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間”。
2.
空隙;縫隙。
1.出自《墨子·經上》有閒,中也。
2.出自《莊子·養生主》彼節者有閒,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者入有閒,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余地矣。
3.出自《史記·管晏列傳》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閒而窺其夫。
3.
指空子,可乘的機會。
1.出自《國語·吳語》夫越王之不忘敗吳,於其心也侙然,服士以伺吾閒。
2.出自《后漢書·寇恂傳》故狂狡乘閒相詿誤耳。
3.出自《甌北詩話·李青蓮詩》必至敗亂時,始可得間逃出耳。
4.
嫌隙,隔閡。
1.出自《顏氏家訓·兄弟》況以行路之人,處多爭之地,能無閒者,鮮矣。
2.出自《左傳·哀公二十七年》故君臣多間。
3.出自《畸人手記·新與舊》我跟他們有幾點是很融洽無間的。
5.
阻隔;間隔。
1.出自《穆天子傳》道里悠遠,山川閒之。
2.出自《李赤傳》其友與俱游者有姻焉。間累日,乃從之館。
3.出自《桃源行題趙仲穆畫》桃花重重間白云,洞門鎖住千年春。
6.
差別;距離。
1.出自《柳邊紀略》其中萬木參天,排比聯絡,閒不容尺。
2.出自《莊子·天地》跖與曾史行義有間矣,然其失性均也。
3.出自《淮南子·俶真訓》百圍之木,斬而為犧尊……然其斷在溝中,壹比犧尊溝中之斷,則丑美有間矣。
4.出自《守戒》天下之禍,莫大於不足為,材力不足者次之。不足為者,敵至而不知;材力不足者,先事而思;則其於禍也有間矣。
7.
間雜,夾雜。參見“閒色”。
1.出自《美女篇》明珠交玉體,珊瑚閒木難。
2.出自《桃花》詩暖觸衣襟漠漠香,間梅遮柳不勝芳。
3.出自《古書疑義舉例·敘論并行例》《史記·屈原傳》,敘事中閒以議論,論者以為變體。
8.
離間。
1.出自《逸周書·武紀》間其疏,薄其疑。
2.出自《史記·陳丞相世家》大王誠能出捐數萬斤金,行反閒,閒其君臣,以疑其心,項王為人意忌信讒,必內相誅。
3.出自《嘯亭雜錄·設間誅袁崇煥》明莊烈帝信其間,乃立磔崇煥。舉朝無以為枉者,殊不知中帝之間也。
9.
間諜。
1.出自《孫子·用間》非圣智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
2.出自《漢書·傅介子傳》樓蘭王安歸嘗為匈奴間,候遮漢使者。
10.
伺候;偵伺。
1.出自《國語·魯語下》昔欒氏之亂,齊人閒晉之禍,伐取朝歌。
2.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下》齊使老儒掘藥於馬梨之山,名掘藥也,實閒君之國。
11.
私下。
1.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上》惠王愛公孫衍,與之閒有所言。
2.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故令人持璧歸,閒至趙矣。
3.出自《三國志·蜀志·先主傳》下邳守將曹豹反,閒迎布。
12.
非難;毀謗。
1.出自《論語·先進》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閒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2.出自《文選·曹植〈贈白馬王彪〉詩》蒼蠅閒白黑,讒巧令親疏。
3.出自《送窮文》於何聽聞,云我當去,是必夫子信讒,有間於予也。
4.出自《送三兄仁植先生應召北上》詩讒人交間之,天路罹百艱。
13.
參與。
1.出自《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謀之,又何閒焉!
2.出自《韓非子·亡徵》羈旅僑士,重帑在外,上閒謀計,下與民事者,可亡也。
3.出自《資治通鑒·齊明帝建武元年》馬隊主劉巨,世祖時舊人,詣鏘請間,叩頭勸鏘立事。
14.
引申為介紹。
1.出自《太平廣記》頃有一秀才,年及弱冠,切於婚娶,經數十處,托媒氏求間。
15.
干犯。
1.出自《墨子·備梯》古有亓術者,內不親民,外不約治,以少閒眾,以弱輕強,身死國亡,為天下笑。
2.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六年》穆后及大子壽早夭即世,單劉贊私立少,以閒先王。
16.
更迭,交替。
1.出自《書·益稷》笙鏞以閒,鳥獸蹌蹌。
2.出自《后漢書·班固傳下》四夷閒奏,德廣所及,《矜》、《??》、《兜離》,罔不具集。
17.
引申為代替。
1.出自《書·立政》相我受民,和我庶獄庶慎,時則勿有閒之。
2.出自《國語·周語中》夫禮,新不閒舊,王以狄女閒姜任,非禮且棄舊也。
18.
痊愈。
1.出自《論語·子罕》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
2.出自《太平廣記》其人曰:“君之疾當間矣。”
3.出自《先妣王碩人行狀》一日煮藥進姑……既進藥而病立閒。
19.
間或。
1.出自《〈棋品〉序》是以漢魏名賢,高品間出。
2.出自《〈寓簡〉序》雖詼諧俚語無所不有,而至言妙道間有存焉。
3.出自《朱竹君先生傳》余閒至山中崖谷,輒遇先生題名,為想見之焉。
4.出自《中國小說史略》﹝《儒林外史》﹞凡官師,儒者,名士,山人,間亦有市井細民,皆現身紙上,聲態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
20.
拔去或鋤去多馀的。如:間蘿卜苗。
21.
乘;趁(時間、機會)。
1.出自《頭陀寺碑文》因百姓之有余,閒天下之無事,庀徒揆日,各有司存,於是民以悅來,工以心競。
2.出自《相和歌辭·短歌行》有歌有舞間早為,昨日健於今日時。
由一事一義推衍而及他事他義引申觸類|引申義|聯想引申|引申新說。
1.見"引伸觸類"。
1.亦作"引申"。
2.延展推廣。謂由一事一義推延而及他事他義。語本《易.系辭上》"引而糷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1.亦作"引申觸類"。
2.謂從某一事物的原則,延展推廣到同類的事物。語本《易.系辭上》"引茼糷觸類而長之。"
1.抽身;引退。
1.猶審查。
1.謂曼延其聲。
1.謂自亂其軍以致敵人取勝。
1.牽拉繩索。
2.特指木工拉墨線。
1.見"引繩批根"。
1.亦作"引繩排根"。
2.比喻合力排斥異己。
1.形容縱橫整齊。
1.木工拉墨線裁直。用以比喻剛直不阿。
1.遷延時日。
1.引導啟示。
1.帶領視察。
1.引保就試。
1.拉回手。
2.伸手。多指援助。
3.弓箭手。
1.比喻出微力便能援救別人。語本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庸詎知有力者不哀其窮,而忘一舉手一投足之勞而轉之清波乎?"
1.伸長頭頸。多形容盼望。
2.書軸畫幅的首端部分。
3.古代通俗小說引起正文的開頭部分。
1.謂援引敘述他人的文章言詞。
1.招致樹立。
1.引導水流。
2.引導船舶進出港口或在內海﹑江河一定區域內航行的專職人員。
1.專為出入港口的大船接送引港人員的小船。又稱領港船。
1.國家為維護主權和國防機密,保障港口和船舶的安全,對進入本國引水區域的外籍船舶,執行強制引水的權力。也稱引航權。
1.比喻自招災禍。
1.即鹽稅。舊時鹽以"引"為單位計稅,故稱。
1.使入睡,催眠。
1.抽絲;牽線。
1.猶拔擢。
1.拖延歲時。
1.承認罪過。
1.牽藤。
2.清代三品以上京官出行時在轎前引導的鞭棍。
1.伸頭遠望。
2.帶頭;開頭。
3.牽線撮合的人。
4.引子。即話本的入話。
①辭官;辭職稱病引退|引退避禍|才微甘引退。②退避;退卻賊兵引退。
1.引兵駐扎。
1.猶寄托。
1.猶伸展。
1.引頸而望,遠望。
1.引自其他典籍﹑文章的文句。
2.序文。
3.官府派租單。
1.咨詢;招來問話。
1.謂引證或引喻某一事物,而連帶及于同類的其他事物。
1.戲曲名詞。宋雜劇﹑金院本演出人員之一。
1.猶賦閑。
1.射箭時套在右手拇指上鉤引弓弦的工具。
1.選用賢才。
1.避嫌。
1.見"引線"。
1.見"引線穿針"。
1.引咎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