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舌尖抵住上顎發出聲音。
2.
動詞
用嘴唇吸。
3.
動詞
仔細辨別。
1.
吮吸;叮咬。
1.出自《洞冥記》有升蕖鴨,赤色,每止於芙蕖上,不食五谷,唯咂葉上垂露。
2.出自《陳州糶米》都是些吃倉廒的鼠耗,咂膿血的蒼蠅。
3.出自《七修類稿·事物四·蚊螢》蚊若蜻蜓,可被其咂乎?
4.出自《保衛延安》孩子挺著脖子拼命地咂(咂奶),咂一口,那女人就牙一咬,臉一抽。
5.出自《蚊蟆》詩咂膚拂不去,繞耳薨薨聲。
2.
品嘗;品辨。
1.出自《水滸傳》武松提起來咂一咂,叫道:“這酒也不好!”
2.出自《滇池邊上的報春花》〔她〕拿起塊櫻桃糖,用大拇指和食指捏著,送到嘴邊上咂一會,抽出來看看。又咂一會,又抽出來看看。
3.
謂嚼食。
1.出自《播火記》〔他〕細細品著酒,咂著花生米,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4.
以舌尖抵齒作聲,表示稱贊、羨慕、驚訝、惋惜等。
1.出自《紅樓夢》玉釧兒獨坐在廊檐下垂淚,一見寶玉來了,便長出了一口氣,咂著嘴兒說道:“噯,鳳凰來了。”
2.出自《未帶地圖的旅人》他帶著一種十分欽佩的神情朝我連連咂了幾聲。
3.出自《長夜》王三少點點頭,兔死狐悲地咂一下嘴唇,沒再說話。
5.
指婦女乳房。參見“咂兒”、“咂咂”。
1.出自《兒女英雄傳》叫兩個孩子分著吃他兩個咂兒。
2.出自《暴風驟雨》劉桂蘭輕輕打一打朝她咂兒上亂蹦亂踢的馬崽子的腿子。
3.出自《白雪遺音·馬頭調·偷情》冰冷的手兒,將奴的咂咂摸。
4.出自《暴風驟雨》娘們也跟著起來,用一條麻袋,裹住她的胸前一對大咂咂。
6.
方言。語助詞,表示請的意思。
1.出自《慣匪周子山》馬紅英:對,(對內喊妻)我說你咂快出來!
2.出自《慣匪周子山》馬紅志:(給謝玉林煙袋)咂抽煙!
1.猶籌集。設法聚集。
1.謂籌款救災。
1.見"籌箸"。
1.考慮斟酌。
1.籌碼;記數的用具。
1.赤色的袞衣。
1.被褥。
1.謂以詩詞相互贈答。
1.應答。
1.以詩文相酬答。
1.唱酬寄贈。
1.應酬接待。
1.酬對﹔對答。
1.應答譬解。
1.答言﹔酬答。
1.應酬取悅。
1.酬值﹐償付所值。
1.亦作"酬諮"。
2.回答詢問。
3.指咨詢﹐訪問。
1.答拜。
1.報答;報償。
1.酬賓的禮物。
1.對答辨析。
1.對答;答辯。
1.亦作"酬賓"。
2.謂向客人敬酒,勸酒。
3.謂商店以優惠價格出售商品。
1.報償,償還。
1.酬唱。
相互寫詩詞贈答互相酬唱。
1.猶酬報。
①酬謝報答叫我如何酬┐穡酬答厚意。②用語言或詩文應答以詩文酬答。③應酬交往忙于工作,很少酬答。
1.款待。
1.亦作"酬德"。
2.報答恩德。
1.匹敵。
1.以酒祭地。
1.祭奠酬謝。
1.亦作"酬對"。亦作"酬對"。
2.應對;對答。
1.謂報答恩德。
1.指舊時奉詔應對詩文。
1.應答,對答。
1.指詩詞應和。
1.亦作"酬功"。亦作"酬功"。
2.獎賞有功勞者。
1.賞賜有功勞者。
1.亦作"酬和"。
2.以詩文相酬答。
3.應和,呼應。
①以詩文往來應答常有酬和之作|相與酬和,相得無比。②應和;呼應暗中酬和。
1.贈送禮物以示棕。
1.謂步他人詩韻續作。
1.猶寄贈。
1.亦作"酬價"。
2.償付代價。
1.臨風的殿宇。
1.人的品格情調。
2.詩文的風格,格調。
3.事物的風味特色。
指風雨適合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