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看到。
2.
動詞
接觸;遇到。
3.
動詞
看得出;顯現出。
4.
動詞
(文字等)出現在某處,可參考。
5.
動詞
會見,會面。
6.
名詞
見解,對事物的看法。
7.
動詞
用在某些單音節動詞后,表示感覺到(多和視覺、聽覺、嗅覺等有關,中間可插入“得”或“不”)。
8.
名詞
(Jiàn)姓。
9.
助詞
〈書〉結構助詞。①用在動詞前表示被動。②用在動詞前表示對我怎么樣。
1.
看見;看到。
1.出自《易·艮》行其庭,不見其人。
2.出自《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3.出自《贈張十八助教》詩忽見孟生題竹處,相看淚落不能收。
4.出自《浪淘沙·北戴河》詞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2.
謁見;拜見。
1.出自《書·大禹謨》負罪引慝,祗載見瞽瞍,夔夔齋栗,瞽亦允若。
2.出自《左傳·莊公十年》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
3.出自《東觀漢記·明德馬后傳》后嘗有不安,時在敬法殿東廂,上令太夫人及兄弟得入見。
4.出自《資治通鑒·秦昭襄王五十四年》王郊見上帝于雍。
3.
見面;會見。
1.出自《詩·王風·采葛》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2.出自《左傳·隱公元年》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3.出自《送孟秀才序》今年秋,見孟氏子管於郴。
4.
遇到;接觸。
1.出自《墨子·七患》故國離寇敵則傷,民見兇饑則亡。
2.出自《水滸傳》父親休煩惱,官司見了倒是有幸。
3.出自《一條褲子》咳嗽病,見風就犯。
5.
見解;見識。
1.出自《晉書·王渾傳》私慕魯女存國之志,敢陳愚見,觸犯天威。
2.出自《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詩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3.出自《答以女人學道為見短書》謂見有長短則可,謂男子之見盡長,女人之見盡短,又豈可乎?
4.出自《且介亭雜文二集·論諷刺》我們常不免有一種先入之見,看見諷刺作品,就覺得這不是文學上的正路。
6.
知道;覺得。
1.出自《穀梁傳·僖公元年》是齊侯與?齊侯也。何用見其是齊侯也?
2.出自《淮南子·修務訓》今使六子者易事,而明弗能見者何?
3.出自《解語花·元宵》詞年光是也,唯只見、舊情衰謝。
4.出自《聊齋志異·羅剎海市》歸養雙親,見君之孝。
5.出自《集外集·〈奔流〉編校后記(四)》以為中世紀在文化上,不能算黑暗和停滯,以為羅丹的出現,是再興戈諦克的精神:都可以見作者的史識。
7.
聽說;聽見;聽到。
1.出自《國語·周語中》王見其語,召原公而問之,原公以告。
2.出自《杜鵑行》君不見昔日蜀天子,化為杜鵑似老烏。
3.出自《村笛》詩卻見孤村明月夜,一聲牛笛斷人腸。
4.出自《桃花女》我常常見彭大公說,他主人周介開著座卦鋪。
5.出自《紅樓夢》薛蟠見母親如此說,情知扭不過,只得吩咐人夫,一路奔榮國府而來。
8.
比試;較量。參見“見陣”。
1.出自《西游記》我且回去,照顧豬八戒照顧,教他來先與這妖精見一杖。
2.出自《小巫》不和土匪見一仗,他們不便回去銷差。
9.
預料;想見。
1.出自《孫子·形》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
2.出自《三國志·魏志·武帝紀》進乃召董卓
3.出自《病醉》詩醉伴見儂因病酒,道儂無酒不相窺。
10.
希望;打算。
1.出自《石犀行》但見元氣常調和,自免洪濤恣凋瘵。
2.出自《寄王侍御》詩見欲移居相近住,有田多與種黃精。
11.
用在動詞前面表示被動。相當于被,受到。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
2.出自《駑驥贈歐陽詹》詩有能必見用,有德必見收。
3.出自《紅樓夢》古圣賢有遁世不見知的。
12.
用在動詞前面,稱代自己。
1.出自《晉書·愍懷太子遹傳》父母至親,實不相疑,事理如此,實為見誣。
2.出自《留別南徐故人》詩三年蒙見待,此夕是前程。
3.出自《書信集·致許壽裳》此款今可不必見還,近方售盡土地,尚有數文在手。
13.
助詞。表示動作持續。
1.出自《春閨》詩長吁解羅帶,怯見上空床。
2.出自《西廂記諸宮調》便不辱你爺、便不羞見我?
14.
用在動詞后面。表示結果。
1.出自《奈何天·驚丑》腳上那一種,做一頭睡,自然聞不見,不消慮他。
2.出自《青春之歌》張先生,我剛才和滿屯的談話,想必您已經聽見了。
15.
用在動詞前面。表示謙抑、客套。參見“見賜”。
1.出自《自己的寫照》說來或者你不見信。
16.
用在表示長寬、體積等數量詞后面。表示約數。
1.出自《趙子曰》天臺公寓門外的兩扇三尺見長,九寸五見寬,賊亮賊亮的黃銅招牌,刻著:“專租學員,包辦伙食。”
17.
方言。猶每。參見“見天”。
1.出自《創業史》他見天從早到晚,手里捏著一巴掌長、安不起嘴子的煙鍋,在饑民里找人似地滿村奔跑。
2.出自《大刀記》二楞說:“見天都來。有的人,還跑進家來問呢!”
18.
指覆蓋在棺上的棺衣。一說,即“荒”之偽字。參閱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
1.出自《儀禮·既夕禮》藏器,於旁加見。
2.出自《禮記·雜記上》實見間,而后折入。
3.出自《周禮·春官·司幾筵》每敦一幾
19.
指接見。
1.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坐章臺,見相如。
20.
引申為主意;辦法。
1.出自《太平天國歌謠·殺你帶兵做兩段》殺你帶兵做兩段,登云元帥亦無見。
21.
引申為辨別。
1.出自《水滸傳》旗幟隨波,不見青紅交雜;兵戈汩浪,難排霜雪爭叉。
1.白色的眉毛。
1.即孟秋。指農歷七月。
1.秋日的禾苗。
2.官府征收的秋熟谷物賦稅﹐也稱秋稅。
1.暮秋﹐秋末。
1.猶秋月。
2.秋天明潔的天空。
1.秋日溪水。
1.秋日的蓂莢。蓂莢﹐古代傳說中的瑞草。
1.暮秋。
1.秋水般清亮的眼睛。
1.秋日的樹木。
1.秋日的傍晩。
2.深秋。
1.猶秋季。
1.亦作"秋娘"。
2.唐代歌妓女伶的通稱。
3.唐時金陵女子﹐姓杜﹐名秋娘。本為李锜妾﹐后锜叛變被誅﹐入宮有寵于憲宗﹐穆宗立﹐為皇子傅姆﹐皇子廢﹐秋娘賜歸故鄉﹐窮老而終。見唐杜牧《杜秋娘》詩序◇用以泛指年老色衰的婦女。
4.指蟬。
1.經斬伐而復生的秋日草木。
1.猶秋娘。喻美人。
1.雪白的糯米。
1.秋季的蓬草。因已干枯﹐易隨風飄飛﹐故亦以喻飄泊不定。
1.秋戰中的鼙鼓聲。
1.指秋夜月光。
1.秋日的水濱。
1.謂男女相約聚會的日期。語出《詩.衛風.氓》﹕"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2.指七夕。牛郎織女約會之期。
3.秋試的日期。
1.書信用語。謂秋日吉祥安好。
1.指秋日凄清﹑肅殺之氣。
1.清明節的別稱。
1.即秋千。
1.拴在馬股后的細皮條。
1.見"秋糯"。
1.《周禮》以秋官司寇掌刑獄﹐后世因稱刑部長官為秋卿。
2.南朝梁武帝天監七年以衛尉為衛尉卿﹐廷尉為廷尉卿﹐將作大匠為大匠卿﹐三卿總為秋卿。參閱《隋書.百官志上》。
1.秋日氣候清爽。
2.酒名。
1.見"秋鲊"。
1.舊謂侯王于秋季朝見天子。
1.指蟋蟀。
1.飛舞貌;奔騰貌。
1.飛揚貌。
1.秋荷。
1.秋日的泉水。
2.瓜名。
1.秋季的收成。
1.秋天。
2.秋天的太陽。
3.秋季的白晝。
1.秋花。
1.猶秋色。
2.悲愁的面容。
1.閏七月。
1.秋日酬神的祭祀活動。
1.秋日的景色﹑氣象。
2.與秋時相應的顏色。指白色。
散文集。峻青作。1963年出版。秋天是豐收的季節,膠東半島上到處是金黃的谷子、火紅的高粱;果林像綠色的海洋,串串葡萄綴成一個琥珀和珍珠的世界,一派欣欣向榮的歡騰景象。作品抓住一個秋”字,層層展開,著力鋪敘,以歐陽修《秋聲賦》中的悲秋情思反襯今日農村的秋色之美。
1.秋季農事。指秋收。
1.猶秋刑。
中國畫。宋代巨然作。絹本立軸。水墨。畫面上端主峰高聳頂天;中部兩山合抱,山谷之間林樾幽深,數間茅屋掩映其間;下方溪水清澄,曲岸陂陀,景色明潤郁蔥。畫法上綜合運用皴、染、點組織結構山石以取勢,風格獨特。
1.漢班婕妤《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絶。"后因以"秋扇"比喻婦女年老色衰而見棄。
2.秋日團扇。
1.古代秋季祭祀土神的日子。
2.近代南社諸人為紀念秋瑾在西湖結集的詩社。
1.深秋。指晩秋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