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擋,抵拒。
2.
動詞
敷衍,應付。
3.
動詞
把泥土或涂料均勻地涂在爐灶或金屬坯子等上面。
4.
同“鏜”(táng)。
1.
碰撞;接觸。
1.出自《送鄭尚書序》機毒矢以待將吏,撞搪呼號以相和應。
2.出自《水滸傳》王慶側身一閃,就勢接住那漢的手,將右肘向那漢胸脯只一搪。
3.出自《紫簫記·拾簫》謾挨搪細骨腰輕,解縱送回波眼俊。
4.出自《原強續篇》即遇外警,皆不過西洋之偏師,扣關搪呼,求得所愿而遂止。
2.
抵御,抵擋。
1.出自《西游記》斗不數合,小龍委實難搪。
2.出自《兒女英雄傳》仗我這口刀,多了不能,有個三五百人兒還能搪住了。
3.出自《二馬》保羅的臉也白了,他搪住馬威的右手,一拳照著馬威的左肋打了去。
3.
冒犯,抵觸。參見“搪突”。
1.出自《人物志·體別》是故彊毅之人,狠剛不和,不戒其彊之搪突,而以順撓厲其抗,是故可以立法,難與入微。
2.出自《佛國記》旃荼羅名為惡人,與人別居。若入城市,則擊木以自異,人則識而避之,不相搪揬。
3.出自《集賢賓·題情》套曲恐習學竊玉偷香,搪突了相府高衙。
4.出自《避地賦》誰謂莫來莫往兮,亦有麋鹿之搪揬。
5.出自《嘯亭雜錄·洪稚存》朱正色曰:“吾為君之師輩,乃敢搪突若爾?”
4.
敷衍,支吾。參見“搪塞”。
1.出自《生金閣》憑著我甜話兒廝搪,更將些美情兒相向,哥哥也,你穩情取金殿鎖鴛鴦。
2.出自《日出》你叫我每天這樣搪賬,說好說歹,今天再沒有現錢,實在下不去了。
5.
混,騙。
1.出自《水滸傳》只因昨夜又尋宋江搪碗酒吃,被這閻婆叉小人出來。
2.出自《警世通言·俞仲景題詩遇上皇》每日早間,問店小二討些湯洗了面,便出門;“長篇見宰相,短卷謁公卿。”搪得幾碗酒吃。
6.
撐開。
1.出自《方言》搪,張也。
2.出自《水滸傳》何濤見了吃一驚,急跳起身來時,卻待奔上岸,只見那只船忽地搪將開去。
3.出自《新方言·釋言》搪……郭璞曰:“謂彀張也。”今謂彀張為撐開,撐即張矣。
7.
涂抹。
1.出自《農政全書》栽苗者當如是也,先以一指搪泥,然后二指嵌插置其中,則插根順而不逆。
2.出自《花邊文學·“大雪紛飛”》人們遇到要支持自己的主張的時候,有時會用一枝粉筆去搪對手的臉,想把他弄成丑角模樣。
3.出自《大木匠》這是一間不住人的廈子房,間半寬,四壁用細泥搪過。
1.戰國時更嬴善射,曾引弓虛發,驚下受傷未愈的飛雁。見《戰國策.楚策四》◇因以"怯弦"比喻受過挫折而膽怯。
1.蒙古語。番直宿衛的意思。因用以稱宮廷衛士。
1.謂不輕易表示意見。
1.臨陣膽怯。
2.比喻怯場。
1.中醫學稱血氣衰退﹑心內??智硬话驳囊环N病。俗稱虛勞病。
1.動作遲緩。
1.謙詞。私自比擬。
1.私下包庇。
1.竊奪權柄。
1.猶淺嘗。竊﹐通"淺"。
1.蟲名。
1.喻無其能而預其事。
1.見"竊盜"。
1.謂竊位。古代以鼎為立國重器﹐因喻王位﹑帝業。
1.暗中發動。
2.不知不覺地產生。
1.猶侵犯。
1.亦作"竊斧"。
2.《列子.說符》"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顏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鈇者。"后以為目隨心亂的典故。
3.謂王者大權被人所竊。
1.私下潛處。指隱居。
1.見"竊鈇"。
1.偷腰帶鉤。謂小偷小摸。
1.見"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1.《莊子.胠篋》"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史記.游俠列傳序》"故伯夷丑周﹐餓死首陽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貶王;跖躤暴戾﹐其徒誦義無窮。由此觀之﹐'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非虛言也。"后遂以"竊鉤者誅﹐竊國者侯"譏刺舊社會小盜被殺﹑大盜得國的反?,F象。亦省作"竊鉤盜國"。
1.暗中構陷。
1.篡奪國家政權。
1.僭用帝王尊號。
1.淺紅。竊﹐通"淺"。
2.指淺紅色的花。
1.淺黃色。竊﹐通"淺"。
1.偷生;茍活。
1.嗜偷成癖;盜竊狂。
1.亦作"竊踞"。
2.用不正當手段占據。
1.見"竊據"。
1.猶言無功受祿。多用于自謙。
1.偷竊搶劫。
1.以不正當手段獲得名聲。
偷盜國家大權漢室傾頹,奸臣竊命。
1.偷眼窺視。
1.盜用;玩弄。
1.掙脫籠頭。
1.盜賊和乞丐。
1.暗中行動。
形容說話聲音輕細竊竊私語|竊竊而言。
1.私下小聲議論。
1.私下小聲說話。
1.偷竊;偷取。
2.謙詞。采用。
1.不正當的權力。
1.謂竊據帝王之位。
2.侵犯。
3.剽竊。
1.偷吃。
2.竊取俸祿。謂任官而無作為。常用作自謙之詞。
1.盜用權勢。
1.偷看。
1.占有他人妻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