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羛”。
2.
謂符合正義或道德規范。
1.出自《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云。
2.出自《韓非子·忠孝》湯武自以為義而弒其君長。
3.
指按照正義或道德規范的要求。
1.出自《漢書·田叔傳》魯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曰:“義不傷先人名。”
2.出自《明史·于謙傳》國家多事,臣子義不得顧私恩。
4.
認為合乎正義或道德規范而加以稱許。
1.出自《史記·刺客列傳》於是襄子大義之。
2.出自《中奉大夫林公墓志銘》諸番義公之為。
5.
理應。
1.出自《易·需》彖曰: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
2.出自《周易大傳今注·需》《易傳》常以義為宜。義、宜古通用。《旅·象傳》曰:“以旅在上,其義焚也。”《釋文》:“一本作宜其焚也。”此本書義、宜通用之證。
6.
適應,順應。
1.出自《墨子·節葬下》此所謂便其習而義其俗者也。
7.
名分。
1.出自《商君書·君臣》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時,民亂而不治,是以圣人列貴賤,制爵秩,立名號,以別君臣上下之義也。
2.出自《史記·李斯列傳》此臣主之分定,上下之義明,則天下賢不肖莫敢不盡力竭任,以徇其君矣。
8.
善良。亦指善良的行為。
1.出自《書·皋陶謨》強而義。
2.出自《禮記·緇衣》有國者章義??惡。
3.出自《大同書》立法者將導人以上達,則人爭向上而為義;將抑人以下達,則人爭向下流而為惡。
9.
意義;道理。
1.出自《詩大序》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2.出自《穀梁傳·昭公四年》《春秋》之義,用貴治賤,用賢治不肖,不以亂治亂也。
3.出自《論衡·程材》董仲舒表《春秋》之義,稽合於律,無乖異者。
10.
引申為用意。
1.出自《本朝政要策·文館》悉擇當世聰明魁壘之士,其義非獨使之尋文字,窺筆墨也。
11.
恩義;情誼。
1.出自《鶯鶯傳》及薦寢席,義盛情深。
12.
指保持恩義、情誼。
1.出自《聊齋志異·羅剎海市》此后妾為君貞,君為妾義,兩地同心,即伉儷也。
13.
謂用于施舍、救濟的;為公益而不取報酬的。如:義倉,義田;義演。
1.出自《三國志·魏志·張魯傳》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懸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
14.
名義上的;假的。如:義父,義兒;義齒,義肢。
1.出自《容齋隨筆》自外入而非正者曰義。義父、義兒、義兄弟、義服之類是也。衣裳,器物亦然;在首曰義髻,在衣曰義襕、義領。
15.
語首助詞,無義。
1.出自《書·大誥》義爾邦君越爾多士、尹氏、御事。
16.
太平天囯爵名之一。
1.出自《改定天歷詔》朕詔……六部、義、主、佐將、內外各省眾官將兵知之。
17.
通“議”。
1.出自《戰國策·東周策》秦王不聽群臣父兄之義而攻宜陽。
2.出自《韓非子·揚權》上不與義之,使獨為之。
3.出自《漢紀·高后紀》高帝與呂后定天下,劉氏所立九王,呂氏所立三王,皆大臣之義。
18.
通“俄”。奸邪。參見“義民”。
1.出自《書·立政》茲乃三宅無義民。
2.出自《書·呂刑》鴟義奸宄。
3.出自《左傳·文公十八年》掩義隱賊。
19.
通“峨”。參見“義然”。峨然,高大貌。
1.出自《莊子·天道》而狀義然。
20.
姓。漢有義縱。見《漢書》本傳。
1.出自《漢書·酷吏傳·義縱》義縱,河東人也。
1.深厚純粹。
1.深遠淳粹。
1.猶精深。
1.淵深通達。
1.深淵和泰山。
1.深碧幽深貌。借指山谷。
1.深遠淡泊。
1.極深的洞穴。
1.永久的典范。
1.深遠曠放。
1.水流洶涌起伏貌。
1.指財物或文書等集聚的地方。
1.精深宏富。
1.遠古,上古。
1.深谷。
2.指危懼﹑戰栗。
1.深廣。
1.永久的楷模。
1.深淵和大海。多比喻事物包容深廣或薈萃之處。
1.蘊含;深含。
1.包容,深涵。
2.深廣。
1.深遠廣大。
1.深黑。
1.見"淵默"。
1.淵深宏大。
1.深遠宏大。
1.深遠宏大。
1.回旋環繞。
1.亦作"淵回"。
2.謂深淵之水回旋曲折。
3.用以比喻謀略深不可測。
1.深淵和烈火。喻苦難的處境。
1.猶淵深。深遠。
1.猶言深入交往。
1.高遠美好。
1.猶幽懷。
1.洞察,明察。
1.學識淵博的人。
1.即月角。額骨右邊隆起,舊時星相家謂為圣賢之相。
1.深廣的胸懷。
1.潭澤。
1.傳說西王母所治闕名。
1.深邃沉靜。
1.沉靜。
1.沉靜恬淡。
1.清澈如鏡的潭水。比喻明潔。
1.見"淵蜎蠖伏"。
1.船夫。
2.鮫人。古代神話中的人魚。
1.深遠曠達。
1.深遠朗拔。
1.猶悔恨。
1.怨恨。
1.冤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