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溪”。
2.
見“勃谿”。〈書〉家庭爭吵。也作勃豀。
3.
名詞
(Xī)姓。
1.
亦作“豀”。
2.
山間的水流。
1.出自《左傳·隱公三年》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蘊藻之菜……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
2.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振溪通谷。
3.
山間流水的通道。參見“谿壑”。
1.出自《國語·晉語八》叔魚生,其母視之,曰:“是虎目而豕喙,鳶肩而牛腹,谿壑可盈,是不可饜也。”
2.出自《吳都賦》谿壑為之一罄,川瀆為之中貧。
3.出自《玉淵潭》詩才過三峽橋,谿壑駴聞見。
4.
謂開溝引泉。
1.出自《陶庵夢憶·瑞草溪亭》蓋此地無溪也而溪之,溪之不足,又潴之,壑之。
5.
深峭的山谷。
1.出自《笛賦》其處磅磄千仞,絕溪凌阜。
2.出自《韓非子·守道》夫貪盜不赴溪而掇金,赴溪而掇金則身不全。
6.
水流會聚的地方。
1.出自《老子》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2.出自《讀〈老子〉札記》為天下溪,為天下谷,溪、谷同意,皆水所歸。
7.
空虛。參見“谿極”。
1.出自《進士策·學術》天下道盛,則臣賢其君,典籍之言存於人;天下道谿,則臣不及其君,而以前人之言??於須眉。
8.
用同“蹊”。小路。參見“谿徑”。
1.出自《豆棚閑話·空青石蔚子開盲》那遲孔二先立在山頂,從空一望,世界上紅塵碌碌,萬徑千溪,都在目前。
9.
中醫學名詞。參見“谷”。
1.出自《素問?氣穴論》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谿。肉分之間,谿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
10.
我國古代南方部族之一。東漢至宋時,分布在今湘、黔、川地區。當地有五谿,即雄谿、樠谿、酉谿、潕谿、辰谿,故名。亦稱五谿蠻。
1.出自《魏書·司馬睿傳》巴、蜀、蠻、獠、溪、俚、楚、越,鳥禽呼,言語不同,猴蛇魚鱉,嗜欲皆異。
11.
古地名。谿州。唐置。故城在今湖南省龍山縣東南。
1.出自《續資治通鑒·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溪、錦、欽、富四州蠻內附。
12.
姓。戰國魏有谿工。見《莊子·田子方》。
1.出自《莊子?田子方》田子方侍坐於魏文侯,數稱谿工。
13.
深山中不與外界相通的溝瀆。
1.出自《墨子·親士》溪狹者速涸。
14.
泛指小河。
1.出自《溪漲》詩溪漲全無岸,沙田又可哀。
2.出自《晚春詣蘇州敬贈武員外》詩煙和疏樹滿,雨續小溪長。
1.喜事的征兆。
1.愉悅的心情。
1.蜘蛛的一種。體細長,色暗褐,腳很長。古時以其出現為喜兆。
1.遇到高興事而顯現出滿面笑容。
1.形容喜悅高興的樣子。
1.形容內心喜悅的樣子。
1.即蟢子。一種長腳的小蜘蛛。
1.形容內心喜悅的樣子。
1.即蒼耳。菊科。一年生草本。果實稱蒼耳子,倒卵形,有刺,易附于人畜體上到處傳播,可入藥。
1.膽怯軟弱。
1.膽小軟弱。
1.膽小謹慎。
1.猶徒步。
1.拖著鞋子走路。多形容急忙的樣子。
1.脫下鞋子。語本《漢書.郊祀志下》"吾視去妻子如脫屣耳。"后以"屣脫"比喻輕棄而無所顧戀。
1.搖曳貌。
1.好事,喜歡多事。
1.和樂貌。
1.好事,喜歡多事。
1.無跟之履。
1.眾多貌。
1.見"謑訽"。
1.亦作"謑詬"。
2.辱罵。
1.不正貌。一說﹐謂堅確能忍恥辱。
1.譏諷﹐嘲笑。
1.擔心害怕貌。
2.慎思貌。
1.蜘蛛的一種。也稱喜子﹑喜蛛;壁蟢﹑壁錢;古名蟏蛸。
1.上端以黃金裝飾的刀鞘。
1.見"矖目"。
1.極目遠望。
1.風吹頭,雨洗發。形容奔波辛苦。
1.見"纚綍"。
1.亦作"纚紼"。
2.系引棺之索。纚,通"縭"。
1.謂束發加簪。
1.相連。
1.相連。
1.見"纚纚"。
1.長而下垂貌。
2.引申為連綿不斷。
3.亦作"纚縰"。猶縰縰。紛紜貌。
1.引舟。纚,通"縭"。
1.連續。
1.亦作"蹝步"。
2.輕快的步伐。形容走路好看。
3.謂急于迎送來不及穿鞋而趿著鞋走。
4.指趿著鞋漫步。
1.查訪;察訪。
1.亦作"躧高橈"。
2.雜戲名,踩著有踏腳的木棍,邊走邊表演。
1.見"躧高躥"。
1.追捕。
1.實地探訪察看。
1.亦作"蹝履"。
2.趿拉著鞋。急遽起行貌。
1.戲曲中的躍馬揚鞭動作。
1.探查路徑。
1.亦作"蹝棄"。
2.《孟子.盡心上》"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也。"趙岐注"蹝,草鞋也;敝,喻不惜。"后因以"蹝棄"喻毫不足惜地加以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