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水冒出;云氣向上升。
2.
動詞
像水涌般地出現。
3.
名詞
波峰呈半圓形,波長特別大、波速特別高的海浪。
4.
名詞
(Yǒng)姓。
1.
亦作“湧”。
2.
水奔涌、翻騰。
1.出自《上林賦》其南則隆冬生長,涌水躍波。
2.出自《世說新語·雅量》謝太傅盤桓東山時,與孫興公諸人泛海戲,風起浪涌。
3.出自《秋興》詩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4.出自《海燕》那夜,有三至四級風,云飛得很快、很低,有時簡直碰到涌起的浪頭。
3.
滿溢。
1.出自《素問·五常政大論》流衍之紀,是謂封藏……其動漂泄沃涌,其德凝慘寒氛。
4.
比喻物價騰貴。參見“涌貴”。
1.出自《重陽后半月忽變奇寒鄉人御冬之計多未辦》詩敢論酒價涌,束薪逾桂芳。
5.
嘔吐;使嘔吐。
1.出自《素問·五常政大論》卑監之紀,是謂減化……其動瘍涌分潰癰腫,其發濡滯。
2.出自《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中風總括》痰壅不下吐為先。
6.
古水名。夏水支流,通長江。約在今湖北省監利市境。已湮。
1.出自《左傳·莊公十八年》閻敖游涌而逸。
7.
泉水向上噴出。
1.出自《上林賦》醴泉涌於清室,通川過於中庭。
2.出自《論衡·狀留》泉暴出者曰涌。
3.出自《贈張華》詩俯臨清泉涌,仰觀嘉木敷。
4.出自《雜體詩·效張協〈苦雨〉》丹霞蔽陽景,綠泉涌陰渚。
8.
引申指云、霧、煙、氣等上騰冒出。
1.出自《劇秦美新》玄符靈契,黃瑞涌出。
2.出自《雜詩》騰云似涌煙,密雨如散絲。
3.出自《廣絕交論》故??缊相感,霧涌云蒸;嚶鳴相召,星流電激。
4.出自《新唐書·王義方傳》是時盛夏,濤霧蒸涌。
9.
泛指其他事物突然冒出、升起。
1.出自《水滸傳》智深走到半山亭子上,坐了一回,酒卻涌上來。
2.出自《宿九仙山》詩夜半老僧呼客起,云峰缺處涌冰輪。
3.出自《長春集·訪武鋼》人定信然凌造化,四方沸地涌高樓。
1.耕種。
1.鉯和耒。泛指農具。
1.鋤和犁。借指耕作。
2.鏟除﹐整治。
1.猶殺戮。
1.見"鉯麑"。
1.鏟除﹐誅滅。
1.該被誅除的壞人。
1.見"鉯麑"。
1.亦作"鉯霓"。
2.春秋時晉國力士。
3.泛指刺客。
1.鉯和耨。借指耕作。
1.剪除強暴。
1.鉯和閐。借指耕作。
1.春秋時魯國叔孫氏的車夫名。狩獵時曾獲麟。
1.鋤頭。
1.見"鉯铻"。
1.形容物體像鋸齒那樣的不平正。
1.見"鉯煙"。
1.見"鉯耰"。
1.亦作"鉯櫌"。
2.鉯和耰。鋤田去草和碎土平地的農具。
3.借指耕作。
1.鋤地﹐種田。
1.亦作"鉯吾"。
2.互相抵觸﹐格格不入。
3.櫛齒狀物。
1.猶耕種。
2.猶整治。
3.鏟除﹐消滅。
1.剪除﹔整治。
1.該被誅除的敗家子。
1.多盛貌。
柔美;婀娜風光旖旎|萬般旖旎|旖旎鄉|垂柳旖旎|旖旎春如錦。
1.用香料制作的假山。
1.猶言溫柔鄉。
1.停船泊岸。
1.停泊船只。
1.謂乘船。
1.停泊船只。
1.陷害。
1.咬噬。
2.毀傷;陷害;傾軋。
1.咬嚼。比喻吟詠玩味。
1.咬噬。
1.疾怒;暴怒。
1.傳統戲曲中緊拉慢唱的一種板式。京劇二黃﹑西皮均有義,一般表現激動﹑喜悅或悲憤情緒。
1.猶義師。
2.古時統治階級為保衛其利益而臨時組織的武裝。
3.以恢復被推翻的王朝為宗旨而組織起來的軍隊。
4.宋代的一種鄉兵。
1.見"義無反顧"。
辭推辭。道義上不允許推托拒絕抗擊日寇侵略是每個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職責。
1.隋以后各地為備荒而設置的糧倉。
1.牙齒脫落或拔除后,為恢復咀嚼功能所鑲補的假牙。
1.正義之辭。
1.漢魏時稱胡羌等少數民族歸附朝廷為"義從"。取歸義從命之意。
2.稱由胡羌丁壯組成的軍隊。
3.自愿從軍者。
4.依附。
1.謂為人正直忠貞。
1.舊時由私人或團體設置埋葬貧民的公共墳場。
1.猶假帝。《史記.項羽本紀》"項王使人致命懷王。懷王曰'如約。'乃尊懷王為義帝。"明楊慎《丹鉛總錄.史籍.義帝》"項羽立楚王孫心為帝,以從民望。不曰楚帝,而曰義帝,猶義父義子之稱。"明謝肇渏《文海披沙》"項羽尊懷王為義帝,猶假帝也。"一說,眾所尊戴者曰義,故稱義帝。見宋洪邁《容齋隨筆.人物以義為名》。
1.佛教語。猶真諦。
1.佛教語。佛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