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跨過(阻礙);跳過。
2.
動詞
不按照一般的次序;超出(范圍)。
3.
形容詞
(聲音、情感等)昂揚。
4.
動詞
〈書〉搶奪。
5.
副詞
重復使用,構成“越……越……”的格式,表示程度隨條件的變化或時間的推移而加深。
6.
名詞
周朝國名,原在今浙江東部,后擴展到江蘇、山東。
7.
名詞
指浙江東部。也單指紹興一帶。
8.
名詞
(Yuè)姓。
9.
動詞
經過。
1.
亦作“趏”。
2.
經過;通過。
1.出自《書·召誥》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則至于豐。
2.出自《呂氏春秋·長攻》若燕、秦、齊、晉,山處陸居,豈能逾五湖九江,越十七隘,以有吳哉?
3.出自《西陵遇風獻康樂》詩哲兄感仳別,相送越坰林。
4.出自《淵穎先生碑》越翼日,先生遂生。
5.出自《〈唐宋傳奇集〉稗邊小綴》約越十年,遂詆之至此,亦可異矣!
3.
超過,從后面趕到前面。
1.出自《孔子家語·五儀解》篤行信道,自強不息,油然若將可越而不可及者,君子也。
2.出自《上海文學》彩云罵著大家,可是她很快笑著越過了惠琴。
4.
勝過;超過。
1.出自《上書重諫吳王》是大王威加於天下,而功越於湯武也。
2.出自《責躬詩》超商越周,與唐比蹤。
3.出自《薦布衣陳師道狀》文詞高古,度越流輩。
4.出自《鄭堂札記》謂我朝越宋繼唐,正以有豪杰數輩,得使事三昧耳。
5.
輕捷;敏疾。參見“越勁”。
1.出自《頂羯羅君頌》高材越足,士女所歸。
6.
僭越;不依次序超出。
1.出自《易·系辭下》其稱名也,雜而不越。
2.出自《呂氏春秋·審分》若此則百官恫擾,少長相越,萬邪并起,權威分移。
3.出自《明良論三》賢智者終不得越,而愚不肖者亦得以馴而到。此今日用人論資格之大略也。
7.
遠;背離;違背。
1.出自《書·泰誓上》予曷敢有越厥志?
2.出自《后漢書·宦者傳論》然真邪并行,情貌相越,故能回惑昏幼,迷瞀視聽。
3.出自《陵廟日時朔祭議》與其黷禮越古,貴因循而憚改作,猶天地之相遠也。
8.
冒;沖犯。
1.出自《秋胡詩》嚴駕越風寒,解鞍犯霜露。
2.出自《酉陽雜俎續集·支諾皋下》夜入山林,越兕侵虎,初無所懼。
9.
迂闊;不切實際。
1.出自《國語·魯語上》越哉,臧孫之為政也!
10.
流亡;顛沛。
1.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年》亡人不佞,失守社稷,越在草莽,吾子無所辱君命。
2.出自《幽憤詩》哀煢靡識,越在襁褓。
3.出自《鶻賦》適越在草野,才無能為,尚懷知音,遂作《鶻賦》。
4.出自《奏乞本軍進討劉豫札子》皇圖偏安,陛下六飛時巡,越在海際,天下之愚夫愚婦,莫不疾首痛心。
11.
飄散;散失。
1.出自《左傳·昭公四年》風不越而殺,雷不發而震。
2.出自《淮南子·主術訓》精神勞則越,耳目淫則竭。
3.出自《人物志·九征》氣而不清則越。
4.出自《為裴相公讓官表》承命驚惶,魂爽飛越,俯仰天地,若無所容。
5.出自《云笈七簽》形勞則德散,氣越則道叛。
12.
墜落;失墜。
1.出自《書·盤庚中》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暫遇奸宄。
2.出自《左傳·成公二年》射其左,越于車下;射其右,斃于車中。
3.出自《國語·齊語》小白余敢承天子之命曰“爾無下拜”?恐隕越于下以為天子羞。
13.
治理。
1.出自《書·盤庚下》肆上帝將復我高祖之德,亂越我家。
2.出自《國語·周語下》汩越九原。
14.
傳播;宣揚。
1.出自《國語·晉語八》宣其德行,順其憲則,使越于諸侯。
2.出自《淮南子·俶真訓》暴行越智于天下。
3.出自《經義述聞·爾雅中》揚、越,一聲之轉,故發揚之轉為發越,飛揚之轉為飛越,播揚之轉為播越,激揚之轉為激越,清揚之轉為清越。
15.
指樹蔭。
1.出自《淮南子·精神訓》今夫繇者,揭镢臿,負籠土,鹽汗交流,喘息薄喉。當此之時,得茠越下,則脫然而喜矣。
16.
劫奪,搶劫。
1.出自《書·康誥》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殺越人于貨。
17.
愈加;更加。
1.出自《浣溪沙·贈子文侍人名笑笑》詞歌欲顰時還淺笑,醉逢笑處卻輕顰,宜顰宜笑越精神。
2.出自《西廂記諸宮調》覷衙內結束模樣,越添煩惱。
3.出自《一枝花·妓女蹴踘》套曲紅塵兩袖纖腰倦,越豐韻,越嬌軟。
4.出自《儒林外史》不想到家一載,小兒亡化了,越覺得胸懷冰冷。
18.
與;和。
1.出自《書·大誥》猷!大誥爾多邦,越爾御事。
19.
于;于是。
1.出自《書·大誥》有大艱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靜,越茲蠢。
2.出自《史記·宋微子世家》殷遂喪,越至于今。
3.出自《經傳釋詞·粵越》《爾雅》曰:“粵,于也。”又曰:“粵,於也。”字亦作越。《夏小正》曰:“越有小旱。”傳曰:“越,于也。”于,猶今人言於是也。
20.
發語詞。
1.出自《書·大誥》越予沖人,不卬自恤。
21.
古地名。
1.出自《春秋·桓公元年》夏四月丁未,公及鄭伯盟于越。
22.
古國名。建都會稽(今浙江紹興)。春秋時興起,戰國時滅于楚。
1.出自《左傳·宣公八年》盟吳越而還。
23.
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名。分布于長江中、下游以南,部落眾多,地域極廣,有百越、百粵之稱。
1.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2.出自《雜詩》昔我資章甫,聊以適諸越。行行入幽荒,甌駱從祝發。
24.
指越窯。參見“越窰”。
1.出自《蜀茗詞》越碗初盛蜀茗薪,薄煙輕處攪來勻。
2.出自《以毛公泉一瓶獻上諫議因寄》詩素綆絲不短,越罌腹甚便。
25.
布名。
1.出自《后漢書·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白越三千端,雜帛二千匹。
2.出自《為石仲容與孫皓書》葛越布於朔土,貂馬延乎吳會。
3.出自《論文管見》成都之錦,自與三村之越異其機軸。
26.
姓。春秋時有越石父。見《晏子春秋·雜上二四》。
1.出自《姓解》越,姒姓也。史有越石父,其先夏少齊之后,封於會稽,自號越。
27.
度過;跨過。
1.出自《楚辭·天問》阻窮西征,巖何越焉?
2.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地已并巴、蜀、漢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
3.出自《許國公神道碑銘》汝能越吾界而為盜邪?
4.出自《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四》月明之夕,每見對岸有人影,雖知為鬼,度其不能越,亦不甚怖。
28.
引申為相差,差距。
1.出自《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夫終古不能得國權,與暫得國權而復失之,其利害相越,豈不遠哉!
29.
越……越……疊用表示程度隨條件的發展而發展。
1.出自《二刻拍案驚奇》誰知這些少年心性,吃到興頭上,越吃越狂,那里肯住。
2.出自《儒林外史》這雨越下越大。卻見上流頭一只船冒雨而來。
3.出自《上海的早晨》阿英怕娘越說越傷心,有意打斷她的話頭,說:“娘,你喝點水吧!”
30.
代稱浙江或浙東地區;也專指紹興一帶。
1.出自《別舍弟宗一》詩長仞之象,為越僮所鉤,無便故也。
2.出自《書信集·致宋崇義》越客采明珠,提攜出南隅。
31.
代稱廣東、廣西地區;或泛指南方。
1.出自《論衡·物勢》長仞之象,為越僮所鉤,無便故也。
2.出自《古風》越客采明珠,提攜出南隅。
1.想想前面,又想想后頭。形容反復思念。
2.指反復考慮。
1.猶思存。《詩·鄭風·出其東門》"雖則如荼,匪我思且。"鄭玄箋"匪我思且,猶非我思存也。"馬瑞辰通釋"且即徂之渻借,故《箋》謂且猶存。《釋文》且音徂,引《爾雅》'徂,存也'為證。"一說"且"為語助(音jū),見朱熹集傳。
1.思念父母。亦泛指思念親人。
1.思念之情。
1.悲秋。
1.周初,召公巡行鄉邑,在棠樹下決獄理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身后,人民留著棠樹不伐,作《甘棠》詩懷念他。見《史記.燕召公世家》◇稱賢者或先人所種之樹為"思人樹"。因見樹則思慕其人,故稱。
1.極言文思充沛。
1.省察;考慮。
1.思戀異性的男子。
2.憂思善感之士。
1.琴曲名。相傳為周文王所作。見漢蔡邕《琴操.文王思士》。
1.猶心事。
1.思量籌劃。
1.思考探求。
1.深思。
1.思念故土。
1.三國魏曹植封陳思王,簡稱"思王"。
1.思念想望。
2.思慕向往。
1.亦作"思維"。
2.思量。
3.指想念。
4.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思維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是從社會實踐中產生的。
1.菩提樹的別名。又稱貝多。相傳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沉思坐化成佛,故稱。
①與感性認識”相對。指理性認識,即思想;或指理性認識的過程,即思考。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包括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通常指邏輯思維。②與存在”相對。指意識、精神。
思維借以實現的形式。概念、判斷、推理、證明是不同的思維形式。具有不同結構的判斷形式、推理形式、證明形式也是不同的思維形式。在具體思維中,思維形式和思維內容總是結合在一起的,既不存在沒有思維形式的思維內容,也不存在沒有思維內容的思維形式。但是思維形式對于思維內容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因此邏輯學可以把思維形式抽出來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
1.才思學識。
1.指文學作品的情趣﹑意味。
1.心無邪意;心歸純正。
1.猶理解。
1.杜仲的別名。
1.漢苑名。相傳為漢文帝所建。
①思維活動的結果。屬于理性認識。一般也稱觀念”。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一切根據和符合于客觀事實的思想是正確的思想,它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反之,則是錯誤的思想,它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阻礙作用。②想法;念頭他早就有進大學深造的思想。③進行思維活動昨天下午,當代最偉大的哲學家停止思想了。
人們在一定世界觀指導下觀察、研究事物和現象所遵循的規則和程序。是關于主觀反映客觀即認識世界的方法。思想方法與世界觀、認識論是一致的。因世界觀不同存在著不同的思想方法。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是馬克思主義根本的思想方法。
也稱假想實驗方法”。人們按照真實實驗或實物實驗的模式,在已有科學知識基礎上,在思想中將研究對象置于理想化條件或在假想的實驗儀器設備下加以操作,考察其運動變化過程,發現其規律的研究方法。可分為不可物化型和可物化型。
一定階級或一定社會集團的思想觀點的總和。表現形式有政治、哲學、藝術、道德、宗教等。是社會意識的一部分。由社會存在決定并反映社會存在。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存在起著巨大的反作用。不同思想體系對社會發展起著不同的阻礙或推動作用。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是共產主義。
雕塑。法國羅丹作于1880-1900年。原為《地獄之門》組雕的一部分。作品塑造了一個強健有力的勞動男子,痛苦地彎著腰,屈著膝,坐在地獄之門”的上面,右手托腮,嘴咬著自己的手,在為人類的一切煩惱冥思苦想。
1.憂思;思慮。
2.思念之情。
3.思戀愛慕之心。
1.亦作"思元"。
2.研求妙理『張衡有《思玄賦》。
1.尋思,思忖。
1.臺名。
1.希望人臣進言。
1.猶懷疑。
1.想著道義。
2.思辨能力。
3.研求要旨,探究大義。
1.想念。
1.理解;想象。
1.思索尋求。
1.神思縱逸。
1.心思用意。
1.考慮長久之道。
1.思慕詠嘆。
1.悲傷憂愁。
1.考慮范圍。
1.見"思玄"。
1.謂追思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