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玉上面的斑點,比喻缺點。
2.
名詞
(Xiá)姓。
1.
赤色玉石。參見“瑕英”。
1.出自《說文·玉部》瑕,玉小赤也。
2.出自《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赤瑕駮犖,雜臿其間。
3.出自《海賦》瑕石詭暉,鱗甲異質。
2.
玉上的斑點或裂痕。
1.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
2.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
3.出自《史通·書事》可謂美玉之瑕,白圭之玷。
4.出自《慶祝蘇聯十月革命節想到我們自己的國家》謹翻高爾基詩意:“白玉有瑕,仍不失為白玉;蒼蠅無疵,它依然是蒼蠅。”
3.
比喻事物的缺點或人的過失、毛病。
1.出自《左傳·閔公元年》諺曰:“心茍無瑕,何恤乎無家?”
2.出自《與陳伯之書》圣朝赦罪責功,棄瑕錄用,推赤心於天下,安反側於萬物。
3.出自《唐語林·豪爽》〔嚴武〕屬刺史章彝因小瑕,武怒,遽命杖殺之。
4.出自《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某立身多瑕,居官無狀,然門徑得吉方,營建值吉日,功當遷擢。
5.出自《人民文學》當然,略有微瑕,但你用不著害怕挑剔。
4.
指出缺點、毛病。引申為怪罪。參見“瑕訾”、“瑕疵”。
1.出自《左傳·僖公七年》惟我知女,女專利而不厭,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
5.
裂璺、罅隙。
1.出自《周禮·考工記·弓人》凡相膠……深瑕而澤,??而摶廉。
2.出自《淮南子·精神訓》審乎無瑕而不與物糅。
6.
疑問代詞。猶胡,何故。
1.出自《禮記·表記》《詩》云:“心乎愛矣,瑕不謂矣。”
7.
通“霞”。彩云。
1.出自《文選·揚雄〈甘泉賦〉》吸清云之流瑕兮,飲若木之露英。
8.
通“蝦”。
1.出自《文選·張衡〈南都賦〉》巨蜯函珠,駮瑕委蛇。
9.
姓。春秋時有鄭大夫瑕叔盈。見《左傳·隱公十一年》。
1.出自《萬姓統譜?麻韻》瑕,見《姓苑》。
2.出自《姓觿?豪韻》瑕,晉大夫詹嘉食邑,因氏。《千家姓》云:齊郡族。《左傳》有周大夫瑕禽、瑕廖、瑕辛,鄭大夫瑕叔盈。
10.
引申為空虛,空子。
1.出自《管子·制分》凡用兵者,攻堅則韌,乘瑕則神。
2.出自《賜龍圖閣學士曾布乞除一閑慢州郡不允詔》夫搗虛攻瑕,兵家常勢,知難避整,夷狄亦然。
3.出自《聊齋志異·武技》既而支撐格拒,李時時蹈僧瑕;僧忽一腳飛擲,李已仰跌丈余。
1.應試舉子揣度命題。
2.擬定題目。
1.見"擬托"。
1.修辭方式之一。把人擬作物或把甲物擬作乙物。
1.效法。
1.猶設想。
1.模仿其狀。
1.仿效。
樂府組詩名。南朝宋鮑照作。共十八首。主要抒發對人生艱難的感慨,表達出身寒門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也有描寫游子和思婦之作。大多感情強烈,語言遒勁,辭藻華麗。有五言、七言及雜言句。
1.猶仿效。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后以"擬鹽"指詠雪。
1.模仿其法度;仿效。
1.擬定使用。
2.備用。
1.見"擬喻"。
1.亦作"擬諭"。
2.打比方。
1.效法;模仿。
1.試任或代理官員改為正式任命。
1.比擬其規模制度。
2.草擬制訂。
1.猶比擬。
1.指袁紹對曹操舉印向肘事。
1.越分比于君主。
1.宋代官制。應試入選者﹐由吏部注名于冊﹐經考詢后擬定授官﹐稱為擬注。
所有頂點都在兩個平行平面內的多面體。兩個互相平行的面稱為擬柱體的底面,其余的面稱為擬柱體的側面,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稱為擬柱體的高。設擬柱體的上、下底面和中截面面積分別為q1、q2、q0,高為h,則其體積v=16h(q1+4q0+q2)。
1.謂打算達到。
1.起草奏章;準備奏呈。
1.揣度腳步。
2.謂投足。
1.定罪。
1.摹仿別人的風格或假托其口吻而寫的作品。亦謂摹仿別人進行寫作。
1.猶惜惜。愛惜。
1.茂盛貌。
1.停車。
2.謂下車到任。
1.遏止,杜絕。
1.阻攔,遏阻。
1.草木茂盛貌。
1.柔和貌;柔麗貌。
1.茂盛貌。
2.眾多貌。
1.擬請屈尊(光臨)。
1.茂盛貌。
1.山名。
1.親密的賓客。
1.見"昵辭"。
1.近路;捷徑。
1.親善。
2.指親善的人﹐友好。
1.親近而倚重。
1.指情人。
1.親密的朋友。
1.親近。
2.指親近的人。猶親信。
1.親近;親昵。
1.親昵。
1.親切融洽。
1.近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