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用水或汽油、煤油等去掉物體上面的臟東西。
2.
名詞
洗禮,基督教接受人入教的儀式,把水滴在受洗人的額上,或讓受洗人身體浸在水里,表示洗凈過去的罪惡。
3.
動詞
洗雪。
4.
動詞
清除干凈。
5.
動詞
清除罪證,將非法的變為合法的。
6.
動詞
像用水洗凈一樣殺光或搶光。
7.
動詞
印制相片時的顯影、定影;沖洗。
8.
動詞
把磁帶上的錄音、錄像去掉。
9.
動詞
把麻將、撲克牌等經過摻和整理,改變原來的排列順序。
10.
名詞
古代盥洗用的器皿,特指洗筆的器皿。
1.
“灑”的今字。
2.
古代盥洗時接水用的金屬器皿,形似淺盆。
1.出自《儀禮·士冠禮》夙興,設洗直于東榮。
2.出自《晉書·潘尼傳》設樽篚於兩楹之間,陳罍洗於阼階之左。
3.出自《揮麈后錄》章圣偶過合中,欲盧手,后(李后)捧洗而前。
3.
泛指形狀似洗的器皿。
1.出自《清稗類鈔·名勝·雨花臺》山產石子,紋理圓潤,置於瓦盆石洗中,植水仙花一二株,疏影橫斜,饒有天然風韻。
4.
用以盛水洗筆的器皿。
1.出自《考盤余事·文房器具·筆洗》今用作洗,最佳者有宮哥元洗、葵花洗。
5.
風霜雨雪使草木零落盡凈。
1.出自《秋興》詩日暮西北堂,涼風洗修木。
2.出自《夷堅丙志·苕溪龍》大風拂溪水而過……驟雨翻盆,僅兩刻許,晴云烈日如初,視向來所游處,幾不可識,荷芰洗空無一存。
6.
免去;除去。多指刑罰、恥辱、冤屈、怨恨等。參見“洗雪”。
1.出自《后漢紀·獻帝紀二》自四月不雨至于七月。詔使侍御史侯汶,洗囚徒,原輕系,上避正殿。
2.出自《新唐書·韋嗣立傳》臣愿陛下廓天地之施、雷雨之仁,取垂拱以來罪無重輕所不赦者,普皆原洗。死者還官,生者沾恩,則天下了然,知向所陷罪,非陛下意也。
3.出自《賀明堂赦書表》凡蒙一洗之恩,舉有惟新之喜。
4.出自《憐香伴·議遷》就復了衣巾,也洗不得這場羞辱。
7.
革除。
1.出自《〈歸愚翁文集〉序》﹝鄭伯英﹞必欲盡洗紹圣以來弊政,復還祖宗之舊。
2.出自《南腔北調集·題記》我在私塾里讀書時,對過對,這積習至今沒有洗干凈。
8.
搶光;殺盡。參見“洗城”。
1.出自《三朝北盟會編》亮果預書久之,敕南京樞密院遣先鋒郭安國納丹珠,將兵數千,自黃河北州縣,無少長而盡洗之。
2.出自《秦并六國平話》洗宮蕩殿。
3.出自《茶香室叢鈔·富士鎮》遂滅沈顧二族,并盡洗富士之民。
4.出自《兒女們》﹝土匪﹞到一個村子就洗一個村子……他們到處放火,把什么都搶得精光。
9.
整治。把物體的表面鑿除一層使其變小,或把物孔的內側鑿除一層使之增大。參見“洗剔”。
1.出自《三里灣·萬寶全》場磙原是小場上用的,只能轉小圈子;強要它轉大圈子,套繩就要擦磨牲口的右后腿,所以得洗一洗!
2.出自如:眼打小了,洗一洗才能下榫。
10.
琢磨,提煉。
11.
照相的顯影定影。
1.出自《新華文摘》我女兒錦順到她哥哥的同學——就是這個叫玄吉的小伙子家里洗相片去了。
12.
基督教徒的入教儀式。參見“洗禮”。
1.出自《人民日報》﹝傅連章﹞還在襁褓之中,就由父母抱著接受洗禮,成了基督教徒。
2.出自如:領洗;受洗。
13.
洗牌。把牌攙和了重新整理,以便繼續玩。
1.出自《紅樓夢》你怎么惱了,連牌也不替我洗。
2.出自《萬仞約》﹝豬屎老九﹞蹦到里面一張桌子邊,挺熟練地洗著桌上那副骨牌。
14.
用水滌除污垢。
1.出自《詩·大雅·行葦》或獻或酢,洗爵奠斝。
2.出自《疏雨》詩卷簾燕子穿人去,洗硯魚兒觸手來。
3.出自《雷雨》她是個窮人的孩子,她的將來是給一個工人當老婆,洗衣服,做飯,撿煤渣。
4.出自《論衡·程材》如比于文吏,洗污泥者以水,燔腥生者用火。
1.饑餓的人。
比喻動作迅速而猛烈。也說餓虎撲羊。
1.形容迅猛貪婪。
1.饑餓之口。
1.指餓得難受的感覺。
1.餓死于道路。
1.饑餓的狼。
2.比喻貪婪兇殘的人。
1.馬具名。
1.因饑餓而困乏衰弱。
1.即餓紋。
1.饑餓之徒。
1.亦作"餓喂"。
2.饑餓之甚。
〈書〉餓死的人。
1.饑餓而死。
2.餓極。
1.指漢韓信未得志時忍饑挨餓事~信為布衣時曾"釣于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十日"◇投劉邦,拜大將。助劉邦滅項羽后,封楚王◇為呂后所殺,夷三族。事見《史記.淮陰侯列傳》◇用以為典。
1.宋明理學家反對婦女改嫁的封建說教。謂貧困餓死是小事,再嫁而失去節操才是大事。語出《二程遺書》卷二二下"又問'或有孤孀貧窮無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餓死,故有是說。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
1.餓殍。
1.謂伯夷恥食周粟,采薇于首陽山,終至餓死。事見《史記.伯夷列傳》。
1.方言。鼻腔里干結的鼻涕。
〈方〉鼻腔里干結的鼻涕。
1.古印鈕。
2.器物上可以穿東西的小孔。
1.亦作"鼻?"。
2.鼻出血。多由鼻部受外傷﹑鼻腔疾患﹑高血壓﹑缺乏維生素c或k以及傷寒等急性傳染病引起。
頭顱內部鼻腔周圍的空腔。通稱鼻竇。
1.鼻子呼出的氣;鼻息。
1.見"鼻息如雷"。
1.蛇名。
鼻子內部的空腔,分左右兩個,壁上有細毛。上部黏膜中有嗅覺細胞,能分辨氣味。
1.鼻孔;鼻腔。
1.同"鼻青眼腫"。
鼻子青了,臉也腫了。形容面部被碰傷或打傷的樣子。也比喻遭到嚴重打擊、挫折的狼狽相。
1.同"鼻青眼腫"。
1.同"鼻青眼腫"。
1.鼻塞不通。
1.鼻毛。
1.鼻腔由于粘膜腫脹或鼻中隔彎曲等而堵塞,影響呼吸通暢。
1.鼻亭山。
1.即鼻根。
1.鼻準;鼻尖。
1.猶鼻笑。
1.指拴在牛鼻上的繩子。
1.鼻牛。
1.鼻涕。
病人不能用嘴飲食時,用特制的管子通過鼻腔插入胃內,把流質食物或藥液從管子里灌進去。
鼻子發酸。比喻悲傷心酸。
1.鼻孔內的鼻前庭部分及鼻腔內通道。
1.見"鼻塌嘴歪"。
1.形容臉部傷勢嚴重。
1.鼻涕。
鼻腔黏膜所分泌的液體。
1.蛞蝓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蟲四.蛞蝓》。
2.比喻駑弱﹑做事不干脆利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