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把香燭等放在神佛或先輩的像(或牌位)前面表示敬奉;祭祀時擺設祭品。
2.
名詞
陳列的表示虔敬的東西;供品。
3.
動詞
被審者述說案情。也指敘述案情的話或文字:~認。口~。
4.
動詞
擔任。
1.
侍奉;伺候。
1.出自《逸周書·謚法》敬事供上曰恭。
2.出自《再生記·顏畿》得病……不能言語。十余年,家人疲于供護。
2.
設置;安放。參見“供帳”。
1.出自《杭州故人信至齊安》詩相期結書社,未怕供詩帳。
2.出自《幽夢續(xù)影》梅花翁云:“瓶供釵簪,非惜花者也。”
3.出自《寫在水仙花旁》現在這朵已近干萎的一球水仙,便供在書桌之上。
4.出自《瓶史·器具》大抵齋瓶宜矮而小,銅器如花觚、銅觶……皆須形制短小者,方入清供。
3.
執(zhí)役,任職。
1.出自《文選·潘岳〈寡婦賦〉》奉蒸嘗以效順兮
2.出自《鄆州溪堂詩序》??心一力,以供國家之職。
4.
奉獻,進獻。參見“供進”。
1.出自《后漢書·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凡供薦新味,多非其節(jié)……味無所至而夭折生長,豈所以順時育物乎!
5.
祭祀,奉祀。
1.出自《后漢書·禮儀志上》正月上丁,祠南郊。禮畢,次北郊、明堂、高廟、世祖廟,謂之五供。
2.出自《隋書·音樂志下》祭本用初,祀由功舉。駿奔咸會,供神有序。
6.
陳列佛像、神主、牌位等以備祭祀。
1.出自《酌中志·內臣職掌紀略》凡司禮監(jiān)掌印、秉筆、隨堂,故后各有牌位,送外經廠供安。
2.出自《母親》中間正正的扎了一座靈屋,供著牌位和畫像,列著祭品和香燭。
7.
祭品,供物。祭祀時奉獻的物品。
1.出自《紅樓夢》當下因八月十五各廟內上供去,皆有各廟內的尼姑來送供尖。
2.出自《白毛女》白毛仙姑初一、十五下凡參供,常下凡啦,有人在大山里都遇見過呀!
3.出自又如:蜜供、果供。
8.
受審者陳述、交代案情。
1.出自《州縣提綱·面審所供》吏輩責供,多不足憑。
2.出自《水滸傳》唐牛兒供道:“小人并不知前后。”
3.出自《聊齋志異·局詐》司馬怒,執(zhí)下廷尉。始供其引見者之姓名。
4.出自《死水微瀾》若不是供出來,還要上夾棍、跪抬盒、站吊龍哩!
9.
佛家語。禮佛儀式。
1.出自《魏書·釋老志》高祖於永寧寺設太法供,度良家男女為僧尼者百有余人。
10.
指擺設著的供人賞玩的物品。
1.出自如:文房清供。
11.
指受審者交代的話。如:口供。參見“供詞”。
1.出自《水滸傳》知府隨即取了供詞,行下公文。
2.出自《紅樓夢》臣等細閲各犯證尸親前后供詞不符……應令該節(jié)度審明實情,妥擬具題。
3.出自《且介亭雜文·買〈小學大全〉記》但看所錄供詞,卻于用他的“丑行”來打倒他的道學的策略,是做得非常起勁的。
4.出自《上海的早晨》從法庭的口吻里聽得出,對于他的供詞是不相信的,怎么會釋放呢?
12.
佛家語。施舍給僧尼的錢財或飲食。
1.出自《龜洋靈感禪院東塔和尚碑》院落則不營而峻,供舍則不化而來。
2.出自《游廬山山陽七詠·歸宗寺》佛宇爭推一山甲,僧廚坐待十方供。
3.出自《西游記》三藏拱身,謝了齋供。
1.珍奇的木材。
1.指神佛的霞光。
1.卜卦用的大龜。蔡﹐本大龜所出地名﹐后指大龜。
1.仙草﹐瑞草。
2.對某些植物的美稱。
1.見"靈槎"。
1.亦作"靈查"。
2.能乘往天河的船筏。典出晉張華《博物志》卷十﹕"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飛閣于查上﹐多赍糧﹐乘槎而去。"
3.指船。
1.華麗的建筑。
1.月亮。傳說月中有蟾﹐故稱。
1.廣遠綿長。
1.宋元時京師內城的正南門。
1.見"麗正修書院"。
(婦女)美好的品貌天生~。
1.猶美觀。
1.附托形狀。
1.附著。
1.美麗的姿態(tài)。
1.美麗的絲帶。
1.被定罪。麗,通"罹"。
1.射中禽獸背部隆起的中心處。
2.比喻科舉時中試得官。
1.猶利欲。
1.方言。外行。
西非國家。臨大西洋。面積1114萬平方千米。人口258萬(1996年)。首都蒙羅維亞。地勢北高南低,內陸為高原和山地,沿海為狹窄平原。氣候濕熱。經濟以農業(yè)和礦業(yè)為主。天然橡膠和鐵礦砂的產量占非洲首位。
好處和害處權衡~ㄧ兩種方法各有~。
1.謂形勢之便利。語出漢賈誼《過秦論》"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2.便利;便當。
3.伶俐。
1.鋒利的武器。
1.財利大權。
1.猶利弊,利害。
2.優(yōu)劣。
3.利于治病。
1.古運河名。東漢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為魏公,建都于鄴,征集民工鑿渠引漳水,自今河北曲周南,東至大名注入白溝,借以溝通鄴和四方的漕運,故名。
1.喻為名利而奔走鉆營的囂亂之象。
1.口齒伶俐的人。
1.口齒伶俐,能說會道。
1.猶利誘。
1.曲藝曲種。曾流行于湖北利川的茶興﹑南坪一帶。現知曲牌有《龍?zhí)ь^》﹑《龍擺尾》﹑《銀紐絲》等近三十個,聯(lián)曲體。有坐唱和走唱兩種形式。傳統(tǒng)曲目有《十二月》﹑《罵保長》等。此曲種于解放前即已湮沒,解放后被重新發(fā)掘。
1.猶言伶牙利齒。
1.敏捷巧辯之辭。
1.猶顯達。
1.利益。
1.猶活動。
1.利欲的端緒。
①鋒利或不鋒利刀劍有~。②順利或不順利成敗~。
1.猶誘餌。
1.銳利的鋒刃。
1.福利;利益。
1.佛教語。猶言慧性。謂易于悟解的根器◇理學家亦用之。
1.指古代掌鹽鐵﹑酒榷﹑均輸之官。
1.官署名。宋置,掌管冶鐵。在今江蘇銅山縣東北。本是徐州的秋邱冶鐵處,宋代升為利國監(jiān)。見《太平寰宇記.徐州》。
利益和損害不計~ㄧ~得失 ㄧ~攸關(利害所關,指有密切的利害關系)。
1.患痢疾。利,通"痢"。
1.尖利的嘴。
2.謂口齒伶俐。參見"利喙贍辭"。
1.喻強烈的利欲。
2.猶厲害,威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