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上漆;把漆涂在器物上。
1.
亦作“髤”。
2.
赤黑漆;漆。
1.出自《儀禮·鄉射禮》楅髤橫而拳之。
2.出自《游山》詩僧廬頗新鮮,丹髹晃朝曦。
3.出自《黔書·革器》以木張之,以嚙定之,以刀削之,而后膏以福髹焉。
4.出自《蕙風詞話續編》閨人時妝,鬒發覆額,如黝髹可鑒。
3.
指赤多黑少之色。
1.出自《周禮·春官·巾車》駹車雚蔽,然??髤飾。
4.
以漆涂物。
1.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客有為周君畫?者,三年而成,君觀之,與髹?者同狀。
2.出自《史記·貨殖列傳》木器髤者千枚。
3.出自《羊城晚報》用油漆髹墻壁,最耐久美觀。
4.出自《本草綱目·木二·漆》漆本作漆,木汁可以髤物,其字象水滴而下之形也。
5.出自《訄書·述圖》西方軍有勝負,必髤而畫之。
6.出自《東村事件》青色的,送著一陣陣松枝的香味的煙,跑在火舌的上邊,舐著髹有黑球的灶口的唇緣,飛速的往上飛去。
5.
引申為涂刷。
1.出自《花城》寺前的照壁上,“寒山寺”三個大字,新髹了金,光彩耀目,字體蒼勁而古樸。
6.
亂發。
1.出自《送二郎君歸長安》詩荷衣曉掛慚官吏,菱鏡秋窺訝鬢髹。
2.出自《隱居通議·詩歌三》奮髹??目起媻娑,眾邪一正將那何。
1.怨怒的神色。
1.憂郁不舒貌。
1.猶慍怒。
1.深奧,奧義。
1.古代朝服所用淺赤色蔽膝。泛指官服。
1.缊袍。用碎麻或舊絮制的冬衣。
1.古代祭服上的淺赤色蔽膝。
1.猶缊袍。泛指貧者所服粗陋之衣。
2.指貧寒者。
1.蘊藉‖蓄寬容。
1.猶靡麗。
1.指粗陋之衣。
1.以亂麻為絮的袍子。古為貧者所服。
1.粗麻布衣。
1.蘊蓄,含蓄寬容。
1.缊褚。
1.亂麻舊絮。泛指粗陋的衣服。
1.并行貌。
1.絪缊悅豫。謂天地間陰陽二氣交融而和悅。
1.用亂麻作絮的冬衣。
1.粗麻布短衣。泛指貧者之衣。
1.亂絮填充的衣袍。
1.收藏。
1.懵懂愚昧。
1.亦作"韞櫝"。
2.藏在柜子里;珍藏,收藏。
3.比喻懷才珍藏,待價而沽。
4.懷藏;包藏。
1.藏;懷藏。
1.亦作"韞韣"。
1.赤黃色蔽膝。
1.舊時商界借稱珠玉行業。
1.猶韜晦。
1.《論語.子罕》"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后因以"韞價"謂韞櫝而藏,待價而沽。比喻懷才待用。
1.含蓄而不顯露。
1.藏在柜子里。
1.謂承受天命。
1.藏起奇謀。
1.指四方高,中央下的丘地。
1.謂懷抱清白的操守。
1.久負聲望。
1.猶珍藏。
1.含蘊;蓄積。
1.藏玉。
2.比喻掩藏才智。
3.見"韞玉硯"。
1.亦稱"韞玉"。
2.即淄硯。山東淄川所產的硯臺。
1.戲曲念白的一種。同京(北京)白﹑蘇(蘇州)白等相對。大抵以中州韻為讀音﹑咬字﹑歸韻的標準,四聲調值也有特定規律,因而節奏感和音樂性較強。傳統戲曲中正面人物和身分較高的人物多念韻白。
2.戲曲中句子整齊押韻的道白。
1.韻書中把同韻的字歸在一起成為一部。如《廣韻》分韻為二百零六部,《平水韻》分為一百零六部,《中原音韻》分為十九部。
1.氣韻格調。
2.亦作"韻調"。音調。
3.引申為腔調。
1.指寫有聯句的竹簡。
1.風韻氣度。
1.指韻文用韻的法則。
1.指韻母中的主要元音。參見"韻母"。
1.氣韻風格。
2.指音韻格律。
1.敲鼓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