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用開水等澆,水流撞擊。
2.
動詞
向上鉆。
3.
動詞
指沖喜。
4.
動詞
猛烈地撞擊(多用于對對方思想感情的抵觸方面)。
5.
形容詞
幼小(多用于帝王或帝王之子)。
6.
名詞
(湘語)山區里的平地。
7.
名詞
通行的大道;重要的地方。
8.
動詞
快速向前闖。
9.
動詞
沖洗;沖擊。
10.
動詞
互相抵銷。
11.
動詞
使顯影。
12.
名詞
太陽系中,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余的某一個行星(如火星、木星或土星)運行到跟地球、太陽成一條直線而地球正處在這個行星與太陽之間的位置時,叫作沖。這時,這個行星日落時從東方升起,日出時從西方落下。
1.
同“沖”。
2.
交通要道。又指處于要沖。
1.出自《左傳·昭公元年》〔子晰〕欲殺之而娶其妻。子南知之,執戈逐之。及沖,擊之以戈。
2.出自《漢紀·高帝紀一》天下之郡,陳留當沖,四通五達之郊也。
3.出自《魏都賦》內則街沖輻輳,朱闕結隅。
4.出自《六國論》韓魏塞秦之沖,而蔽山東之諸侯。
5.出自《與熊耐荼書》三峰之下,弟所愿棲遲而卒歲者,而土瘠差煩,地沖民貧,非所以為后人計。
3.
突襲;沖擊。又指撞擊,敲擊。
1.出自《六韜·敵武》敵人逐我,發我車騎沖其左右。
2.出自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威王問》錐行者,所以沖堅毀銳也。
3.出自《呂氏春秋·貴卒》吾丘鴆衣鐵甲操鐵杖以戰,而所擊無不碎,所沖無不陷。
4.出自《論衡·言毒》天地之間,毒氣流行,人當其沖,則面腫疾,世人謂之火流所刺也。
5.出自《答張徹》詩防泄塹夜塞,懼沖城晝扃。
6.出自《晏子春秋·外篇下九》景公為大鐘,將縣之。晏子、仲尼、柏常騫三人朝,俱曰:“鐘將毀。”沖之,果毀。
4.
謂直朝某一方向而去。
1.出自《胡笳十八拍》殺氣朝朝沖塞門,胡風夜夜吹邊月。
2.出自《孫公談圃》隋開汴河,其勢正沖今南京,至城外,迂其勢以避之。
3.出自《溫州的蹤跡》那瀑布從上面沖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幾綹;不復是一幅整齊而平滑的布。
5.
穿;刺。
1.出自《風賦》及其將衰也,被麗披離,沖孔動楗。
2.出自《漢書·賈誼傳》白公為亂,非欲取國代主也,發憤快志,剡手以沖仇人之胸,固為俱靡而已。
3.出自《甕牖余談·田玉梅小傳》偽參護臥門樓上,驚而逾垣,玉梅以矛沖其喉,擲頭於城外。
6.
沖撞;碰撞。
1.出自《因話錄·角》〔李紓侍郎〕嘗朝回,以同列入坊門,有負販者呵不避,李罵云:“頭錢價奴兵輒沖官長!”負者顧而言曰:“八錢價措大漫作威風!”
2.出自《唐詩紀事·賈島》島赴舉至京,騎驢賦詩……不覺沖大尹韓愈。
7.
破除;毀壞。
1.出自《新書》本朝以律為經,而敕令格式隨時修立……以后沖前,以新改舊。
2.出自《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一夜見這許多不祥,怎地得個生人來沖一沖?
3.出自《上海的早晨》該剮的朱老虎,你逼得我們好苦,害得我們沖了家。
8.
冒。多指不顧危險或惡劣環境而向前行進。
1.出自《廣宣上人頻見過》詩三百六旬長擾擾,不沖風雨即塵埃。
2.出自《好事近·漁父》詞生計綠蓑青笠,慣披霜沖雪。
3.出自《金陵道中遇雨》詩出城自謂身無事,沖雨看山未是閑。
4.出自《茶余客話》沖暑遠馳甚熱,不可遽食,小飲。
5.出自《英雄時代》她把那同志從土里挖出來,背到身上,沖著炸彈往外跑。
9.
動。
1.出自《方言》沖,俶動也。
2.出自《津頭望白水》詩晴江暗漲岸吹沙,山畔船沖樹杪斜。
10.
見“衝衝”。行貌;往來不絕貌。
1.出自《法言·問明》如庸行翳路,沖沖而活,君子不貴也。
2.出自《寄題豐樂亭》詩把酒謝白云,援琴對孤松。境清豈俗到,世路徒沖沖。
11.
星相術士謂相克相忌為“衝”。俗亦作“沖”。參見“衝剋”。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周楚惡之
2.出自《扶風傳信錄》八月十八之災雖免,第推星命,官人與老母沖,并恐有一傷也。
12.
沖刷;灌注。后多作“沖”。參見“衝刷”、“衝注”、“衝滌”。
1.出自《二馬》石碑前面的花圈已經叫雨水沖得沒有什么顏色了。
13.
古戰車名。用以攻城。
1.出自《詩·大雅·皇矣》以爾鉤援,與爾臨沖,以伐崇墉。
2.出自《左傳·昭公十三年》晉荀吳自著雍以上軍侵鮮虞,及中人,驅沖競,大獲而歸。
3.出自《難范縝〈神滅論〉》請借子之沖,以攻子之城。
4.出自《資治通鑒·魏明帝景初二年》雨霽,懿乃合圍,作土山地道,楯櫓鉤沖,晝夜攻之,矢石如雨。
5.出自《圣武記》夫以書生雞肋,當真人龍戰之師,臨沖因壘,卒仡崇墉。
14.
人體經脈名。參見“衝脈”。
1.出自《素問·骨空論》沖脈者,起於氣街,并少陰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2.出自《靈樞經·五音五味》沖脈、任脈,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
15.
天文學名詞。太陽系中,除內行星(水星、金星)外,其余的某一行星,運行到跟地球、太陽成一直線,而地球正處在直缐的中間位置時,叫做沖。參見“衝日”。
1.出自《清史稿·時憲志三》土星行次輪會日,沖日各五十七次。
2.出自《清史稿·時憲志三》明萬歷間,西人第谷測木星三次沖日。
16.
指撞見,碰見。
1.出自《初刻拍案驚奇》那婆子自做了這些話把,被媳婦每每沖著,虛心病了,自沒意思。
17.
見“衝衝”。心神不定貌。
1.出自《易林·咸之坤》心惡來怪,沖沖何懼。
2.出自《七召》神忽忽而若忘,意沖沖而不定。
18.
見“衝衝”。多貌;濃重貌。
1.出自《李肱所遺畫松詩書兩紙得四十一韻》燕雀固寂寂,霧露常沖沖。
原指帝王給予賞賜,現泛指因憐憫而施舍。
1.施恩寬宥。多用于帝王。
恩惠。
1.唐以來對師門的稱呼。
①恩惠。②給予恩惠懇請大人~。
1.奴仆對主人的尊稱。
感情破裂,情義斷絕。多指夫妻離異。
1.恩情;情分。
1.喻仁政,德政。
1.朝廷額外所給的俸祿。
1.恩情福澤。
1.謂撫育之恩。
1.恩地,師門。
1.加恩庇護。
1.猶恩澤。
1.對施恩于己者的敬稱。
1.明清科舉制度規定,每年由府﹑州﹑縣選送廩生入京都國子監肄業,稱為歲貢。凡遇皇帝登極或其他慶典而頒布恩詔之年,除歲貢外再加選一次,稱為"恩貢"。
1.猶恩舊。
1.謂尊長所給予的關心照顧。
1.對給自己以恩惠者的敬稱。
2.賣藝者對看客的尊稱。
1.猶恩澤。
1.情好。
1.仁愛篤實。
1.恩惠教化。
1.猶恩情。
1.謂銜環以報恩。
1.猶恩養。
1.猶恩光。
給予的或受到的好處。
1.猶恩情。
1.指長上對下屬的信任托付。
2.特指帝王的授職。
1.有恩于己的人。
1.謂帝王所給的假期。
1.謂尊長給予的夸獎或獎勵。
1.猶恩遇。
1.謂以恩惠相待。
1.謂帝﹑后給予的恩惠和寬容。
1.恩惠禮敬。
1.稱舊交。
1.恩賜舉人。清代凡鄉試畢三場而未中式的八十歲以上的士子,分別貢﹑監生員,合例者請旨賞給舉人或舉人副榜,稱恩舉。
1.皇帝的恩寵眷顧。
1.明代稱充軍戍邊的罪人。
1.謂朝廷加恩赦免科賦。
2.宋時科舉,承五代后晉之制,凡士子于鄉試合格后,禮部試或廷試多次未錄者,遇皇帝親試時,可別立名冊呈奏,特許附試,稱為特奏名,一般皆能得中,故稱"恩科"。清代于尋常例試外,逢朝廷慶典,特別開科考試,也稱"恩科"。若正科與恩科合并舉行,則稱恩正并科。
1.舊指妓女所鍾情的嫖客。
1.加恩寬恕。
1.指帝王所給予的接待。
1.恩惠。
1.猶恩賜。
1.舊謂尊上對下的禮遇。
1.敬稱他人給予自己的支持﹑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