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烘烤;烘干。
1.出自《莊子·盜跖》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積薪,冬則煬之。
2.出自《茶經·飲》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於瓶缶之中,以湯沃焉。
3.出自《夢溪筆談·技藝》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
2.
向火(取暖);烤火。
1.出自《戰國策·趙策三》若灶則不然,前之人煬,則后之人無從見也。
2.出自《淮南子·齊俗訓》冬則羊裘解札,短褐不掩形而煬灶口。
3.出自《劉貴陽說經殘稿·室中有灶說》就灶暖身,則謂之煬。《玉篇》:“煬,對火也。”
3.
炊。參見“煬者”。
1.出自《莊子·寓言》舍者避席,煬者避灶。
2.出自《奉和襲美茶具十詠·茶灶》煬者若吾徒,年年看不足。
3.出自《廚者王小余傳》??火者曰猛,則煬者如赤日;曰撤,則傳薪者以遞減。
4.
遮蔽,蒙蔽;擋住。
1.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上》今或者一人有煬君者乎?
2.出自《韓非子·難四》不肖者煬主,不足以害明。
3.出自《宛署雜記·三婆》以是知亂政不必男戎,移人不必尤物,明或煬于近習,而權或溺于嬖佞。
5.
焚燒。
1.出自《西征賦》儒林慎於坑阱,《詩》《書》煬而為煙。
2.出自《晉書·儒林傳序》及嬴氏慘虐,棄德任刑,煬墳籍於埃塵,填儒林於坑阱。
6.
熾熱。
1.出自《東京賦》飏槱燎之炎煬,致高煙乎太一。
2.出自《七諫·自悲》觀天火之炎煬兮,聽大壑之波聲。
3.出自《鑒藥》血氣交沴,煬然焚如。
7.
照耀。
1.出自《甘泉賦》北爌幽都,南煬丹崖。
2.出自《宋書·樂志二》奔精照夜,高燎煬晨。
3.出自《宋史·樂志八》蒼玉輝夜,紫煙煬晨。
1.書脊。
1.裝訂成冊的著作。
1.指喜歡掉書袋,賣弄才學的習氣。
1.文書。
1.《易.系辭上》"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謂文辭難充分達意◇多作書信結尾習用語。
1.猶書不盡言。
1.一種名石,產安徽歙縣,用以制硯,稱"刷絲硯"。石紋精細縝密如刷絲,稱刷絲羅紋。
1.一種名硯,產于安徽歙縣。以紋理精細縝密的刷石制成。
1.刪汰。
1.擦眼淚。
1.元代官吏審核所屬各衙門處理之獄訟案卷后,作出結語寫在紙上,粘在卷后稱刷尾。
1.追究;查問。
1.洗拭;刷新。
2.搜刮。
淘汰舊的,創造新的刷新世界紀錄。
1.挑選。
1.印刷。舊時印刷,先在刻板上復紙,再以毛刷刷掃,稱"刷印"。也稱刷書。
1.清除淤泥。
1.禽類以喙整刷羽毛,以便奮飛。
1.清查。
1.掃帚。掃除的用具。
1.一種刷除污垢或涂抹用的工具。
1.謙詞。猶涂抹成字。
1.形容迅疾。
1.象聲詞。
1.形容極其迅速。
1.象聲詞。形容迅疾擦過的聲音。
1.表演雜技的俗稱。
2.猶言耍花招。
1.用筆寫文章。多含貶義。
1.方言。作對﹐搗亂。
1.猶兒戲。可以輕忽的事。
1.方言。找碴兒;不馴順。
1.方言。猶言大聲叫嚷。
1.宋代瓦舍中演出的一種民間舞蹈。因演員戴大頭面具表演﹐故稱。
1.方言。謂穿著單衣褲。
1.謂表現癲狂。
1.猶放刁。
1.調皮搗亂。
2.開玩笑﹐言行不莊重。
1.猶言耍貧嘴。
1.耍盤子。雜技節目。參見"耍盤子"。
1.指練武時舞弄好看的槍法﹐不用真功夫。
2.猶言耍花招。
1.用花言巧語騙人。
1.猶言耍舌頭。
雜技節目。形成于明清時。演員將各種形狀、大小、重量不同的瓷制花壇、大缸、酒壇,輪番手旋、拋擲、頭頂、肩承、腳踢、臂滾,壇、缸等則在表演者各部位飛立、倒立、豎轉、橫轉。另有兩人對耍,稱為對頂花壇”、對傳花壇”。
1.耍滑頭。
1.猶言耍花招。
1.施展詭詐手段。
2.賣弄小聰明;玩弄技巧。
1.使用手段使自己省力或免負責任。
1.見"耍滑"。
1.方言。玩笑的話﹐假話。
1.以滑稽的動作引人發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