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除去。
2.
動詞
〈書〉泄;疏通。
3.
名詞
(Xiè)姓。
4.
動詞
〈書〉消散;止歇。
1.
清除污穢。
1.出自《易·井》九三,井渫不食,為我心惻。
2.出自《海賦》群山既略,百川潛渫。
3.出自《酬王浚賢良松泉二詩·泉》二泉相望棄不渫,西泉尚絫三石盤。
4.出自《桃花泉》詩何以汔修綆,瓶居憂在先。蚩蚩渫污久,不食寧非天?
2.
散;發散;發泄。
1.出自《文選·枚乘〈七發〉》虛中重聽,惡聞人聲。精神越渫,百病咸生。
2.出自《漢書·食貨志上》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
3.出自《書漢陽葉相廣州之變》粵人固已決眥切齒,思一渫其憤而未得間也。
3.
泄漏。
1.出自《江賦》磴之以瀿瀷,渫之以尾閭。
2.出自《顏氏家訓·歸心》歸塘尾閭,渫何所到?
4.
污濁。
1.出自《漢書·王褒傳》去卑辱奧渫而升本朝,離疏釋蹺而享膏粱。
5.
褻瀆。
1.出自《跋韓侯白??鼎》“勿渫朕命”也者,渫,媟也。
6.
再次,重復。
1.出自《呂氏春秋·觀表》向者右宰谷臣之觴吾子,吾子也甚歡。今侯渫過而弗辭?
2.出自《鹽鐵論·詔圣》二世信趙高之計,渫篤責而任誅斷,刑者半道,死者日積。
7.
止歇。
1.出自《七啟》於是為歡未渫,白日西頹。
8.
姓。春秋越有渫庸。見漢王褒《四子講德論》。
1.出自《廣韻·薛韻》渫,姓。渫子,古賢者,出韓子。
1.謂怒放,綻開。
1.生氣,憤怒。
1.憤怒鞭打。
1.怨望,怨恨。
1.怨恨。
1.憤怒斥責。
1.怨恨毀謗。
1.檜和柏。
2.檜的一種。常綠灌木。俗稱子孫柏。
1.蜂采檜花釀成的蜜。
1.檜木所制香的煙氣。
1.贈送的禮物。
1.因受賄而包庇。
1.用以行賄的財物。
液體在常溫下變為氣體向四周散布,如醚、酒精、石油等都能揮發。
1.謂運筆書寫。
2.斫削。
3.彈奏。
4.謂搧動煙塵使散去。
1.喻揮筆為文。
1.見"揮戈回日"。
1.猶張弓,開弓。
1.猶揮毫。
1.呼喝。
2.豪放灑脫。
1.倏忽;飄忽。
1.洗滌。
1.飄揚貌。
1.猶揮霍。
①任意花錢~無度 ㄧ~錢財。②〈書〉形容輕捷、灑脫運筆~。
1.見"揮霍"。
1.排解。
2.辨別。
1.《莊子.徐無鬼》"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運斤,揮動斧頭◇用為發揮高超技藝的典故。
1.散發或揮霍錢財。
1.揮袖。奮起貌;飄灑貌。
2.猶揮手。表示告別。
1.彈奏。
1.揮灑墨水。謂寫作或作書畫。
1.猶縱目。
1.謂禮賢下士。
1.拋灑耍弄。
2.彈奏。
3.猶揮動。
1.猶揮抹。
2.舞動球拍。
1.揮筆作書畫。
1.動亂。
1.猶言揮戈回日。
①灑(淚、水等)~熱血。②比喻寫文章、畫畫兒運筆不拘束~自如 ㄧ隨意~。③〈書〉灑脫自然風神~。
1.猶分散。
2.散發。
1.運筆揮寫。謂作詩文或書畫。
舉手擺動~告別 ㄧ~示意。
散文。方紀作。1961年發表。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離開延安去重慶同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作品選取毛澤東登上飛機的一刻,舉起深灰色的盔式帽向送別的群眾揮動這一鏡頭,反映了他在嚴峻的歷史關頭所表現出來的宏偉氣魄。
1.猶揮涕。
1.揮灑涕淚。
1.猶揮麈。謂清談。
1.揮動衣袖。奮起貌。
2.猶揮手。表示告別。
1.謙遜。
1.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