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鑰匙。
2.
名詞
〈文〉鎖。
1.
門下上貫橫閂、下插入地的直木或直鐵棍。
1.出自《方言》戶鑰,自關之東,陳楚之間謂之鍵,自關之西,謂之鑰。
2.出自《孝經·五刑》五刑之屬三千。
3.出自《說文·門部》??,關下牡也。
2.
鎖。
1.出自《太平御覽》鑰施懸魚,翳伏淵源,欲令楗閉如此。
2.出自《芝田錄》門鑰必以魚,取其不瞑目守夜之義。
3.出自《履園叢話·雜記下·琴心曲》高城夜靜沈魚鑰,桂花流影驚飛鵲。
3.
關;鎖閉。
1.出自《新論·防欲》嗜欲之萌,耳目可關,而心意可鑰。
2.出自《題四明金鵝寺壁》詩方丈有門出不鑰,見個山童露雙腳。
3.出自《放魚書所鑰戶》詩高卻垣墻鑰卻門,監丞從此罷垂綸。
4.
留守,鎮守。
1.出自《齊東野語·父執之禮》韓魏公留鑰北京日,李稷以國子博士為漕,頗慢公。
5.
鑰匙。
1.出自《新唐書·李抱真傳》乃遽以印鑰上監軍,始發喪。
2.出自《宋史·忠義傳一·董元亨》我有死耳,鑰不可得也。
6.
關鍵,樞要。
1.出自《徐霞客游記·粵西游日記四》又半里,有村在山北之麓,其名曰金村,乃是站之當鑰者。
1.指秦檜。《戰國策.秦策四》載﹐齊﹑韓﹑魏攻秦﹐昭王割三城以求和﹐且曰"寧亡三城而悔﹐無危咸陽而悔也。"南宋丞相秦檜割地媚金以求偏安﹐事類昭王。秦都咸陽而檜姓秦﹐故時人以"咸陽"稱之。
1.秦孝公時所筑的宮殿。又稱信宮。
2.泛指帝王宮殿。
1.《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屠咸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以"咸陽火"為兵燹之典。
1.即西渭橋『建元三年始建,因與長安城便門相對,也稱便橋或便門橋。故址在今咸陽市南。唐代稱咸陽橋,當時送人西行多于此相別。
在陜西省中部、渭河沿岸,隴海、咸銅兩鐵路交點。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秦置縣,并為國都。1952年設市。人口822萬(1995年)。市東有秦國都城遺址。北部畢郢塬多古代帝王陵墓,有茂陵、昭陵、乾陵等。
1.堯樂《咸池》與帝嚳樂《六英》的并稱。
2.泛指古樂。
1.見"咸英"。
1.見"咸與維新"。
1.《書.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殲厥渠魁,脅從罔治。舊染污俗,咸與惟新。"孔傳"言其余人,久染污俗,本無惡心,皆與更新。"后因以"咸與維新"謂對一切受惡習影響或犯罪的人都準予改過自新或革故圖新。
1.咸池和虞淵的并稱。神話傳說謂日浴于咸池,至于虞淵乃為黃昏。亦偏指虞淵。
1.即咸鴨蛋。因用杬木皮汁和鹽腌漬,故名◇來也用米湯和入鹽草灰腌漬。
1.古樂《咸池》與《云門》的并稱。相傳黃帝樂有《云門》。二者連舉,泛指古樂。
1.含鹽分的汁水。
1.周人占夢法的一種。
1.謂皆依次序行事。
1.十二律中太簇律的第十九律。參閱《隋書.律歷志上》。
1.亦作"咸葅"。
2.咸菜。
1.見"咸菹"。
1.形容頻進讒言。
1.喧擾。亦指喧擾聲。
1.拉扯撕剝。
2.特指剝取割裂他人的詩文。
1.摘錄補充。
1.見"挦扯"。
1.扯住頭發。
1.扯頭發﹐打耳光。形容兇悍。
1.形容下大雪。
1.猶尋章摘句。搜求﹑摘取片斷辭句。
1.猶挦扯。
1.謂拔毛整治。
1.裝呆賣傻。
1.呆呆,呆滯。
1.胡纏;死皮賴臉地糾纏。
1.見"涎瞪瞪"。
1.謂嬉皮笑臉地瞪大著(眼睛)。
1.亦作"涎鄧鄧"。
2.說話時口沫飛濺的樣子。
3.貪饞的樣子。
1.唾液。
1.指粘滑的汁液。
1.貪圖利益。
1.厚臉皮。
2.指厚臉皮的人。
3.嬉皮笑臉。
1.嬉皮笑臉,擠眉弄眼。形容輕佻相。
1.吐絲。
1.廣闊無涯貌。
1.猶嬉皮笑臉。
1.口水。
1.貪婪地盯著。謂垂涎,覬覦。
1.見"涎皮涎臉"。
1.亦作"涎皮賴臉"。亦作"涎臉涎皮"。
2.嬉皮笑臉;厚著臉皮跟人糾纏。
1.口水。
1.唾液。借指話語。
1.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