省省會。在省境中部偏東、長江與漢江交匯處,京廣鐵路縱貫,漢丹、武大兩鐵路在此交會,武漢長江大橋聯系南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中部水陸交通樞紐,有九省通衢”之稱。1949年市區由漢口、武昌、漢陽三部分合并設市。人口44949萬(1995年)。為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有著名的武漢鋼鐵公司。名勝古跡有東湖、蛇山、龜山、珞珈山、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八七”會議會址、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舊址等。有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高等學校。
1.兇猛強悍。
1.三國蜀諸葛亮死后謚為忠武侯,后世稱之為武侯。
在四川省成都市區西南。西晉末成漢李雄為紀念三國蜀相武鄉侯諸葛亮而建。明初并入劉備的昭烈廟。今祠為1672年重建。前進為劉備殿,供劉備塑像;后進為諸葛亮殿,供諸葛亮貼金像,西側為其子諸葛瞻、孫諸葛尚塑像。兩廂為文武大臣塑像◇夾道側有劉備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指《梁甫吟》。樂府楚調曲名。相傳為諸葛亮作,以抒發未能實現其抱負的悲憤心情。
1.武治;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