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屬于國家或集體,而非個人私有的(跟“私”相對)。
2.
形容詞
共同的,大家承認的,大多數適用的。
3.
形容詞
屬于國際間的。
4.
動詞
使公開;讓大家都知道。
5.
形容詞
公平;沒有偏私。
6.
名詞
屬于國家或集體的事。
7.
名詞
(Gōng)姓。
8.
名詞
古代貴族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一等。
9.
名詞
對年長男子的尊稱。
10.
名詞
丈夫的父親;公公。
11.
形容詞
屬性詞。(禽獸)雄性的(跟“母”相對)。
1.
公平;公正。
1.出自《書·周官》以公滅私,民其允懷。
2.出自《呂氏春秋·序意》夫私視使目盲,私聽使耳聾,私慮使心狂。三者皆私設精則智無由公。
3.出自《金瓶梅詞話》易老韶光休浪度,最公白發不相饒。
2.
公共;共同。
1.出自《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2.出自《鹖冠子·天則》夫裁衣而知擇其工,裁國而知索其人,此固世之所公也。
3.出自《張子正蒙注·中正》天下之公欲,即理也。
4.出自《新華頌》工業化,氣如虹,耕者有田天下公。
3.
朝廷;國家;公家。
1.出自《詩·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2.出自《論語·憲問》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
3.出自《為張著作謝父官表》不意臣父衰耄,恃寵忘公,貪潤微財,取犯朝憲。
4.出自《唐語林·補遺一》海州南有溝水,上通淮、楚,公私漕運之路也。
5.出自又如:公事公辦;假公濟私。
4.
公事,政府或機關的工作。
1.出自《詩·召南·小星》肅肅宵征,夙夜在公。
2.出自《登廣教院閣》詩岑寂禪扉啟晝關,公余為會一開顏。
3.出自《水滸傳》若是做公的聽得,這場橫禍不小。
4.出自又如:上午辦公,下午開會。
5.
屬于國際間的。如:公海,公斤。
6.
不加隱蔽,毫無顧忌。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詩以言志,志誣其上而公怨之,以為賓榮,其能久乎?
2.出自《鹽鐵論·備胡》今明天子在上,匈奴公為寇,侵擾邊境。
3.出自《老學庵筆記》〔顏巽〕他不法尤眾。有司稍按治,輒劫持之……公行狀牒。
4.出自《西游記》律云:公取竊取皆為盜。
7.
猶公布。
1.出自《燕山夜話·林白水之死》希望你能把他的不白之冤,公之世人,使死者在地下也能含笑長眠。
8.
對親屬的稱謂。
1.出自《戰國策·魏策一》其子陳應止其公(陳軫)之行,曰:“夫魏欲絕楚、齊,必重迎公。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勸王多公之車。
2.出自《呂氏春秋·異用》孔子之弟子從遠方來者,孔子荷杖而問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次及父母,次及兄弟妻子。
3.出自《史記·外戚世家》〔竇后〕乃厚賜田宅金錢,封公昆弟,家於長安。
4.出自《祭故陜府李司馬文》子婦諸孫,盈於室堂,公姑悅喜,五福具有。
5.出自《扶風郡夫人墓志銘》夫人適年若干,入門而媼御皆喜,既饋而公姑交賀。
9.
對某些職業者的稱謂。如:艄公;園公;端公。
10.
對平輩的敬稱。
1.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遂〕曰:“……公等錄錄,所謂因人成事者也。”
2.出自《風俗通·正失·葉令祠》公忠於社稷,惠恤萬民,方城之外,莫不欣戴。
11.
上對下的敬稱。
1.出自《史記·陳涉世家》〔吳廣、陳勝〕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
2.出自《漢書·韓信傳》上曰:“所追者誰也?”曰:“韓信。”上復罵曰:“諸將亡者已數十,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至如信,國士無雙。”
3.出自《周書·文帝紀下》此五日中,吾取竇泰必矣。公等勿疑。
12.
對尊長的敬稱。
1.出自《漢書·溝洫志》太始二年,趙中大夫白公復奏穿渠。
2.出自《春在堂隨筆·小浮梅閑話》以袁紀兩公所言征之,則莫素輝果實有其人。
3.出自《成業恒》此次晉謁潘公,原想潘公給我一個位置,或給我向什么地方介紹介紹。
4.出自《方言》東齊、魯、衛之間凡尊老謂之后,或謂之艾;周、晉、秦、隴謂之公。
13.
一般的敬稱。如:張公;城北徐公;亡是公。
14.
稱雄性動物。如:公牛;公雞。
1.出自《齊民要術·作醬法》母蟹齊大,圓,竟腹下;公蟹狹而長。
15.
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一等。直至清代仍沿用。
1.出自《易·大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2.出自《詩·小雅·白駒》爾公爾侯,逸預無期。
3.出自《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16.
東周時期,諸侯的通稱。參見“公爵”
1.出自《論語·顏淵》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
2.出自《論衡·變虛》齊景公問太卜曰:“子之道何能?”對曰:“能動地。”晏子往見公,公曰:“寡人問太卜曰:‘子道何能?’對曰:‘能動地。’地固可動乎?”
17.
古代的最高官階。參見“公卿”、“三公”。
1.出自《易·小過》公弋取彼在穴。
2.出自《漢紀·昭帝紀》始元元年,春二月。黃鵠下建章宮太液池中,公卿上壽。
3.出自《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
18.
通“功”。功績;功勞。
1.出自《詩·小雅·六月》薄伐獫狁,以奏膚公。
2.出自《呂氏春秋·務本》俗主之佐,其欲名實也,與三王之佐同,而其名無不辱者,其實無不危者,無公故也。
19.
姓。漢代有公儉。見《通志·氏族四》。
1.出自《廣韻·東韻》公,姓。漢有主爵都尉公檢。
作用于物體上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不在一直線上的兩個力。力偶能使物體轉動或改變轉動狀態。
1.竭力反駁﹑排除各種意見,使自己的主張占上風。
(~兒)費力的體力勞動打坯是個~兒。
〈方〉腳錢。
1.亦作"力強"。
2.勉強。
1.勤勞;勤勉。
1.力竭。
1.力氣大的人。
1.致力于蠶桑。
1.見"力穡"。
1.努力耕作。
1.奮力戰勝。
1.力氣大的人。
2.古代官名。主管金鼓旗幟,隨皇帝車駕出入及守衛四門。
1.猶勢力。
2.力量和勢頭。
1.堅守。
1.強兵的辦法。
自己的能力所能辦到的讓學生參加一些~的勞動。
1.力盡。
2.竭力探索。
1.努力耕田。亦泛指勤于農事。
2.古時鄉官名『置。
極力謀求;竭力打算~實現自己的抱負。
1.能力小,負擔重。猶言力不勝任。
努力實踐身體~。
研究機械運動規律及其應用的一門物理學分支學科。按所研究問題的性質,可分為靜力學、運動學和動力學;按所研究對象的性質,可分為質點力學、剛體力學和連續介質力學等。經典力學的理論基礎是牛頓運動定律,它適用于低速、宏觀物體的運動情況。當物體速度與光速接近時,遵循的是相對論力學規律;對微觀粒子,其運動遵循的是量子力學規律。
1.極力申說。
1.以武力征伐。
2.勞役。
3.征用民力。
4.服役;干體力活。
1.能力和作用。
2.物力財用。
努力奮戰。
努力奮斗,爭取先進。
1.以武力征伐。
1.謂以強力爭取。
2.以武力征伐。
1.以武力為政,暴政。
2.努力于政事。
極力主張~和談ㄧ因為天氣要變,他~提前出發。
1.謂勤勉的人。
舊時封建地租的形式之一。佃戶租種地主的土地,按租約規定,每年無償地為地主勞動一定時間,以此作為地租。是地租較早采用的形式。
1.見"歷陵"。
〈方〉歷書。
1.猶演變。
1.亦稱"歷莢"。
2.即蓂莢。
一條一條地陳述。
過去的各次在~競賽中他都表現得很突出。
詩話叢書。清代何文煥輯。共收錄南朝梁鐘嶸《詩品》和唐、宋、元、明代的詩話共二十八種。近代人丁福保有《歷代詩話續編》為之補充,收有唐代至明代詩話共二十九種。
1.指盜賊的內應﹑內線。
1.謂一一登門拜訪。
用年、月、日計算時間的方法。主要分為陽歷、陰歷和陰陽歷三類。具體的歷法還包括紀年的方法。
1.逐一訪問,遍訪。
1.謂久遠之業。指王位。
1.先后連任官職。
1.一一皆合。謂完全符合。
1.經心,關心。
1.歷數綱紀。
2.經歷的世代。
3.經歷一紀。極言歷時之久。古歷法以十九年為章,四章為蔀,二十蔀為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