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迷信的人指依附于人的身體而存在的精神。
2.
名詞
人的精氣;魄力。
1.
古指依附于人的形體而存在的精氣、精神。以別于可游離于人體之外的魂。
1.出自《左傳·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
2.出自《說文·鬼部》魄
3.出自《送李校書二十六韻》眾中每一見,使我潛動魄。
4.出自《〈程偕柳稿〉序》余嘗推其意而論之曰:“凡有形者謂之魄,無形者謂之魂,有魄而無魂,則天下之物皆僵且腐,而無復有所為物矣。”
2.
人的形體。
1.出自《太平御覽》人之精氣曰魂,形體謂之魄。
2.出自《烈皇小識》得先帝遺魄於后苑山亭中……袖中書一行云:“因失江山,無面目見祖宗於天上,不敢終于正寢。”
3.
膽識,精力。參見“魄力”。
1.出自如:氣魄,體魄。
2.出自《刑部尚書金公墓志銘》公常語敬曰:“欲知文成之為人乎?”敬起立拱而俟。公久之曰:“心地厚。”復久之曰:“魄力大。”
3.出自《四世同堂》她的喜怒哀樂都是大起大落,整出整入的;只有這樣說惱便惱,說笑就笑,才能表現出她的魄力與氣派,而使她像西太后。
4.出自《小滄浪筆談》嗣見趙晉齋所藏舊本,魄力雄偉,為北海(李邕)得意筆。
4.
征兆;征象。參見“魄兆”。
1.出自《石壁禪寺甘露義壇碑》茲至道之無量無邊,其魄見於事者,可略而紀。
5.
木名。白皮,細葉,似檀。
1.出自《爾雅·釋木》魄,榽橀。
6.
通“霸”。月初出或將沒時的微光。一說,指月初生或圓而始缺時不明亮處。
1.出自《書·康誥》惟三月哉生魄。
2.出自《法言·五百》月未望則載魄于西,既望則終魄于東。
3.出自《演繁露·月受日光》則其魄也,是銀圜之背日而暗者也,故暗昧無睹也……過望則月輪轉與日遠,為之圜者,但能偏側受照而光彩不全,故其暗處遂名為魄也。魄者,暗也。
4.出自《日聞錄》月者,太陰之精……日光照之,則見其明;日光所不照,則謂之魄。
7.
通“粕”。糟粕,已漉過酒的渣滓。
1.出自《莊子·天道》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2.出自《丹鉛雜錄·苴有十四音》又將預切,糟魄也。
8.
通“珀”。“琥珀”的簡稱。
1.出自《后漢書·王符傳》犀象珠玉,虎魄玳瑁。
2.出自《文選·沈約〈恩幸傳論〉》素縑丹魄,至皆兼兩。
9.
指可游離于人體之外的精氣,鬼魂。
1.出自《湘妃怨》詩冥冥荒山下,古廟收貞魄。
2.出自《杞梁妻》詩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疲魂饑魄相逐歸,陌上少年莫相非。
10.
泛指事物的精神。
1.出自《李翰林》詩吾愛李太白,身是酒星魄。
2.出自《天安門詩抄·〈悼陳老總〉之一》聞棋決勝憶飛飆,將魂詩魄不可邀。
11.
指月;月光。
1.出自《遼城望月》詩魄滿桂枝圓,輪虧鏡彩缺。
2.出自《夜留依綠亭》詩三更好月十分魄,萬里無云一樣天。
3.出自《月夜西亭納涼喜東田枉過》詩中夏魄初圓,驪歌又判年。
1.古代帝王離宮中的園林。
1.謂因怨恨而產生的背離之心。
2.別恨。
1.脫離﹔離開。
1.綻裂。
1.光芒四射。
2.古代餞別時寫作的詩文。
1.指載客離去的船。
1.比喻帝王的明察。
1.亦作"離枝"。
2.即荔枝。
1.古國名。
①暫時離開職位~學習。②離開工作崗位,不再回來。
1.異心。
2.離別時的心情。
1.離開眾人。
2.與眾不同。
1.即離婁。
2.傳說中的神禽。
1.人名。即離朱。
2.珍珠之一種。
3.星名。
1.餞別之酒。
用實際參加反應的離子符號來表示離子反應的式子。如硫酸鈉(na2so4)溶液和氯化鋇(bacl2)溶液起反應,生成白色的硫酸鋇(baso4)沉淀的離子方程式為ba2++so2-4→baso4↓在反應中實際參加反應的是ba2+和so2-4,在反應前后na+和cl-沒有變化,故na+和cl-不寫入方程式中。
由離子鍵形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鈉(nacl)、氟化鈣(caf2)等。nacl、caf2等只表示離子晶體中離子的個數比,所以是它們的化學式,而不是分子式。
正離子和負離子之間通過靜電作用形成的化學鍵,如氯化鈉(nacl)分子中鈉離子(na+)和氯離子(cl-)之間的鍵。也叫電價鍵。
分子中含有交換功能團的有機高聚物。分子中含有酸性基團(如磺酸基)的稱為陽離子交換樹脂”,含有堿性基團(如氨基)的稱為陰離子交換樹脂”。不溶于酸、堿及多數溶劑。用久后逐漸失去交換性能,經再生可恢復使用。廣泛用于水、糖溶液、甘油等的凈化,金屬的回收等。
1.離人的行蹤。
1.謂不同流俗。縱﹐"縰"的訛字。《荀子.非十二子》﹕"以不俗為俗﹐離縱而跂訾者也。"楊倞注﹕"離縱謂離于俗而放縱……或曰縱當為縰﹐傳寫誤耳。縰與纚同﹐步也。"王先謙集解引王念孫曰﹕"后說謂縱為縰之誤﹐是也。《莊子.在宥篇》﹕'儒墨乃始離跂攘背乎桎梏之間。'離跂﹐迭韻字。《荀子》云'離縰而跂訾'﹐離縰跂訾﹐亦迭韻字﹐大抵皆自異于眾之意也。"一說離開眾人。楊倞注﹕"離縰﹐謂離于俗而步去。"
1.猶言背道而馳。
1.分離﹐阻隔。
1.見"離樽"。
1.亦作"離尊"。
2.餞別的酒杯。
1.并坐。
2.離開座位。
1.分離貌﹔離絕貌。
1.見"離堆"。
1.指驪山和阿房宮。
1.指驪歌。
1.指秦始皇的墳。其址在驪山下,故稱。
1.指驪山。
1.指華清宮。因其建在驪山之上,故稱。
1.《禮記.檀弓上》"夏后氏尚黑,戎事乘驪,牲用玄;殷人尚白,大事斂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鄭玄注"馬黑色曰驪〔,白色馬也。"后以"驪翰"借指夏殷所崇尚的黑色與白色。
1.深黑色。
1.鳥名。黃鸝,黃鶯。
2.見"驪黃牝牡"。
3.黑馬和黃馬。泛指馬。
1.猶言牝牡驪黃。喻指事物的表面現象。
1.即烽火。借指戰爭。語本《史記.周本紀》"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衖火征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
1.春稱時驪戎之女。晉獻公伐驪戎,獲姬歸﹐立為夫人。
1.并列駕馭。驪,通"麗"。
2.指兩馬并駕之車。
1.良馬名。
1.古地名。在今甘肅省永昌縣南。
1.遠古的帝號。
1.指驪山。
古代指黑色的龍玉淵之中,驪龍蟠焉,頷下有珠。
1.黑馬。
2.駕在車兩旁的馬。驪,通"麗"。
3.并駕之馬。驪,通"麗"。
1.驪山老母的省稱。
1.寶珠名。
1.黑色的牛。
1.見"驪黃牝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