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書〉喜悅。
2.
形容詞
怠慢。
3.
同“韜”。①古指弓套或劍套。②用兵的謀略。③隱藏。
1.
喜悅;使愉悅;喜歡。
1.出自《尚書大傳》師乃慆,前歌后舞。
2.出自《左傳·昭公元年》君子之近琴瑟,以儀節也,非以慆心也。
3.出自《人之困窮由君之奢欲》慆鄭衛之音,厭燕趙之色。
2.
隱藏。
1.出自《左傳·昭公三年》君日不悛,以樂慆憂。
3.
懷疑。
1.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七年》天命不慆久矣,使君亡者,必此眾也。
2.出自《北史·周紀上·明帝》咸謂大寶可以力致,神器可以求得,而卒誅夷繼及,亡不旋踵,是知天命有底,庸可慆乎?
4.
度過;逝去。
1.出自《詩·唐風·蟋蟀》今我不樂,日月其慆。
5.
貪。
1.出自《資治通鑒·宋文帝元嘉二九年》麗(陸麗)以迎立之功……賜爵平原王,麗辭曰:“陛下,國之正統,當承基緒;效順奉迎,臣子常職,不敢慆天之功,以干大賞。”
6.
長久。參見“慆慆”。
1.出自《詩·豳風·東山》我徂東山,慆慆不歸。
7.
紛亂。參見“慆慆”。
1.出自《文選·班固〈幽通賦〉》安慆慆而不萉兮,卒隕身乎世禍。
2.出自《待漏院記》私心慆慆,假寐而坐。
8.
見“慆慢”。怠慢;怠惰。
1.出自《中論·法象》夫禮也者,人之急也,可終身蹈而不可須臾離也;須臾離則慆慢之行臻焉,須臾忘則慆慢之心生焉。
2.出自《誡子書》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
3.出自《救亡決論》而中土不幸,其學最尚詞章,致學者習與性成,日增慆慢。
1.保衛協助。
1.驢的別名。
1.指春秋時衛靈公的幸臣彌子瑕。
1.《左傳.成公十七年》"仲尼曰'鮑莊子之知不如葵,葵猶能衛其足。'"杜預注"葵傾葉向日,以蔽其根,言鮑牽居亂,不能危行言遜。"后因以"衛足"比喻自全或自衛。
1.即向日葵。
1.護衛的兵卒。
1.未盡;未止。
2.未滅;未死。
1.方興未艾。謂正在蓬勃向前發展。
1.不一定。
1.不一定如此。
2.猶難道。表反問。
1.不要立即;沒有立即。
2.不適應。
3.不當,未妥。
4.不方便;不適宜。
1.分不清豆子和麥子。形容愚昧無知。
1.沒有卜占。
2.引申為不知,難料。
1.舊時迷信,以占卜能預知吉兇。未卜先知,形容有先見之明。
副詞。①用在否定詞前面,構成雙重否定辦法雖好,但未嘗沒有缺點。②表示事情沒有出現他們書信往來,未嘗間斷|心情激動,一夜未嘗合眼。
1.猶未嘗。未曾,不曾。
2.猶未嘗。用在否定詞前,構成雙重否定,委婉地表示肯定。
1.未冠。指不滿二十歲。
1.尚未成年的人。
1.猶功虧一簣。比喻功敗垂成。
1.見"未期"。
1.指未成年。
1.不聽從,不順從。
2.猶未曾。
1.謂未能通達,只差一點。
1.不及;沒有達到。
1.謂應科舉考試未中。
1.還未決定的時候。
1.不妨。表示可以這樣做。
1.猶言無可非議。
1.在火患之前就先將柴薪搬開。比喻防患于未然。
1.比喻未見事實先下結論。
1.不算大信,不是至誠。《左傳.莊公十年》"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杜預注"孚,大信也。"一說,未能遍及。參閱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2.未能信服。
1.指沒有載入徭役簿籍。
1.古禮男子年二十而加冠。故未滿二十歲為"未冠"。
2.沒戴帽子。
1.舊時科舉考試給未冠者專出的試題,比較容易解答。
1.沒有實現;未成事實。
1.謂尚未交戰。
2.不合,不應該。
1.未遑。
1.沒有時間顧及;來不及。
1.已有婚約的雙方,男方是女方的未婚夫。
1.已有婚約的雙方,女方是男方的未婚妻。
1.沒有。
1.舊指女子未成年。
1.沒有來得及。
2.不曾涉及。
1.無窮遠處;沒有期限。
2.未到盡頭;未達極點。
3.沒有停止。
4.謂尚未疲困。
1.猶未遇。
1.《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離上坎下。
2.未成,沒有成功。
3.渡河未到岸或尚未渡河。
4.未得到救助。
1.未成家。指男子未婚。
1.謂未到其時。
2.書信中習用語。指未相見期間;別后。
1.說不定;不一定。
1.沒有完成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