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駄”、“?”。
2.
牲口負物。
1.出自《北齊書·彭城景思王浟傳》又有一人從幽州來,驢馱鹿脯。
2.出自《對酒》詩蒲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
3.出自《儒林外史》盡著響馬賊趕著百十個牲口,馱銀鞘往小路上去了。
4.出自《保衛延安》戰馬和馱炮牲口,頂著比刀子還利的大風前進。
3.
引申為背負。
1.出自《說岳全傳》張保將高寵尸首馱在背上,轉身就走。
2.出自《花城》你只管放心,橫豎有我馱你呢。
4.
指裝載。
1.出自《洪波曲》粵漢路的火車,費了三天三夜把我們馱到了徐家柵車站。
6.
承受。
1.出自《參觀》我們那兒都是沙壤土,恐怕馱不住這么密的麥子。
7.
疊,一層加上一層。
1.出自《山鄉巨變》腰圍中也是補疤馱補疤,看不出原來的布色了。
8.
用同“駝”。參見“馱背”、“馱鳥”。
1.出自《鳥啄瘡驢歌》為我馱背百卷書,穿皮露脊痕連腹。
2.出自《閑情偶寄·詞曲上·音律》南本則聾瞽喑啞,馱背折腰諸惡狀,無一不備于身矣。
3.出自《蠕范·物聲》又鴸音如痹,勝遇馱鳥之音如錄。
9.
見“馱馱”。厚實貌。
1.出自《普天樂·題昭君出塞圖》曲羽蓋峨峨,虎皮馱馱。
1.猶輕微。
1.貪欲。
1.街坊住宅。
1.城市,街市。
1.亦作"市"。
2.城市,街市。
1.市肆店鋪。
1.亦作"俗"。
2.猶世俗。
1.瀍水和澗水的并稱。東周以來的古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瀍水直穿城中,澗水環其西,故多以二水連稱謂其地。
1.瀍水和洛水的并稱。洛陽為東周﹑東漢﹑魏﹑晉等朝都城(今河南省洛陽市,地處瀍水兩岸﹑洛水之北)。故多以二水連稱謂其地。
1.瀍水和邙山的并稱。東周以來的古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位于瀍水兩岸﹑邙山之南。山水間多古王侯陵墓,因以山水名指稱帝王陵墓。
1.地名。在安徽蕪湖西江中﹐高十丈﹐周九畝有奇。磯上舊有靈澤夫人(俗傳即三國時劉備妻﹑孫權妹)祠。
1.傳說中為害魚類的水中動物。
1.錯雜貌。
1.混雜。
1.近路,捷徑。
2.謂抄近路。
1.行為不檢點的婦人。
1.從旁插言。
2.謂插言附和。
1.亦作"訛變"。
2.訛誤變易。
1.訛誤差錯。
1.誤稱。
〈書〉(文字)錯誤;舛誤校訂粗疏,~甚多。
1.亦作"訛竄"。
2.訛誤雜廁。
1.亦作"訛錯"。
2.錯誤。
1.謂蠹蝕錯訛。
〈書〉訛脫。
1.見"訛奪"。
1.謂為妖術所惑。
1.不正的風習。
1.誤稱。
1.荒誕虛幻。
1.亦作"訛混"。
2.訛錯混亂。
1.亦作"訛火"。
2.怪火。
3.指磷火。
1.錯亂的簡策。
〈方〉訛詐。
1.誤謬失實。
1.錯誤和脫漏。
1.錯亂。
1.謂音譯的訛誤和省略。
2.錯誤和漏略。
1.亦作"訛落"。
2.猶訛脫。
錯誤;差錯。
1.耍賴哄鬧。
1.乖邪貌。
1.亦作"訛僻"。
2.訛誤。僻﹐誤。
1.訛賴欺騙。
1.敲詐﹑勒索他人錢財。
1.謂或動或臥。語出《詩.小雅.無羊》﹕"或寢或訛。"毛傳﹕"訛﹐動也。"
1.亦作"訛闕"。亦作"訛缺"。
2.錯誤﹑殘缺。
1.見"訛缺"。
1.謂假借某種理由勒索﹑詐取他人財物。
1.訛謬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