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剖開后晾干的魚;臘魚。俗稱鲞魚。
1.
亦作“鯗”,亦作“鱶”。
2.
腌臘或加工精制的食品。
1.出自《紅樓夢》賈母笑道:“你把茄鲞搛些喂他。”鳳姐兒聽說,依言搛些茄鲞送入劉姥姥口中。
2.出自《物理小識·飲食·筍供》煮久湯積為油,入少鹽,炭煏之,其味獨全,山陰筍鲞是其類也。
3.
干魚;腌魚。
1.出自《滬諺》三個銅錢買個落頭鲞,越看越弗像。
2.出自《本草綱目·鱗三·石首魚》干者名鲞魚。音想。亦作鲞。
3.出自《品魚·中品·鮫》詩翅若黃金絲,肥者厚如掌。庖人薦彘肩,味不下白鲞。
4.出自《金瓶梅詞話》一碟香噴噴的曬干的巴子肉,一碟子柳蒸的勒鲞魚。
5.出自《蘄茶帖》石首鲞食之消瓜成水。
6.出自《吳郡志·雜志》引唐陸廣微《吳地記》吳王回軍,會群臣,思海中所食魚,問所余何在,所司奏云:并曝干。吳王索之,其味美,因書美下著魚,是為鲞字。
1.鹽槽中瀝下的黑汁。
1.用食鹽腌制成的蛋品。
1.見"鹽法道"。
1.即鹽票。
1.專營官鹽的商人。
1.售鹽的商店。
1.古代鹽戶中承擔鹽役的丁壯。也稱"灶丁"。
1.販賣私鹽的奸商。
1.鹽的產量。
1.官府管理鹽務所制定的政策法令﹑產銷制度和有關則例。
1.官名。掌管一省鹽政。清代于不設鹽運使各省設置,或以分巡各道兼理。
1.古澤名。
2.販賣食鹽的人。
1.吹鹵水成鹽之風。
1.用鹽腌過并經晾干的動物生皮。是制革的原料。
1.舊時成批運輸食鹽的組織。
1.即鹽精石。
1.從事制鹽的生產工人。
1.古代指經官府準允開業的鹽商的鹽棧◇亦指官府的鹽棧。
1.鹽價。
1.主管鹽務的官員。始于漢代。
1.棗名。
1.舊時鹽商按成例付給地方官府的津貼。
1.一包鹽。
1.指鹽湖。
1.指鹽和醬之類。
1.指汗。因其味咸,故稱。
指湖水中含鹽度很高的咸水湖。分布在干旱地區。如中國青海的察爾汗鹽湖、茶卡鹽湖等。當湖中鹽分達到飽和狀態后,即沉淀為巖鹽。
1.以制鹽為業的人戶。
1.鹽霜;細鹽粒。
2.指白細如鹽之物。
3.指極少量的鹽。
1.食鹽嚴重缺乏。
1.鹽一類的貨物。
1.舊時查禁私鹽的人員。
1.見"鹽虀"。
1.亦作"鹽韲"。
2.切碎后腌漬的菜。常喻指生活清苦。
1.鹽商和鹽民的戶籍。
1.見"鹽價"。
1.亦作"鹽賈"。
2.鹽的價格。
1.指產鹽的行政地區。宋代于坑冶﹑鑄錢﹑牧馬﹑產鹽等地設特別行政區劃,稱為"監"。
1.含有較多鹽分的土地。此種土地不利于植物的生長。
1.含有較多鹽堿成分的土壤。
2.鹽土和堿土的統稱。
1.面粉之類制成的醬。
1.指說不吉利的話有應驗。
1.亦稱"鹽角兒令"。
2.詞牌名。
1.見"眞角兒"。
1.搬運鹽包的腳夫。
1.亦作"鹽斤"。
2.指鹽。
1.古代禁止私人制鹽的法令。
1.鹽鹵燒開后尚未凝結成鹽的鹵汁。
1.藥名。又名凝水石。生鹵地積鹽下,為鹵液滲入土中年久凝結而成。色佳者清瑩如水精。辛寒無毒,可祛熱。
1.為汲取含鹽質的地下水用以制鹽而挖的井。我國四川﹑云南諸省甚多。
2.盛鹽鹵的大木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