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因由,原因。
2.
介詞
〈書〉因為;為了。
3.
名詞
緣分,宿命論者指人與人命中注定的遇合機會,泛指人與人或人與事物之間結成關系的可能性。
4.
動詞
〈書〉順著;沿著。
5.
連詞
〈書〉因為。
6.
名詞
邊。
1.
物之邊沿。
1.出自《周書·王羆傳》嘗有臺使,羆為其設食。使乃裂其薄餅緣。
2.出自《觀漁》網之緣,出水可寸許,緣愈狹,魚之躍者愈多。
3.出自《從文自傳·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等到田中成熟禾穗已空,新谷裝滿白木淺緣方桶時,便把新谷傾倒到大曬谷簟上來,與佃戶平分。
4.出自《古城的憂郁·蠱惑》大女兒站在桌子邊,把一個小腦袋擱在桌緣上。
2.
繞著;沿著。
1.出自《荀子·議兵》限之以鄧林,緣之以方城。
2.出自《奉贈張荊州》詩邑西有路緣石壁,我欲從之臥穹嵌。
3.出自《論綱梢欠折利害狀》諸新錢綱及糧綱,緣路不得勒令住岸點檢。
4.出自《高高的白楊樹·在果樹園里》堅硬的井沿石上,給井繩已磨出一條極深的凹槽,井繩緣著這條凹槽滑下去,拉上來,日子越久,凹槽就越深。
3.
攀援。參見“緣木”、“緣木求魚”。
1.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趙主父令工施鉤梯而緣播吾。
2.出自《連昌宮詞》荊榛櫛比塞池塘,狐兔驕癡緣樹木。
3.出自《明史·云南土司傳一·曲靖》友德以精兵蹙之,蠻眾皆緣壁攀崖,墜死者不可勝數。
4.出自《畫夢錄·墓》菜圃里的江豆藤還是高高的緣上竹竿。
4.
循;順。
1.出自《管子·侈靡》故緣地之利,承從天之指。
2.出自《鹽鐵論·刑德》法者,緣人情而制,非設罪以陷人也。
3.出自《后漢紀·章帝紀上》后性敏給,稱譽日聞,太后緣上意,乃立為后。
4.出自《為宰相韓琦等議濮安懿王合行典禮狀》伏以出於天性之謂親,緣於人情之謂禮。
5.
憑借;依據。
1.出自《荀子·正名》征知則緣耳而知聲可也,緣目而知形可也。
2.出自《后漢書·班超傳》徐干謂超曰:“邑前親毀君,欲敗西域,今何不緣詔書留之,更遣它吏送侍子乎?”
3.出自《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朝廷每一令下,其意雖善,在位者猶不能推行,使膏澤加於民。而吏輒緣之為奸,以擾百姓。
4.出自《宋艷·叢雜》幼學胡琴數曲,遂能緣其聲以通其調。
6.
因為。
1.出自《白虎通·喪服》天子崩,赴告諸侯者何?緣臣子喪君,哀痛憤懣,無能不告語人者也。
2.出自《客至》詩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3.出自《題西林壁》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出自《琵琶記·祝發買葬》你將頭發剪下,將頭發剪下,又跌倒在長街,都緣我之罪。
5.出自《書信集·致黎烈文》夫盤古開辟天地時,何嘗有開明書店,但竟毅然破例開張者,蓋緣可以賺錢——或作“紹介文化”——耳。
7.
原故;理由。
1.出自《鹽鐵論·刑德》故輕之為重,淺之為深,有緣而然。
2.出自《論衡·本性》然而性善之論,亦有所緣。
3.出自《資治通鑒·晉武帝太康元年》臣以為皓已來降,無緣空圍石頭。
8.
牽連。
1.出自《新唐書·韋思謙傳》小則身誅,大則族夷,相緣共坐者庸可勝道?
9.
機緣;緣分。
1.出自《文選·謝靈運〈還舊園作見顏范二中書〉詩》長與歡愛別,永絕平生緣。
2.出自《掛枝兒·緣法》有緣千里會,無緣對面遙。
3.出自《歸田瑣記·小李將軍畫卷》自幸前后三十年,眼力頗有所進,不虛此一段翰墨緣。
4.出自《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我因此一病,卻完全改了樣子,從此不再與肥胖為緣,成了個小猴兒精了。
10.
佛教語。對“因”而言,佛教謂事物生起或壞滅的主要條件為因,輔助條件為緣。
1.出自《止觀輔行傳弘決》親生為因,疏助為緣。
11.
量詞。多用于衣服、袈裟。
1.出自《謝敕賚納袈裟啟》蒙賚郁泥納袈裟一緣。
12.
佛教語。塵緣的簡稱。謂心識所緣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之境。
1.出自《華山女》詩仙梯難攀俗緣重,浪憑青鳥通丁寧。
2.出自《續夷堅志·延壽丹》服藥后,當萬緣不染。
1.隱藏不露。
1.謂隱退遠避。
1.隱匿沉默。
1.斂藏;隱藏。謂不為人所知。
1.收藏軍旗。謂息兵罷戰。
1.古代兵書《六韜》﹑《玉鈐篇》的并稱◇因以泛指兵書。
2.借指用兵謀略。
3.借指武將。
1.隱匿潛伏。
1.謂隱藏實情。
1.緘口不言。
1.隱匿音信蹤跡。謂不被人所見聞。
1.謂度量大。
1.深藏地下的樹。謂千年老樹。
1.封藏。
1.珍藏。
1.掩蓋玉的疵病。謂隱瞞瑕過。
1.掩蓋霞光。謂失去彩色的光芒。
1.古代射獵用的皮護臂。
1.掩藏才謀。
1.戲劇腳色名。副凈。
1.猶言隨順。
1.元明兵制。元初,發民為兵,令貧富相兼應役,有正軍戶和貼軍戶,正軍戶合二三而出一人,貼軍戶貼出錢以津貼正軍戶。明時,貼軍戶則成為候補軍戶,正軍死,貼戶丁補。
1.挨近;靠攏。
2.緊緊地挨著。
1.指管理錢庫的人。
1.緊靠里面。
2.夾衣里子。
3.指夾衣。
1.合乎情理。
1.盡力;出力。
1.猶貼現。
1.貼出的條例。
1.臉和臉相貼。
2.釘在門窗框和墻壁接合處的木條或木板。
1.親近愛戀。
1.近鄰;隔壁鄰居。
1.書法用語。謂"零"字和與之相類似的字的最后一點要點得妥貼。
1.謂遵紀守法。
1.張掛的字畫條幅之類。落,指垂掛之物。
1.唐宋時任命大臣用黃白麻紙頒詔,如有改動,則須改貼重寫,叫做"貼麻"。
1.因米的成色差而以米貼補。
1.貼經和墨義。兩者均為科舉考試方式。
1.謂補貼交納(息錢)。
1.貼補賠償。
1.謂就近服刑。
1.平伏;平整。
1.謂充實茶鋪。鋪,指茶鋪,轉運茶葉的驛站。
1.合乎準則或實際。
1.典錢;質錢。
2.找還的馀款。俗稱找頭。
3.貼補錢財。
1.猶言賠錢貨。舊俗對女孩子的貶稱。
1.謂以桑葉巧蓋蠶身,驗其食否而決定其是否將登簇。
非常符合實際;確切形容貼切|措辭貼切。
1.親近。
1.安然;平靜。
1.謂牢牢地著上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