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鳥名。烏鴉。又稱“老鴰”、“老鴉”。羽毛通體或大部分黑色。參見“烏鴉”、“烏鳥”。
1.出自《詩·邶風(fēng)·北風(fēng)》莫赤匪狐,莫黑匪烏。
2.出自《論衡·感虛》〔秦王〕與之誓曰:“使日再中,天雨粟,令烏白頭,馬生角……乃得歸?!?/p>
3.出自《更漏子》詞驚塞雁,起城烏,畫屏金鷓鴣。
2.
黑色。參見“烏驪馬”、“烏衣”。
1.出自《將往終南和子由見寄》窮年弄筆衫袖烏,古人有之我愿如。
2.出自《暴風(fēng)驟雨》紅血變?yōu)趿恕?/p>
3.
指抹黑,染黑。
1.出自《玉鏡臺》貌賽過神仙洛浦,怎好把墨來烏?
2.出自《醒世姻緣傳》如今頭發(fā)胡子通然瑩白了,待不得三四日就烏一遍,如今把胡子烏得綠綠的,怪不好看。
4.
古代神話傳說太陽中有三足烏,因以“烏”為太陽的代稱。
1.出自《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
2.出自《文選·左思〈蜀都賦〉》羲和假道於峻岐,陽烏回翼乎高標(biāo)。
3.出自《冬日寄獻(xiàn)庾員外》詩卻思紫陌觥籌地,兔缺烏沉欲半年。
4.出自《鴻門會(huì)》詩照天萬古無二烏,殘星破月開天余。
5.
疑問副詞。何,哪里。
1.出自《呂氏春秋·明理》故亂世之主烏聞至樂?
2.出自《賓退錄》周之東遷,烏得盡委其責(zé)於幽平二王乎?其所由來者漸矣。
3.出自《集外集拾遺補(bǔ)編·辛亥游錄》長生烏可以藥得?
4.出自《漢書·司馬相如傳上》且夫齊楚之事,又烏足道乎?
6.
嘆詞。同“嗚”。參見“烏乎”。
1.出自《左傳·襄公三十年》烏乎,必有此夫!
2.出自《漢書·外戚傳贊》烏呼!鑒茲行事,變亦備矣。
3.出自《獨(dú)孤申叔哀辭》烏虖遠(yuǎn)矣,何日而忘!
4.出自《訄書·商鞅》烏呼!是惑于淫說也甚矣!
5.出自《小爾雅·廣訓(xùn)》烏乎,吁嗟也。吁嗟,嗚呼也。有所嘆美,有所傷痛,隨事有義也。
7.
吐出。
1.出自《樂府詩集·鼓吹曲辭一·漢鐃歌》朱鷺,魚以烏。(路訾邪)鷺何食?
8.
姓。春秋齊有烏枝鳴。見《左傳·昭公二十一年》。
1.出自《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五下》烏氏出自姬姓。黃帝之后,少昊氏以烏鳥名官,以世功命氏。齊有烏之余,裔孫世居北方,號烏洛侯,后徙張掖。
1.柱下石礎(chǔ)。
2.石料,供建筑或制造各種器具用的石質(zhì)材料。
1.石制的水槽。
2.琵琶上架弦用的石格子。亦借指琵琶。
1.古代帝王封禪用的玉冊。
1.重疊的石頭;石級。
1.觀賞植物的一種。莖可入藥。
1.猶言鐵石心腸。
1.巨石開裂。比喻死亡,多用于名儒宿將。
石頭沉到海里。比喻完全失去蹤影,毫無消息他離家以后,就石沉大海,再無音信。
1.陶制烹茶器具。
1.承柱的石礎(chǔ)。
1.傳說中的山名。
2.古城名。在今河南林縣南。
3.古城名。在今安徽貴池西南。
4.古城名。在今湖北襄陽。
5.古城名。指白帝城。在今四川奉節(jié)東。 6.古城名。在今浙江紹興東北三十里石城山下。 7.古城名。見"石頭城"。 8.壘石成城。比喻堅(jiān)固的國防。
1.比喻防守堅(jiān)固不易攻破的城池。
1.齒狀的石頭。亦指山石間的水流。
1.石質(zhì)堅(jiān)硬,丹砂色鮮紅,均不可改變。比喻意志堅(jiān)定不移。
1.房柱下的基石。
日本小說家。早稻田大學(xué)肄業(yè)。曾赴巴西考察日本移民的情況,寫有長篇小說《蒼氓》。1938年到中國,根據(jù)實(shí)地采訪寫有報(bào)告文學(xué)《活著的士兵》,揭露侵華日軍的暴行,遭到日本軍部的查禁。戰(zhàn)后寫有長篇小說《破碎的山河》和《金環(huán)蝕》等。
1.石砌的窗。
1.見"石床"。
1.石上水流。亦指石上流水聲。唐韓愈有《石淙詩》十首。
1.石榴的異名。
太平天國領(lǐng)導(dǎo)人之一。廣西貴縣(今貴港市)人。地主出身。1847年前后參加拜上帝會(huì)。金田起義時(shí),任左軍主將◇封翼王。參與攻克武昌、南京等地。曾督師西征,屢敗清軍。楊韋事變后,起兵討韋,回天京輔政。1857年因洪秀全的猜忌,率十幾萬部隊(duì)出走。在四川大渡河邊失敗,被清軍殺害。
1.石筑的堤岸。
1.古代婦女用以畫眉的青黑色顏料。
2.借指美人。
1.膽礬的別名。
1.原始社會(huì)人們用以割切的石制刀具。
在山東半島東南端榮成縣境內(nèi),臨黃海。漁產(chǎn)豐富,為山東省重要漁港。
1.石砌的山路。
從河北石家莊至山東德州。長180千米。晉、冀、魯三省間的交通干線,晉煤東運(yùn)重要通道。1940年日本侵華時(shí)期為侵略需要而筑。次年2月筑成,旋為我抗日軍民拆毀。1948年修復(fù)?,F(xiàn)建成復(fù)線。
1.石級;石臺階。
1.石級;石臺階。
1.同"石蹬"。
1.見"石堤"。
1.多石的荒地。
明代白話短篇小說集。題天然癡叟著”。據(jù)馮夢龍序,知作者即席浪仙,其生平無考。十四篇。書名取義于東晉和尚生公說法、頑石點(diǎn)頭的故事,寓推因及果,勸人作善”之意。篇中雖多因果說教,但對明代現(xiàn)實(shí)社會(huì)生活有較真實(shí)的反映。
1.石造的宮殿。
1.用石頭建筑的碉堡。
1.陶制的烹茶用具。
1.見"石凍春"。
1.美酒名。
1.巖洞。
1.亦作"石?"。石和斗。量器。借指數(shù)量。
2.美石琢成的酒器。
1.石穴。
1.游戲寓言文章中以擬人手法給石硯起的名稱。
1.又稱蛇籠。用以阻止水流的盛石竹籠。
1.石灰的別名。見明李明珍《本草綱目.石三.石灰》。
1.形似劍芒的豎立山石。
1.附著在石面的地衣類植物,可食。
1.生于水邊石上的苔藻。
1.大竹筏或大木筏。石,通"碩"。
1.珊瑚蟲的一種。呈樹枝形,骨胳為角質(zhì),著生于海底巖礁間。骨骼中之紅色節(jié)片可為裝飾品。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gè)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