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征伐;發兵攻打。
2.
動詞
研究,推求。
3.
動詞
請求;索取。
4.
動詞
娶。
5.
動詞
招惹。
1.
懲治有罪;征討。
1.出自《書·皋陶謨》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
2.出自《史記·六國年表序》及田常殺簡公而相齊國,諸侯晏然弗討,海內爭於戰功矣。
3.出自《收河中后請罷兵狀》曩討之而愈叛,今釋之而畢來。
4.出自《從文自傳·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我們那地方為了上年受蔡鍔討袁戰爭的刺激,感覺軍隊非改革不能自存。
2.
誅殺。
1.出自《東觀漢記·彭寵傳》詔討寵者封侯,寵奴子密等三人共謀劫寵。
2.出自《周禮·地官·調人》凡和難,父之讎,辟諸海外
3.
整治;治理。
1.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2.出自《潛夫論·考績》三公不以讓州郡,州郡不以討縣邑,是以兇惡狡猾易相冤也。
4.
遞減;去除。
1.出自《禮記·禮器》君子之於禮也,有直而行也,有曲而殺也,有經而等也,有順而討也。
5.
探討;研究。參見“討論”。
1.出自《商君書·更法》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2.出自《唐故衡州刺史東平呂君誄》君昔與余,講德討儒。時中之奧,希圣為徒。
3.出自《葵誠向》詩茅茹間一登,行誼未深討;銓曹所甄別,應對與儀表。
6.
尋覓;訪問。參見“討源”。
1.出自《擬魏太子鄴中集詩·曹植》徙倚窮騁望,目極盡所討。
2.出自《賀新郎·汪玄泰開園范羅山下題贈》套曲林藏丘壑,天開蓬島,卜筑堪供奇討。
3.出自《山洪》接著新郎壽官和他的剛拜堂的新娘,也提著篾籃,帶著剪刀,到草坪上討野菜。
7.
索取;謀取;請求。參見“討錢”。
1.出自《四友齋叢說·文》呂沃洲有意事功,且有文章,自言初進道時,即討巡邊差,蓋欲觀西北形勢,又欲訪關中諸公也。
2.出自《紅樓夢》已經求了賈二爺,他滿口應承,討個情便放出來的。
3.出自《二月》現在,侃哥已經悔悟了,再三討我寬恕,并對你十二分敬佩。
8.
娶。
1.出自《張協狀元》也好,也好。它若有這一項,我自與孩兒討個新婦。
2.出自《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幸然兩下相逢,你貪我愛,割舍不下,一個愿討,一個愿嫁。
3.出自淮劇《打碗記》花喜鵲尾巴長,討了老婆忘了娘啊!
9.
買。
1.出自《朱子語類》要討些藥來服。
2.出自《琶琵記·糟糠自厭》老員外,你請進里面去歇息,待我一霎時叫家僮討棺木來。
3.出自《香祖樓·嫁蘭》[旦笑介:]也作弄得你彀了。這若蘭是我用千金討來奉贈的。
10.
租賃;雇用。
1.出自《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就潭州市里,討間房屋,出面招牌,寫著“行在崔待詔碾玉生活”。
2.出自《天雨花》誰知一胎三女,且喜大小平安,討了三個乳母。
11.
招惹;惹出。
1.出自《郁輪袍》都不過好皮肉討出瘢痕,白糝羹枉下酸咸。
2.出自《雪中人·賞石》但愿人間長者多,街頭餓夫少,卻不道種豆栽瓜,皆是自討。
3.出自《尋常事》銀鳳還只有十一歲,可已經很懂事,有著一張討人喜歡的臉蛋和一副討人喜歡的嘴了。
12.
雜;混雜。參見“討羽”。
1.出自《詩·秦風·小戎》蒙伐有苑
13.
契丹語*taw,漢意為“五”。
1.出自《遼史·禮志六》五月重五日,午時,采艾葉和綿著衣,七事以奉天子,北南臣僚各賜三事,君臣宴樂,渤海膳夫進艾糕。以五彩絲為索纏臂,謂之“合歡結”。又以彩絲宛轉為人形簪之,謂之“長命縷”。國語謂是日為“討賽咿唲”。討,五;賽咿唲,月也。
1.謂預知后事的眼力。
1.前人美好的德行。
1.上一次。
1.以前的悔恨;悔恨過去。
1.車轅的頸部。
1.以前的記載。
2.編著者在自己著作的正文前所加的說明﹑介紹一類文字。
1.關于前代歷史的記載。
1.猶前房。
1.前妻生的兒子。
1.前妻之子或過繼之兒。
1.見"前車之鑒"。
1.指動物的前脛。
2.邁步時在前面的腳。
3.前后兩個相關的動作在時間上很接近時﹐常用以說前者。
1.指各處的街巷。
1.前一段。
1.以往的教訓。
1.上衣﹑袍子等前面的部分。
1.形容年幼時兄弟間關系密切。
1.唐代稱及第而尚未授官的進士。
1.帝王官吏儀仗中前行的旗幟。
2.借指前軍﹐前線。
1.位置在犬齒的后面﹑臼齒的前面的牙齒。人類的前臼齒上下頜各四個﹐齒冠的咀嚼面上有兩個或三個突起﹐適于磨碎食物。
1.以往的局面。
2.謂未來的局面﹑局勢。
1.前人留下的規范。
1.前陣。拒﹐方陣。
2.引申為前鋒。
1.先傲慢而后恭敬。語出《史記.蘇秦列傳》"蘇秦笑謂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
1.猶先覺。
1.先頭部隊。
1.馬嚼子。
1.前所列舉的條款。
1.指原先的軍區將帥。
1.到這里來;向這個方向來。
2.以前;上次。
1.先前的事例。
1.七律﹑五律詩的第三﹑第四兩句稱前聯。第五﹑第六兩句為后聯。
1.猶前賢。
1.猶預料。
1.先頭部隊。
2.行列的前面。
3.現亦比喻工作或事業中的帶頭的地位。
4.指前賢或祖先。
5.陳列于前;排在前面。
1.前人的功業。
2.祖先;前輩。
3.猶前賢。
1.猶前賢。
1.前次的命令。
2.前任縣令。
1.頭發的樣式之一。清末一般浮浪子弟除梳著油松大辮外﹐額上還留有一排一二寸長的短發﹐稱"前劉海"。
2.專指婦女兒童垂在前額的整齊的短發。
1.謂以前的名流。
1.古代帝王冕冠前沿垂懸的玉串。
2.指代帝王。
1.見"六識"。
1.指前人之作。
1.事前的謀慮。
2.對前方的憂慮。
1.在馬前護衛或引導。
1.猶言前行﹐前進。
1.前面的門;正門。
2.比喻正經的辦事途徑。
3.指北京的正陽門。
1.亦作"前門去虎,后門進狼"。
2.比喻一害剛去﹐又來一害。
1.見"前門拒虎﹐后門進狼"。
1.接近正面的空間;空間或位置靠前的部分。
2.次序靠前的部分;文章或講話中先于現在所敘述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