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勇敢有膽量,不怕危險或困難。
2.
名詞
清代稱戰爭時期臨時招募,不在平時編制之內的兵。
3.
名詞
(Yǒng)姓。
1.
亦作“勈”。
2.
勇敢;勇猛。
1.出自《書·仲虺之誥》天乃錫王勇智,表正萬邦。
2.出自《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3.出自《三國志·魏志·龐德傳》每戰,常陷陳卻敵,勇冠騰軍。
4.出自《示蔡天啟》蔡子勇成癖,能騎生馬駒。
5.出自《雙槐歲鈔·何左丞賞罰》東莞謝用賓京錄何左丞真遺事言:“……真第三子貴曰何三舍者,與從簡皆勇而有謀,素相合,從簡力請貴同往,密為表餌之術,成奴曰阿巢者甘焉。”
3.
果敢;決斷。
1.出自《韓非子·解老》得事理則必成功,得成功則其行之也不疑,不疑之謂勇。
2.出自《禮記·樂記》臨事而屢斷,勇也。
4.
勇士;士兵。
1.出自《釋誨》帶甲百萬,非一勇所抗。
5.
清代地方招募的兵卒亦稱“勇”。
1.出自《臆譚·治兵》今日所募之勇,幾遍天下。
2.出自《清史稿·兵志三》道咸間粵匪事起,各省多募勇自衛,張國梁募潮州勇丁最多。
6.
踴躍。
1.出自《并州新修永濟橋記》命行眾悉,勇輸其有。
1.耗費凈盡。
1.謂掠奪。
1.亦作"淘碌"。
2.銷蝕。多指色欲傷身。
1.見"淘淥"。
1.沖洗濾過。
2.指保留好的﹐除去壞的。
3.疏浚。
1.淘米用具。
1.洗米。
2.酒名。
1.掏摸。原指偷竊,后來凡用不正當的手段取得錢財,都稱淘摸。
1.淘米器。
1.猶熏陶;熏染。
1.沖刷沙礫;汰除沙礫。
2.淘沙取金。
1.見"淘沙取金"。
1.淘金。
1.耗費精神。
1.吵架拌嘴。
1.謂捕魚。
1.沖洗;清除。
1.撈尋。
①洗凈;洗去雜質以水淘汰令凈|珠玉或當淘汰后,秕糠應在播揚初。②去掉差的、不適宜的,保留好的、合適的淘汰不合適的內容|自然淘汰。
1.大水貌。
2.和樂貌。
3.方言。猶嘮叨。
1.謂索取財物。
1.洗濯。引申為保留好的,除掉壞的。
1.亦作"淘瀉"。
2.傾吐;發泄。
1.見"淘寫"。
1.猶淘空。
1.折騰;鬼混。
1.沖擊。
1.宋明間江南地區的講唱技藝。
1.淘洗。
1.糾絞繩索。
1.醉貌。
2.歡樂貌。
1.祭奠。
1.謂同時連綴祭諸神。
2.吃喝。
1.泛指小鼓。
1.鼗鼓和木鐸。古代察賢和征詢民意時用。
1.鼗鼓的旁耳。鼗如鼓而小,有兩耳。持其柄而搖之,則兩耳還自擊。
1.有柄的小鼓。以木貫之,搖之作聲。古祭禮用的一種樂器。亦指鼗鼓之聲。
1.鼓名。
1.鼗鼓與鼙鼓。二者均小鼓。
1.《論語.微子》"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漢,少師陽﹑擊磬襄入于海。""播鼗武"指殷時搖小鼓的樂師名武的人◇以"鼗武"借指精于本職工作的能人。
1.鼗鼓之聲。古代陣法作戰中用以整行伍。
1.找人作保。
1.討伐﹑懲治暴亂。
1.懲治悖逆。
1.探討本源。
1.指占便宜或取巧。
1.搜捕。
1.研討﹑裁奪。
1.謂求得好預兆。
1.博得喝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