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學過后再溫熟,反復地學使熟練。
2.
動詞
對某事物常常接觸而熟悉。
3.
名詞
習慣,長期重復地做,逐漸養成的不自覺的行為。
4.
名詞
(Xí)姓。
1.
鳥不斷練飛。
1.出自《禮記·月令》﹝季夏之月﹞鷹乃學習。
2.
學習。
1.出自《呂氏春秋·聽言》蜂門始習於甘蠅。
2.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鄙哉,予乎!習非而遂迷也。
3.出自《迎大駕》詩俎豆昔嘗聞,軍旅素未習。
4.出自《送湖南李正字序》李生則尚與其弟學讀書,習文辭,以舉進士為業。
3.
復習;練習。
1.出自《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出自《呂氏春秋·審己》關尹子曰:“未可。”退而習之三年,又請。
3.出自《小彼得·皮帶》為工作之故他每天早晨還習三張小楷。
4.
教習,訓練。
1.出自《募民實塞疏》居則習民於射法,出則教民於應敵。
2.出自《抱樸子·勖學》百獸可教之以戰陳,畜牲可習之以進退。
3.出自《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今欲專士女於耕桑,習鄉閭以弓騎。
5.
熟悉;通曉。
1.出自《左傳·襄公十三年》昔臣習於知伯,是以佐之,非能賢也。
2.出自《東都賦》子徒習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也。
3.出自《與袁相公書》習於吏職,識時知變,非如儒生文士,止有偏長。
4.出自《刑部尚書金公墓志銘》敬於公之事最習,於公之心推測之最詳。
6.
習慣;習慣于。
1.出自《論語·陽貨》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2.出自《呂氏春秋·君守》至圣變習移俗,而沒知其所從。
3.出自《放歌行》蓼蟲避葵堇,習苦不言非。
4.出自《以德分人謂之圣論》夫天下之人因其性而觀之,則未嘗不同;因其習而觀之,則未嘗不異。
5.出自《昔年》詩童年習凍餓,壯歲飽酸辛。
7.
近習,親近國君的人。
1.出自《呂氏春秋·任數》有司請事於齊桓公,桓公曰:“以告仲父。”有司又請,公曰:“告仲父。”若是三。習者曰:“一則仲父,二則仲父,易哉為君。”
2.出自《后漢書·順帝紀贊》孝順初立,時髦允集。匪砥匪革,終淪嬖習。
8.
狎習;輕忽。參見“習慢”。
1.出自《崇國趙公行狀》汝翼謂公可習慢也,以事至,則傲抗無禮,公械治之。
9.
通“襲”。重疊。參見“習坎”。
1.出自《左傳·襄公十三年》先王卜征五年,而歲習其祥,祥習則行。不習,則增修德而改卜。
2.出自《車駕幸京口侍游蒜山》詩岳濱有和會,祥習在卜征。
10.
通“襲”。因襲。參見“習常”。
1.出自《非國語下·懷嬴》秦伯以大國行仁義交諸侯,而乃行非禮以強乎人,豈習西戎之遺風歟?
11.
指熟知之人。
1.出自《韓非子·解老》使失路者而肯聽習問知,即不成迷也。
12.
姓。
1.出自《華陽國志?南中志》習朱提孟琰及獲為官屬。習官至領軍,琰輔漢將軍,獲御史中丞。
1.即兒皇帝。指在異族統治者控制下的傀儡皇帝。
1.慈愛;施以仁惠。
1.即童子雞。小而嫩的雞。
集合論的基本概念之一。如果集a的任一元素都是集b的元素,則稱集a為集b的一個子集,記作a羈或b耡,讀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如果a是b的子集,且b中至少含有一個不屬于a的元素,則稱a是b的真子集”,記作a糱或b絘。任一集合都是它本身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1.初生的嫩姜。
1.唐武官名。隸屬于大將之下,掌布列行陣﹑金鼓及部署卒伍的副將﹑偏將。
1.利息。對"母金"而言。
1.《詩·鄭風》篇名。《詩序》以為刺"學校廢",謂"亂世則學校不修焉"。朱熹集傳則說"此亦淫奔之詩。"
2.《詩·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傳"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后因稱學子﹑生員為"子衿"。
1.王子喬的字。神話人物。相傳為周靈王太子,喜吹笙作鳳凰鳴,被浮丘公引往嵩山修煉,后升仙。
1.即杜鵑鳥。
1.書中總卷次下每卷再細分的小卷。
1.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
1.古代裝在突火槍中的火藥彈。紙制,實以火藥,伏以引線,借火藥燃燒產生的氣體推射而出,射擊敵人。開日后子彈的先聲,是火器史上的一項重要發明。
1.兒子的賓客。
1.瓶﹑罐﹑箱﹑匣等器物上跟蓋相密合的部分。
2.舊中國海關征收國內關稅,以內地常關﹑厘卡所在地為"子口",與"母口"(海關所在口岸)相對。
1.舊中國海關征收的一種國內關稅。凡進口洋貨運銷中國內地或出口土貨從內地運銷國外,除在口岸海關完納值百抽五的進口稅或出口稅外,另繳
2.5%的子口稅,以代替沿途所經各內地關﹑卡應征的稅﹑捐和厘金。這種代替內地關﹑卡應征的各種捐稅稱"子口稅"。子口稅的開征,始于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的規定,其目的為便于帝國主義在中國內地傾銷洋貨和掠奪原料。1931年,子口稅與厘金同時廢止。
1.象聲詞。
1.謂民心歸附,如子女趨事父母,不召自來,竭誠效忠。
1.利息。對本金而言。
1.糧食作物穗上的種子或豆類作物豆莢內的豆粒。亦泛指糧食。
1.慈愛誠信。《禮記·樂記》"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孔穎達疏"子謂子愛,諒謂誠信,言能深遠詳審此樂以治其心,則和易正直子愛誠信之心,油油然從內而生矣。"章炳麟《印度人之論國粹》"印度人于大地最為愷悌子諒,至今食不過炙卵,而肉羹則絶焉。"一■■即慈良。參閱《朱子全書》卷三七。
1.嚴光的字。東漢馀姚人。曾與漢光武帝劉秀同游學,劉秀即位后,改名隱居,后被召至京師洛陽,授諫議大夫,不受而退隱于富春山。
1.即子陵灘。
1.東漢嚴子陵隱居釣魚處。在浙江桐廬縣南富春山腰間,有東西兩臺,各高百余米。東稱嚴子陵釣臺,西是宋末謝翱哭文天祥處。
1.即七里灘。又名七里瀨﹑嚴陵瀨。富春江的一段。北岸富春山(嚴陵山)相傳為東漢嚴光隱居垂釣處。
1.即子陵灘。
1.仲由的字。春秋時魯國卞人,孔子弟子。性情直爽,勇敢,事親孝聞過則喜,長于政治。曾為季孫氏家臣,后任衛大夫孔悝邑宰,在貴族內訌中被殺害。
2.后作為勇士的代稱。
3.熊的別名。
1.大麻的雌株。也叫苴麻。
1.中醫學病名。指婦女妊娠六七月時全身浮腫﹑腹脹而喘的病證。
1.甲子和乙卯。古以為忌日。
1.愛護人民;治民。
2.人民﹑百姓;治下的百姓。
1.桑樹的別名。傳說三國吳孫權時,永康縣有人入山,遇一大龜,即束之而歸。"夜泊越里,纜舟于大桑樹。宵中,樹忽呼龜曰'勞乎元緒,奚事爾耶?'龜曰'我被拘系,方見烹舋,雖然盡南山之樵,不能潰我。'樹曰'諸葛元遜博識,必致相苦,令求如我之徒,計從安得?'龜曰'子明無多辭,禍將及爾。'樹寂而止。"見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三。
2.傳說中的仙人。陵陽子明好釣魚,于旋溪釣得白龍,拜而放之◇得白魚,腹中有書,教以服食之法。子明食之而成仙。見漢劉向《列仙傳.陵陽子明》。
3.水銀的別名。
1.漢揚雄作品中虛構的人名◇借指文章﹑文辭。
1.即魏公子牟。戰國時人。因封于中山,也叫中山公子牟。曾說"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見《呂氏春秋·審為》◇常用作心存朝廷或憂國的典實。
1.母子。亦指母女。
2.指大小﹑主從關系。
3.古稱錢幣輕而幣值低者為子,重而幣值高者為母。
4.猶言本利。子,利息;母,本金。
5.指杯盤。
彈體內裝有若干子彈的彈藥。當子母彈飛抵目標區時,在時間引信作用下,子彈被拋出,撞擊目標時爆炸,可毀傷裝甲目標和有生力量。
1.大環中穿一小環,謂之子母環。
1.謂詩箋彼此酬和往復,猶如青蚨錢之去而復來,因稱"子母箋"。
1.紐扣的一種,用金屬制成,一凸一凹的兩個嵌合成一對。又名摁扣。
1.地雷的一種。踩響雷群中任何一枚,即引起連續爆炸。
1.指牝牛。一說,指牛犢與母牛。
1.即青蚨錢。傳說青蚨生子必依草葉,大如蠶子。取其子,母即飛來,不以遠近。雖潛取其子,母必知處。以母血涂錢八十一文,以子血涂錢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錢,或先用子錢,皆復飛歸,輪轉無已。見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三。
2.利錢和本錢。亦專指利錢。
1.子彈殼。
1.古代有關貨幣本位與流通的理論。謂同時流通的兩種貨幣,可以用一種為標準確定對另一種的交換率。最早作系統闡述者為東周單旗。見《國語·周語下》。
2.謂經商取利或放債取息。
指一大一小兩個印章套合組成的印章。大者為母印,小者為子印,多有獸鈕或龜鈕,母印腹空納子印,合成母抱子狀。亦有母印鈕作身,子印鈕作首,合而成完整獸形者。
由精度較高的母鐘控制若干子鐘運轉的時鐘。母鐘每隔一定時間發送脈沖電流給子鐘,使子鐘的繼電裝置驅動指時機構同步運轉,以達到計時統一。主要應用于車站、機場、郵電、工礦企業及機關等需要嚴格統一時間的場所。
1.古代戰船的一種。
1.竹子的一種。又名慈竹。
1.總目﹑總綱下的細目。
1.子爵和男爵。古代諸侯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和第五等。
2.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