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提出或商量(須要共同遵守的事)。
2.
動詞
邀約。
3.
名詞
約定的事;共同訂立、須要共同遵守的條文。
4.
動詞
限制使不越出范圍;拘束。
5.
形容詞
儉省。
6.
形容詞
簡單;簡要。
7.
動詞
約分,用公約數去除分子和分母使分數簡化。
8.
副詞
大約,大概。
1.
纏束;環束。
1.出自《詩·小雅·斯干》約之閣閣,椓之橐橐。
2.出自《戰國策·齊策六》魯連乃書,約之矢以射城中。
3.出自《美女篇》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
4.出自《春晚從李長史游開道林故山》詩古藤依格上,野徑約山隈。
2.
繩子。
1.出自《左傳·哀公十一年》人尋約,吳發短。
2.出自《老子》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3.出自《鹖冠子·天權》故先王之服師術者,呼往發蒙,釋約解刺,達昏開明而且知焉。
3.
約束;檢束。
1.出自《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
2.出自《淮南子·原道訓》約而能張,幽而能明。
3.出自《唐故檢校尚書左仆射右龍武軍統軍劉公墓志銘》蜀人苦楊琳寇掠,公單船往說,琳感欷,雖不即降,約其徒,不得為虐。
4.出自《新唐書·文藝傳中·宋之問》及之問、沈佺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
4.
阻止;攔阻。
1.出自《戰國策·燕策二》秦召燕王,燕王欲往。蘇代約燕王……燕昭王不行。
2.出自《史記·蘇秦列傳》母不能制,舅不能約。
3.出自《魏書·序紀·昭成帝》時河冰未成,帝乃以葦絙約澌,俄然冰合。
4.出自《晚望》詩萬松不掩一楓丹,煙怕山狂約住山。
5.
少;省減;簡約。
1.出自《孫子·虛實》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
2.出自《戰國策·楚策一》昔者先君靈王好小要,楚士約食,馮而能立,式而能起。
3.出自《漢書·文帝紀》漢興,除秦煩苛,約法令,施德惠。
4.出自《文心雕龍·宗經》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
5.出自《敘清河郡君》平居謹于財,不妄用,自奉甚約。
6.出自《〈學人談治學〉代序》有了這種精神,才能從博到約,從淺入深。
6.
簡要;簡單。
1.出自《管子·桓公問》事約而易從,求寡而易足。
2.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賢,然而孟施舍守約也。
3.出自《世說新語·賞譽》武元夏目裴王曰:“戎尚約,楷清通?!?/p>
4.出自《答范景仁書》彼《素問》病原之說雖佳,恐漫汗支離,不若此道之為明且約也。
7.
貧困。
1.出自《論語·里仁》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2.出自《史記·張耳陳馀列傳論》然張耳、陳余始居約時,相然信以死,豈顧問哉。
3.出自《與衛中行書》始相識時,方甚貧,衣食於人……日月有所入,比之前時,豐約百倍。
4.出自《講義·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章》然觀世人,窮約的他也混過一生,富貴的他自道受用一生。
8.
卑微;卑下。
1.出自《國語·吳語》夫固知君王之蓋威以好勝也,故婉約其辭,以從逸王志。
2.出自《晏子春秋·外篇下四》孔子拔樹削跡,不自以為辱;窮陳蔡,不自以為約。
3.出自《新唐書·崔寧傳》會寧遣使至,獻繒錦數萬,辭卑約甚。
9.
以語言或文字訂立共同應遵守的條件。
1.出自《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
2.出自《漢書·高帝紀上》初,懷王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3.出自《新唐書·宦者傳上·楊復光》復光在軍,請判官吳彥宏約賊降。
4.出自《春懷示鄰里》詩屢失南鄰春事約,只今容有未開花。
10.
邀結;邀請。
1.出自《孟子·告子下》我能為君約與國,戰必克。
2.出自《戰國策·秦策一》趙固負其眾,故先使蘇秦以幣帛約乎諸侯。
3.出自《韓詩外傳》魏成子食祿千鐘,什一在內,九在外,以聘約天下之士。
4.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張家兒子見說,急約親戚幾人飛也似到山上來認。
5.出自《雷雨》他把我們約來的。
11.
置辦配備。
1.出自《戰國策·齊策四》於是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
2.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乃請賓客,約車騎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12.
屈折內縮。
1.出自《楚辭·招魂》土伯九約。
2.出自《酉陽雜俎·蟲篇》申王有肉疾,腹垂至骭……至暑月,常鼾息不可過。玄宗詔南方取冷蛇二條賜之。蛇長數尺,色白,不螫人,執之冷如握冰。申王腹有數約,夏月置於約中,不復覺煩暑。
13.
求取。
1.出自《商君書·修權》夫廢法度而好私議,則奸臣鬻權以約祿。
2.出自《史記·趙世家》昔者舜舞有苗,禹袒裸國,非以養欲而樂志也,務以論德而約功也。
14.
估量。
1.出自《自題小草亭》詩綠醅量盞飲,紅稻約升炊。
2.出自《泊冷水浦》詩前日放船湘口步,約到衡州來日午。
15.
涂飾。
1.出自《詠歌姬》薄鬢約微黃,輕紅澹鉛臉。
2.出自《瑞龍吟》詞侵晨淺約宮黃,障風映袖,盈盈笑語。
16.
掠,拂過。
1.出自《獨釣》詩露排四岸草,鳳約半池萍。
2.出自《菩薩蠻》詞風簾燕舞鶯啼柳,妝臺約鬢低纖手。
3.出自《浣溪沙》詞風約簾衣歸燕急,水搖扇影戲魚驚。
4.出自《題畫》詩天風縹緲約飛泉,千尺晴虹拂紫煙。
17.
籠罩。
1.出自《鳳棲梧》詞起上小樓觀海氣,昏昏半約漁樵市。
2.出自《蘭陵王·渭城朝雨》詞秋千小,不系柳條,惟有輕陰約飛絮。
18.
大略;大約。
1.出自《三國志·魏志·華佗傳》疾者前入坐,見佗北壁縣此蛇輩,約以十數。
2.出自《贈張童子序》二經章句僅數十萬言,其傳注在外,皆誦之,又約知其大說。
3.出自《三峽之秋》這說明它們是新的,約成于第三紀。
19.
數學上的約分。參見“約分”。
20.
姓。古有約續。見《通志·氏族五》。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五》約氏,《韓子》古賢人約續、馬融妾約氏。
21.
指防水、攔水的堤壩。
1.出自《宋史·河渠志一》請如宋昌言策,於二股之西置上約,擗水令東。
22.
引申為衰減。
1.出自《呂氏春秋·審時》是故得時之稼興,失時之稼約。
1.大痛之后未全部消失的痛楚。
1.殘剩的唾沫。比喻別人說過的話。
1.猶馀音。
1.除此以外。
1.馀剩未盡的威力。
1.留下的耐人回想不盡的意味。
2.馀留的氣味﹑味道。
1.遺留下來的文章﹑文字。
1.古水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鄂爾渾河。
1.猶遺跡。
1.其他事務。
1.其他物品。
2.眾多的物品。
3.多馀的物品。
1.猶殘喘;殘生。
2.指正項利息以外的一種附加利息。
1.沒有改掉的﹑遺留的習染﹑風尚。
1.指身后的喜慶。
1.空閑;閑暇。
1.空閑。
1.殘霞。
1.剩下。
1.見"余閑"。
1.直角三角形任意一銳角的鄰邊和斜邊的比,叫做該銳角的馀弦,用cos(角)表示。參見"三角函數"。
關于三角形的任意一邊的平方等于其他兩邊的平方和減去這兩邊與它們夾角的余弦的積的兩倍的定理。即a2=b2+c2-2bc玞os玜,b2=c2+a2-2cacosb,c2=a2+b2-2abcosc。
1.見"余羨"。
1.殘留的香氣。
2.濃郁的香氣。
3.其他香氣。
4.馀下的香料。
1.馀音。
1.見"余音繞梁"。
1.見"余音繞梁"。
1.不盡之思。
1.指衰亂現象。
1.古代天子居喪時的自稱。也寫作"予小子"。
2.古代天子及諸侯王對先王或長者的自稱。
1.猶后效。
1.指微笑。
1.殘留的香味。
1.謂其他罪行。
1.未盡的興致。
2.指宴會或會議后的文娛活動。
1.指吃剩的食物。
1.謂傳留后世的德行。
1.《楚辭.漁父》"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后因以"余醒"指酒馀猶醒,以比喻不隨濁世浮沉。
1.濃密的樹蔭。引申指蔭庇。
1.殘存的花朵。
1.墻壁。
1.指祀神所用過的米。
1.指夕陽。
1.剩馀的積蓄。
1.留傳給后世的部分。
2.猶后裔。
3.指次要的部分。
1.無限的美。
1.猶馀香。
1.馀酒未醒。
1.未消盡的煙氣。
1.體態無限嬌美。
2.指殘花。
1.謂未盡的話語。
2.其他的話;別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