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用胳膊夾住。
2.
動詞
倚仗勢力或抓住人的弱點強迫使服從。
3.
動詞
〈書〉私藏。
4.
動詞
心里藏著(怨恨、不滿等)。
5.
名詞
(Xié)姓。
1.
夾持;夾在腋下或指間。
1.出自《詩·小雅·吉日》既張我弓,既挾我矢。
2.出自《儀禮·鄉射禮》凡挾矢於二指之間橫之。
3.出自《國語·齊語》時雨既至,挾其槍、刈、耨、镈,以旦暮從事於田野。
4.出自《故金紫光祿大夫贈太傅董公行狀》置心腹之士,幕於公庭廡下,挾弓執劍以須。
5.出自《上海的早晨》唐仲笙手里挾著香煙沒吸,蹙著眉頭在想。
2.
脅持;挾制。
1.出自《戰國策·秦策二》樗里疾、公孫衍二人者,挾韓而議,王必聽之。
2.出自《后漢紀·獻帝紀二》董卓無道,甚於桀紂……今直刺殺之以謝百姓,然后據淆函,挾王命以號令天下,桓文之舉也。
3.出自《宋史·李庭芝傳》未浹旬,旻果為部曲挾之以叛。
4.出自《水滸傳》若是如此來挾我,只是逼宋江性命,我自不如死了。
3.
依恃;倚仗。
1.出自《孟子·萬章下》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2.出自《萬柳溪邊舊話·蟹》大韜挾人主之寵,往來三公九卿間。
3.出自《長生殿·情悔》況且弟兄姊妹,挾勢弄權,罪惡滔天。
4.
從旁夾著;依傍。
1.出自《登樓賦》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
2.出自《后漢書·班彪傳》於是睎秦嶺,睋北阜,挾酆霸,據龍首。
5.
護衛;輔佐。
1.出自《荀子·正論》﹝天子﹞出門而宗祝有事……諸侯持輪、挾輿、先馬。
2.出自《〈戰國策〉序》人臣輔其君者,若鄭之子產,晉之叔向,齊之晏嬰,挾君輔政,以并立於中國。
6.
握持;操持。
1.出自《楚辭·九歌·國殤》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之不懲。
2.出自《上人書》某學文久,數挾此說以自治。
7.
攜帶;帶領。
1.出自《墨子·號令》挾私書,行請謁及為行書者……皆斷,無赦。
2.出自《短歌行》翩翩飛鳥,挾子巢棲。
3.出自《暮春》詩暮春鴛鷺立洲渚,挾子翻飛還一叢。
4.出自《前赤壁賦》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5.出自《揚州春》詩積雪泥深一尺余,倡婦挾瑟乘肩輿。
8.
夾雜;夾帶。
1.出自《抱樸子·博喻》日月挾蟲鳥之瑕,不妨麗天之景。
2.出自《山南鄭相公樊員外酬答為詩依韻以獻》威風挾惠氣,蓋壤兩靡拂。
3.出自《別于一于皇先還瓜渚不得到焦山》詩鳥挾風歸樹,江流月到亭。
9.
懷藏;隱藏。
1.出自《管子·任法》是以群臣百姓,人挾其私而幸其主。
2.出自《莊子·齊物論》旁日月,挾宇宙。
3.出自《大唐新語·剛正》又有故僧惠范、山人鄭普思、葉靜能等,并挾左道,出入宮禁。
4.出自《鐵圍山叢談》百戲諸伎甚精者,皆挾法術。
5.出自《花邊文學·看書瑣記(三)》廚師如果覺得不公平,可以看看他是否神經病,是否厚舌苔,是否挾夙嫌,是否想賴賬。
10.
引申為持有。
1.出自《戰國策·趙策四》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
2.出自《漢書·蒯通傳》今足下挾不賞之功,戴震主之威,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
1.俗語。
1.謙稱自己的意愿。
1.猶言卑鄙污濁。
1.貪婪狡詐。
1.貪鄙詐偽。
1.謂用不正當的手法爭奪。
1.鄉野老人。多用為老人的謙稱。
1.謂淺陋無文采。
1.猶言粗淺之作。自謙之詞。
1.謂鄙俚質樸。
1.蔽固阻滯。
1.晩輩自稱的謙詞。
1.鄙視詆毀。
1.野獸奔跑迅疾貌。
1.鄙賤的門族。多用為自謙之辭。
1.見"鄙吝"。
1.山勢連延漸平貌。
2.枝干盤曲伸展貌。
1.繒帛。古代用于祭祀﹑進貢﹑饋贈的禮物。
2.泛指財物。
1.禮物,財貨。
1.國家所規定的貨幣法制。
1.指入貢的繡帛﹑圭璋﹑虎豹皮﹑馬等物。
1.古代作祭祀禮神用的玉帛等物的名稱。
1.禮品及行裝費用。
1.征收貨幣。
1.饋贈用的錦帛。
1.指禮物。
1.指用作禮物的馬。
1.聘請賢人用的禮物。
1.錢幣。
1.財幣貨物。
1.貢獻禮物。
1.進獻的禮品。
1.營造用料的剩余部分。幣,通"敝"。
1.帛和玉,古代用以祭祀的禮品。
貨幣的價值,即貨幣購買商品的能力。
貨幣制度,包括拿什么做貨幣和貨幣的單位,以及硬幣的鑄造,紙幣的發行,流通等制度。
1.禮物豐厚,言詞諂媚。
1.象聲詞。爆裂聲。
1.見"必阇赤"。
1.見"必阇赤"。
1.謂后世必然興旺。語出《左傳.僖公十五年》"且吾聞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晉其庸可冀乎?"
必須;一定要捎信兒不行,~你親自去一趟。
副詞。①表示判斷或推論的確鑿或必然他得到信兒,~會來ㄧ有全組同志的共同努力,這項任務~能完成。②表示意志的堅決你放心,后天我~來接你。
1.同"必律不剌"。
1.同"必律不剌"。
1.同"必律不剌"。
1.蒙古語音譯。元代官名,掌管文書等事。亦譯作"必徹徹"﹑"必赤赤"。
1.神名。
十分恭敬。也作畢恭畢敬。
1.謂凡事都要自己經手?!对姡⊙牛澞仙健?弗躬弗親,庶民弗信。"后轉為"必躬必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