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影摹。以摹紙覆于書畫上依樣描摹。
1.出自《法書要錄》帝命供奉搨書人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貞等四人各搨數本,以賜皇太子、諸王、近臣。
2.出自《歷代名畫記?論畫體工用搨寫》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古時好搨畫,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筆蹤。
2.
泛指摹擬。
1.出自《廣陽雜記》王望文扇頭有崔《兔床詩》:“……戰爭文字秋墳骨,見為神仙搨素書。”
3.
拓。在鐘鼎碑碣等器物上蒙上紙,用搨包蘸墨椎印出其文字或圖像。
1.出自《原上新居》詩古碣憑人搨,閑詩任客吟。
2.出自《觚剩·景龍觀鐘銘》長安縣有景龍觀鐘銘,為唐睿宗書,因去洞遠,而拓者必塞其內空。緣梯而上,乃可椎刷。
4.
漫不經心地作書畫;涂抹。
1.出自《初刻拍案驚奇》求了名人詩畫,免不得是沈石田、文衡山、祝枝山,搨了幾筆,便直上兩數銀子。
2.出自《何典》那伙強盜已一擁進房,各人搨得花嘴花臉,手里拿著雪亮的鬼頭刀。
3.出自《事業管理與職業修養·關于民主與集中六》就是抄寫一封信,用拆爛污的態度寫是寫,用學習的態度也是寫。前一種的寫法雖寫了千百封信,還是老樣,或甚至瞎搨慣了,反而退步。
5.
搭拉,垂下。參見“搨翼”。
1.出自《斗雞聯句》頭垂碎丹砂,翼搨拖錦彩。
2.出自《太平廣記》見一虎垂頭搨耳過去甚速。
3.出自《兒女英雄傳》雙手捧著那個帽鏡兒,屈著點腿兒,搨著點腰兒,把鏡子向后一閃。
6.
囤積。參見“搨藏”。
1.出自《齊東野語·景定彗星》薪茗搨藏,香椒積壓,與商賈爭微利。
7.
方言。謂僥幸取得。
1.出自《暴敵最近進攻的慘敗》唯一目的是要乘我們的弱點,“搨便宜貨”。
2.出自《萍蹤寄語》自由平等是要用熱血犧牲去換來的,哪有如此便宜貨可搨。
1.古代祭祀時盛魚牲的器具。
1.迎流建造的分水工程。形似魚嘴,故名。多用塊石砌筑,或用卵石堆砌。
1.俞跗﹑扁鵲兩位古代名醫的并稱。借指醫生﹑名醫。
1.古代善于辨別味道的人。
2.登山之神,長足善走。
1.古代帝王大駕出行時充當儀仗隊伍前導的騎衛。以登山之神名之。
1.古代雜舞名,即巴渝舞。其舞創自漢初。閬中賨人,其俗喜舞,漢高祖樂其猛銳,數觀其舞,后使樂人習之。閬中有渝水,賨人所居,故名巴渝舞。《宋書.樂志二》有《魏俞兒舞歌》四篇,魏初建時所用,王粲造。參見"巴渝舞"。參閱《晉書.樂志上》。
1.即俞跗。
1.傳說為黃帝時良醫。
1.猶言贊成和反對。咈,猶言否﹑不行。
1.即俞跗。相傳為黃帝時的良醫。
1.即俞跗。相傳為黃帝時的良醫。
1.穴位與經脈。中醫稱脈之所注為俞(穴位)。亦用以比喻互有聯系的事物。
1.應允;接受。
作家,學者。浙江德清人。1919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在上海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任教。曾參加新文學運動,加入文學研究會、語絲社等。參與創辦中國最早的詩歌刊物《詩》。建國后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對古典文學研究尤深,編選、校點、注釋多種古典文學作品。其《紅樓夢研究》是新紅學派的代表作。另著有詩集《冬夜》、散文集《雜拌兒》以及《論詩詞曲雜著》等。
1.見"俞兒騎"。
1.安然,安定的樣子。
1.古河流名,一名宕渠水,即今四川南江及其下游渠江。古有賨族聚居水濱,善歌舞,漢《巴俞舞》即出于此。
1.即穴位。
1.帝王表示允可的詔令。
2.用為稱對方允諾的敬詞。
1.和樂愉快貌。俞,通"愉"。
1.《書.堯典》"帝曰'俞。'"俞,應諾之詞◇即稱允諾為"俞允"。多用于君主。
1.表示同意的圣旨。
1.咨詢,商討。
1.合算,合計。
1.即木偶車。木制的假車。
古代傳說日落的地方夸父追日,逮于禺谷。
古代傳說日落的地方夸父追日,逮于禺谷。
1.見"禺?"。
1.即禺強。
1.木制之馬。
1.見"禺強"。
1.古代西北的一個少數民族。或以為即月氏。
1.魚名。
2.向慕擁戴貌。
1.禺谷。
1.將近午時。
1.竽和簫。
2.從空穴中發出的吹竽般的聲音。
1.猶濫竽。
1.轎夫;抬棺者。
1.謂有病勉強行事。
1.轎夫。
1.排遣哀傷。
1.排遣悲傷。
1.使賓客歡樂。
1.使口腹得到滿足。
2.指飲食享樂之事。
1.縱情娛樂。
1.歡快地游覽。
1.使精神愉快。
1.飲酒為樂。
1.歡快,愉快。
1.歡度晩年。
2.指漢疏廣﹑疏受告老歸鄉,散金設宴款待故舊,歡度晚年事。參閱《漢書·疏廣傳》。